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难忘的八年     
薄老走了,走得匆匆,走得太突然。因为去年11月16日在他88岁生日时,我和市志办的部分同志在市一人民医院盘松楼的会客室里,为他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聚会,有说,有笑,当他切完生日蛋糕分给大家后,还起愿说:要活一百岁。看21世纪……他是带着眷恋和许多未了情走的。  相似文献   

2.
1958年的9月初秋,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第二师坦克自行火炮第二○七团,是在朝鲜完成抗美援朝任务的最后一批撤军部队之一。当时,我在该团技术处任车务助理员,负责全团重装备撤离朝鲜的技术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3.
春晖难忘     
4岁的男孩,从梦中.隙醒,发现母亲不在身旁,大声哭闹起来,众人把他带到一个灯光明亮的大房间门口,他看见里面安静地坐着许多大人,他的母亲站在讲台上。男孩便是60年前的我,那是解放牵刀期.母亲在给成人扫盲。1954年冬,家里把刚读小学一年级的我和四哥送到南昌交由祖父母抚养,第二年寒假母亲把我接回武汉。  相似文献   

4.
在西藏各地农村中,我生活的时间最长、情况最熟悉、联系最密切的,是拉萨西边的堆龙德庆县,特别是县城附近的东嘎乡。 从1965年开始,西藏各地农村陆续铺开三大教育运动。“三大教育”指的是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当年十一月,我被抽调到拉萨西边堆龙德庆县的三教工作团,留在团部秘书科做文字工作。 有一天,工作团办公室主任叫我过去一下,走到他办公室门口一看,里边坐着一个胖胖的人,披一件呢子大衣,戴一付水晶眼镜。主任笑着说:“小廖,认识吧?这是林芝县委孙明才书记,现在是三教团东嘎乡工作队队长。”他这么一说,我一下子想起来了,那是4年前我进藏的时候,从格尔木跟他同  相似文献   

5.
从1984年起,我在武汉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工作十多年.期间,我接待过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部委首长及全国各地负责同志不计其数,其中,最难忘的一次接待是新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同志.  相似文献   

6.
我是菲律宾华侨,1939年赴延安参加抗日战争,到延安不久,便报考了鲁迅艺术学院。在鲁艺学习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冼星海老师的教导。远在抗战前,我组织过一个救亡歌咏会,就学过星海同志许多歌曲,对他有深刻印象。入鲁艺后听说他担任音乐系主任,想见他一面却未见到。有一天我参加课余合唱团时,看到一个较瘦的青年站在我们面前指挥唱歌,我问同学:“这是谁?”同学说是冼星海。我一听,几乎喘不上气来,两眼直盯着他。直到身边一位同学用手撞了我一下,“唱呀!”我才清醒过来。从此以后,我们课余合唱团练唱时,大部分时间是他亲自指挥。当时在延安流行…  相似文献   

7.
广州地方志事业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而我在地方志园地里亦耕耘了16个春秋,这是我一生中难忘的岁月。16年来,我参与了《花县志》、《花都年鉴》和《花都市志》的组织编修和撰稿工作,对志鉴的撰写、总纂、评审、修改等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回顾这段难忘的岁月.体会修志的甘苦,感受尤深。  相似文献   

8.
师恩难忘     
当时的老师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联标老师:他上课时瘦瘦的身材站得笔直,特别精神,特别严肃,讲课的风格简直就是演讲。李老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很强,研究程度很深,在我国茶学界地位很高,在茶叶的植物解剖学等方面做了很多卓越的研究工作。他到美国留学时学的是生物,后来并能和茶叶研究很好结合。李老师在湄潭工作期间,正值日本侵华之际,半壁河山沦陷。他深知,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国家命运,  相似文献   

9.
难忘赵朴初     
方胜 《纵横》2009,(8):53-54
尊敬的赵朴初先生辞世,转眼已近十个年头了!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副主席,赵朴老德高望重,在海内外极负盛名。他对晚辈的艺术水平的肯定,使我至今难以忘怀!1988年9月,日本国幽墨社邀请我赴日本讲学并同时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举办“方胜书画篆刻展”。好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宗家顺先生提议,请时任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的赵朴初老先生,为我这次的赴日个人作品展题词。当时我在民革陕西省委工作,人微言轻。  相似文献   

10.
1924年5月,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和鸣是一位进步青年,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他考取安徽大学一年后又转到国立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由中共枣阳地下党组织供其上学.抗战后大学毕业,到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设计长江水利图.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父亲回到枣阳任政治科第三科科长.有父亲的身份作掩护,枣阳地下党组织经常在我家开会,讨论地下工作,那时我还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小学生.  相似文献   

11.
每一想起沈从文先生,伴随往事浮上心头的,是他那令人终生难忘的话:“人既必死,就当于生存时知所以生。” 写作课 早在中学时代就读过沈先生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景色以及他传奇般的生活历程,使我心驰神往,思慕不已,而有缘相识,则是我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的时候。那时他在  相似文献   

12.
1954年12月中旬的一天傍晚,我忽然接到一个电话通知,要我马上赶到汉口车站。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电话的口气,判断可能是要我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心情立刻激动起来。当我被引进停在汉口车站的一辆专列时,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同志已在一节作为会议室的车厢中等候我。我一上车,列车就开动了。我猜测车是从武昌开来,途经汉口站专门等我的。我们见面之后一一握手,简单问候了几句,毛主席便让我汇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设计问题。这次是开门见山,一见面就谈工作。恩来、少奇同志的插话很简短,直截了当。毛主席利用从汉口到广水3…  相似文献   

13.
<正>"不为情迷,不为名累,不为利动"1950年3月,我由皖北行署秘书处(后改为办公厅)内调主任办公室工作。工作人员只有我和刘康(后任省人大副秘书长)两人,此外就是一个警卫班和一个小灶伙房。宋日昌主任调华东军政委员会任民政部长后,由黄岩同志接任皖北行署主任一职。  相似文献   

14.
2012年8月25日凌晨00:26,央视纪录频道首播纪录片《中国蓝盔在行动之五——拯救童子军》播出了对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的专访节目。消息是次日由同事告知的,说有几段采访我的镜头。细细想来维和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了,这段经历随着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已多年未被提起过,我怀着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在网上点播观看了这期节目,顷刻间的思绪又被扯回了战火纷飞、疾病肆虐、气候炎热、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刚果(金)维和任务区,在那里所经历的一切像放电影一样开始在脑海里浮现。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蕴涵着中国维和军人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难忘我们共同走过的脚印张客每当思念起才智出众、精明能干的应云卫,一副神采飞扬、谈笑风生的形象便浮现在眼前,那瞬间,我象听见他别具韵味的谈笑声,情不自禁要脱口喊出:老应!……(这是朋友们对他的呢称)可是,他……他早已远离人世:我是1936年间,经挚友徐...  相似文献   

16.
刘重来 《世纪》2023,(4):78-80
<正>2023年2月27日,传来了厉以宁先生去世的噩耗。能活到92岁,应算是高寿了,但我与亿万中国人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真诚希望他能再活些年。他被公认是“给中国经济把脉的人”,多么希望他能继续“把脉”下去,因为国家经济发展太需要他的睿智与高见了。说实在的,我与厉先生原本并不认识,完全是因为偶然的机缘与巧合,才使我有幸与他相遇相识,而且在前后5年的交集中得到很大教益,使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7.
庄重 《炎黄春秋》2007,(11):50-53
说起与范长江的关系,先举一例:我本是新华社的门外汉,是范长江把我引进新华社的大门,又是范长江言传身教,引我在新华社开步走,一走就走了40年,从青年到皓首。我生于1917年,范长江1909年出生,仅比我年长8岁,但是,我始终将他作为我尊敬的师长。  相似文献   

18.
弗瑞德当时只有16岁,在暑假来临的时候,他对爸爸说:"爸,我不想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父亲听了后对弗瑞德说:"好的,但是恐怕不容易,现在正是人浮于事的时候。""我知道,但我要试试,我相信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于是,弗瑞德在报纸的广告栏里仔细搜寻。终于,他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  相似文献   

19.
章立凡 《百年潮》2006,(11):39-43
少年时代翻阅父亲书架上的<新名词词典>,读到"张申府"这个词条,关于他的历史只简述到被民盟开除盟籍为止.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刨根问底,于是向父亲询问.他回答说:"申府先生是周总理的入党介绍人,也是我在救国会的老同事.后来因为一篇文章犯了错误,如今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养起来了."  相似文献   

20.
我是九峰尤庙人,过去家住方梁村,姊妹4个.解放前家里非常穷,我母亲张四姑在廖家村帮人,我哥哥梁子龙在外做手艺,我给算命瞎子当牵手,以此维持生活.哥哥做手艺,一般都在梁子湖、咸宁一带,和好多人来往,我家只知道那些人都是他的拜把兄弟.有一次,我到庙岭找哥哥,在他那儿住了一些时,时间一长,才知道他们的把兄弟都是武工队员.我哥要我也参加武工队,我一想,回去牵瞎子也只勉强糊个口,干脆算了,就干武工队.这样,我也参加了武工队.这是1938年冬季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