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滥觞于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长达十余年之久,且给清政府和西方列强以巨大的冲击,把历代的农民起义推向了最高峰。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场农民运动尚不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爆发,西方列强为保护租界、铁路等,纷纷向京津地区增兵。革命后的1913和1914年,西方列强渐次撤退辛亥年所增派的军队。京津地区俄国首先提议撤兵,其他列强先是反对,后来在一战影响、各国的不断较量下,列强逐渐同意撤退驻华军队。中国局势渐趋稳定和中华民国外交部的交涉是各国撤兵的推动力,但在撤与不撤之间,西方各国自身的利益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就凭借着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掠取的特权,扩大对中国的贸易,但由于这时的西方列强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加上其本身的生产力并没达到完全的机器  相似文献   

4.
(一) 任何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都将遇到剥削阶级长期的、顽强的、殊死的反抗,这是一种规律。恩格斯在预言俄国革命胜利后,西方列强将残酷地镇压这一革命时指出,俄国革命胜利后,各国反动政府“将惊慌失错,并将迅速地感觉到:这是怎么一回事。它们甚至可能决定派遣本国的军队去恢复沙皇的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各国对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武装干涉,完全证实了恩格斯论断的正确。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称海军为水师,其部署特征是各地分防,散而无当,根本无法抵挡列强的坚船利炮。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84次,入侵舰艇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方彪  刘丰 《中华遗产》2008,(1):86-99
镖行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镖师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道德的因子:儒家的,道家的,民间的,正统的,经历了历史的打磨。在西方列强的枪炮惊破“东方大梦”的大背景下,那震动江湖的武艺和名声,如梦幻般一去不返。镖行的兴衰,与西方列强东侵后引发的中国社会变动密切相关,是历史大变局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列强把注意力集中到硝烟弥漫的西方战场,它们忙于相互厮杀,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乘机而来,于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八日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图谋一举独霸中国。日本帝国主义这一新的侵略行动,引起西方列强的密切注意。它们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对“二十一条”作出了各不相同的反应。沙皇俄国在一九○五年败于日本以后,一贯奉行同日本合作侵华的方针,三次日俄密约的签订,就是这一方针的具体化。这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苏维埃俄国在热那亚会议期间外交活动的历史考察,着重探讨了苏俄在列宁领导下,为打开外交新局面斯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斗争。作者认为苏俄外交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于调整国内政策的同时,果断地调整对外政策,而且也是把无产阶级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进行外交斗争的结果。热那亚会议期间,苏德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决定在法律上相互承认,恢复外交关系,冲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妄图孤立、封锁苏俄的联合阵线。苏维埃俄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并为国内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用枪火炮弹轰开了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满清王朝大门,随着列强的步步蚕食,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腐朽的清王朝国力日渐衰败。为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政权,清王朝开始变法改革以图自强。确立留学制度,培养新式人才即是其实现自救目的的重要主张之一。清末的湖北是全国派遣留学生较多的省份,日本是当时湖北主要的留学地,这与当时湖北官方的留学政策和当政者的大力推崇是分不开的。 留学日本之奖励与约束  相似文献   

10.
1872年6月,俄国与阿古柏政权签订《俄国和喀什噶尔条约》。这个通商条约签订后,深深刺激了与俄国就中亚地区特别是阿古柏政权进行角逐的英国。阿古柏入侵新疆并建立其政权后,英国就试图使其成为中国、英属印度、俄国三国之间的缓冲国,以利自身。①英国政府加紧了同阿古柏政权勾结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跻身殖民列强行列的日本为了获取更加可观的殖民利益,积极向西南太平洋地区扩张,逐步将势力渗透到南沙群岛,从而引发了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根据自身以及南海地区大国实力发展状况,日本南沙侵略活动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由最初的经济扩张逐渐过渡到武装占领,日本对西方列强的态度也由“平和”转向强硬。在南沙群岛的利益争夺中,西方列强企图利用国际法遏制日本的扩张,而日本则依靠大规模、长时段的殖民开发活动将西方势力逐渐排挤出南沙。日本在南沙群岛的侵略活动从根本上服务于其“南进”扩张政策。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辱、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人们“意外”地在科幻小说里找到了拯救中国的一剂良方。科幻原是“非主流”战国时期的哲学名著《列子·汤问》中有一个奇幻的小故事:周穆王去西方巡视。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由于地缘因素,上海已成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行政割据、经济掠夺、化渗透的前沿,当然,也是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武汉以"得中独优"的特殊地理位置,吸引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眼球,成为列强在中国内陆纷纷抢占的战略要地。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天津条约》的签订,使汉口开埠,外国列强纷纷涌入。  相似文献   

15.
周利成 《百年潮》2006,(9):43-45
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争相扩张在华势力范围.空前的民族危机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1900年春,在山东、直隶爆发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盘踞在京津地区的外国侵略势力,从而引起列强极大恐慌.  相似文献   

16.
李建 《黑龙江史志》2014,(5):145-146
长期以来,国人由于对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遗产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坏和流失,西方帝国主义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中,西方文明也曾起到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无论是近代考古学的兴起,还是兴建博物馆的理念和实践,无不受到西方的影响。之前的研究较多讨论西方列强对我国文化遗产的掠夺和破坏,较少涉及其所发挥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利于进一步认清中国近代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兴起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中欧海上航线开通后,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荷兰、英国等国家组建东印度公司从事与东方的贸易。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海外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明清政权交替、西方列强对海上霸权的争夺战争等中外时局变化与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瓷器的输出以及中外瓷器贸易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由国庆 《中华遗产》2009,(3):134-149
“广告”一词,在中国属于地地道道的外来语,在1906年之前,中国人一直将广告称为“告白”。近代广告在中国的出现,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中华帝国古老大门之后,西风东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赵欣 《史学集刊》2017,(1):59-68
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和非洲等半殖民地实行的外交政策,最早是由英国针对俄国提出并推行的,其根本目的是扼制俄、法等国对中国的瓜分,同时以和平方式维持本国在华贸易优势。然而,英国在推行该政策时"执法犯法",最终只能将其转手于美国。  相似文献   

20.
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和非洲等半殖民地实行的外交政策,最早是由英国针对俄国提出并推行的,其根本目的是扼制俄、法等国对中国的瓜分,同时以和平方式维持本国在华贸易优势。然而,英国在推行该政策时"执法犯法",最终只能将其转手于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