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有着数目众多的考古遗址类文物,体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目前,考古遗址保护已经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重头戏,各地掀起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热潮。遗址展示已经成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手段,而文化展示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依然有限。利用考古遗址公园平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对于考古遗址公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晓敏 《东方收藏》2023,(12):113-115
考古遗址博物馆对于文化遗址的研究、展示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策展人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文章在介绍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基础上,着重对考古遗址博物馆策展人的文化素养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促进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史前遗址中,我们会将与文化遗存共存的大量其他遗物和遗迹看作是人类行为所致,比如将动物骨骼看作是人类狩猎或食用的庖厨垃圾。就像用静态方法分析器物工具一样,其实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考古遗址也一样,它们在发现时也早已处于被弃置状态,从被古人类栖居到被发掘出来的漫长岁月中,饱经地质、气候、生物和人类的种种动力作用,沧海桑田,早已是面目全非了。因此,单凭发掘过程中所获得的表面印象而做的结论,难免与遗址本来的面目有很大的出入。埋藏学和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就是要把影响遗址和文化遗存堆积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区分开来,从而能比较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古人类的活动与行为方式。本文作者是最早提出遗址形成过程概念的美国考古学家,他认为一处考古遗址是由人类文化的和自然动力过程共同塑造的。自遗址形成阶段开始,文化动力和自然动力就无时不刻地对文化材料产生影响,它们决定了文化遗存保存下来的条件和机会,并直接影响到考古学家对它们的解读和古人行为复原。遗址形成过程,特别是遗址废弃后的扰动会导致考古记录呈现一种被扭曲的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图像,造成我们了解和重建过去的偏差。由于考古遗址的改造和扰动不存在有没有问题,而是程度大小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的考古记录向我们展示的并非是一种凝固的远古社会形态,而是受到破坏后的扰动状态。在本文中,作者对如何研究形成过程,分辨自然动力和文化动力提出了一些理论方法的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在考古发掘中分辨遗址形成过程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美国考古学家伍德和约翰逊指出,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对文化遗存和遗迹的关系以及它们和遗址自然迹象关系的准确辨认和判别,是我们这门学科的基础。如果我们误读了这些关系或对这些关系做出了错误的解释,那么我们就无法得出可信的考古学结论。  相似文献   

4.
明文秀 《东南文化》2014,(2):117-122
考古遗址博物馆依托考古遗址原址建立,具有明确的时空定位。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藏品以遗址遗存为主,在遗址所在地就地展示;展陈原则着重凸显博物馆自身特色和"人本"展陈理念。藏品主要展示手法则依据遗存特点,除了原地、原状展示,还有复原、模拟展示,既可将器物、遗迹组合展示,也可对精品文物进行重点展示。考古遗址博物馆在认真审视自身优势的基础之上,秉持传统,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展示理念,对遗址文化信息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探索、提炼,才能更好地体现博物馆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广元地区是现今蜀道保存最好、遗址数量最多、遗存类型最丰富和最重要的地区之一。2011年7~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组队对蜀道广元段及相关遗存进行了考古踏查,将蜀道广元段分为北、中和南三区,并将发现的文化遗存划分为关隘遗址、铺驿遗址、古道遗存、墓葬群、城址、生活遗址、宗教遗存7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考古遗址中炭化植物遗存的保存会受到包括炭化过程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植物考古统计分析中的误差。炭化模拟实验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对水稻和小麦进行模拟炭化,结合扫描电镜下比较炭化现代样品和考古遗址出土小麦、水稻的显微结构,发现模拟水稻遗存的炭化温度区间为180~210℃,模拟小麦遗存的炭化温度区间为215~315℃。小麦的炭化温度区间范围远远高于水稻,因此它在考古遗址中保存下来的几率可能要远高于水稻。  相似文献   

7.
杞县鹿台岗遗址是豫东地区考古发现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存,该遗址有3处特殊遗迹,反映出古代祭天神地祇、祀日月星辰等历史文化信息,与商侯相土迁居商丘这一史实当有密切关联。其中,Ⅰ号遗迹作为一种特殊礼仪建筑,或为殷商社坛(亳社)“原型”,对于探讨豫东地区夏商文化、先商“商丘”地望等相关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特殊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8.
考古遗址博物馆依托考古遗址原址建立,具有明确的时空定位.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藏品以遗址遗存为主,在遗址所在地就地展示;展陈原则着重凸显博物馆自身特色和"人本"展陈理念.藏品主要展示手法则依据遗址特点,除了原地、原状展示,还有复原、模拟展示,既可将将器物、遗迹组合展示,也可对精品文物进行重点展示.考古遗址博物馆在认真审视自身优势的基础之上,秉持传统,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展示理念,对遗址文化信息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探索、提炼,才能更好地体现博物馆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大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的持续开展,考古遗址公园这一表现形式逐渐引领着考古遗址走出学术界的象牙塔,成为普通公众共享的空间和场所。如何在保护遗址的同时,对遗址历史信息进行正确的理解与展示,真正实现遗址公园的普及性和公众性,使之成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亮点,是现阶段遗址公园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传播学视阈出发,通过对考古遗址公园展示策略的分析研究,探索在多元诉求下如何增强遗址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以实现弘扬传承考古遗址价值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盘龙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首次发现的商代早期城市遗址,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也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好的城址之一。它以蕴藏丰富的青铜文化和暴露在地面之上的方形城垣遗存而闻名中外,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利用好盘龙城遗址这一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武汉市政府经过不懈努力,多方争取,在2000年实  相似文献   

11.
前言什么是考古调查?简单地说,就是文物考古工作者通过实际的调查初步掌握和了解古代文化遗存的性质、年代、分布范围及其内涵而进行的勘查,它是田野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调查的目的是:一、了解古代遗存的分布情况;二、做好现场文化遗存的科学记录;三选择重点遗址进行发掘研究或保护。  相似文献   

12.
考古学家发掘的大多是废弃的遗址,我们过去在发掘和研究一处遗址或聚落时,可能很少有人关心它们废弃的原因,除非像庞贝古城这种极其特殊的灾难性案例。近来对环境考古的重视,这种关注开始出现,比如对齐家文化喇家遗址的灾难性事件和对萧山跨湖桥文化因海侵而消失的关注。本文提供了一种研究遗址废弃行为的范例,对我们的遗址发掘和聚落形态变迁研究颇具启发性。过去的研究往往将废弃看作是一种文化消亡或社会崩溃的结果,而现在则从环境、生计、人口、健康与疾病、营养条件、冲突、意识形态等原因所造成的推力和拉力来了解先民移动的生存策略。美国西南部以丰富的考古遗存而闻名。成千上万的史前房屋以及祭祀建筑仍旧有一部分保留下来,有些还形成了土墩,标志着这里曾分布着活动频繁的史前聚落。这些考古遗存激起了考古学家和普通民众对其废弃原因的兴趣。文章着重探讨了考古学家如何探究废弃的过程及原因。作者认为,废弃也是迁徙的过程。无论是狩猎采集社会还是早期农耕社会,环境波动和社会压力都会导致迁居移动(residentialmobility),而在大部分情况下迁徙是一种生存策略。迁徙过程通常也是个人、家庭和社群的一种决策过程,决定人们在何时迁往何地,并是否期望回来。突发灾难性事件以及不同决策的搬迁,都会在遗址中留下不同特点的物质遗存和遗迹。作者还根据西南部考古学研究成果,总结了四条有助于从考古物质遗存来判断废弃行为的经验标准。这也要求考古田野工作更加仔细地发掘和收集遗址中各种器物和迹象,分辨它们形成的原因和弃置形态,然后从生态环境、生计、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来探讨废弃过程,从而动态地重建个别遗址和区域聚落形态的变迁和兴衰。以本文的标准来判断三星堆祭祀坑的废弃方式,也许可以将其看作是当地遗址(聚落)废弃过程的终结性祭祀实践。  相似文献   

13.
秦都雍城城址区西北部自上世纪以来相继发现并发掘出一批重要文化遗存,如铜质建筑构件窖藏、凌阴、建筑基址和陶质建材作坊等,被划为姚家岗遗址区。早先曾有学者将该区域认定为秦都雍城的三大"宫区"之一,并判定这里即为文献中的"雍高寝"之所在。近年随着大遗址考古工作的展开,有了诸多考古新发现,据此我们对该"宫区"的文化属性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它应是一处专业作坊区,其产品专供雍城相关宫区使用。  相似文献   

14.
2013年4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同宝坻文化馆文物骨干对宝坻区歇马台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歇马台遗址包含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歇马台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华北地区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遗存文化谱系的缺环,对了解燕山南北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陕西临潼唐华清宫汤池遗址中,考古发掘出了一批唐和秦汉时的木建筑构件,有柱、檩、门板、木柱础等。其中保存在主要属唐文化的黄色土层中的木构件,大多已腐朽无遗;而保存在主要属秦汉文化的黑褐色土层的木构件,却保存较好。本文试就此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安吉境内有着丰富的越文化遗存,是越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古城遗址以其整体保存完整、城址面貌清晰、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浙江境内已发现的仅有的两处越国城址之一;龙山、笔架山墓群以其墓葬数量众多、排列有序、规格之高而成为太湖南岸地区分布最为密集的越国文化墓群。由此,充分证明在先秦时期,安吉是越国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重要区域。本文根据多年来的考古调查,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对安吉越文化遗存作一深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郑州商代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以城垣和宫殿区为代表的各项遗址缺乏普通意义上的观赏价值,加之遗址处于城市中心区,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矛盾突出,保护难度较大。因此,强化积极保护原则,在城垣本体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展示利用,建设融考古发掘研究、遗址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正>昙石山遗址自1954年初发现以来,已先后经历八次正式考古发掘[1]。2004年,为配合昙石山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省文物局决定组成昙石山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全面考古钻探和部分地段试掘,以便全面了解昙石山遗址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和堆积情况,陈子文  相似文献   

19.
陈杰 《南方文物》2006,(4):53-63
1999年开始的上海广富林遗址的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类新的文化遗存。这类遗存,在环太湖地区考古工作中是首次确认。当时为便于研究,我们将之暂时命名为“广富林遗存”,并发表了关于广富林遗存的初步认识譹。广富林遗存的发现为研究环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线索,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空白,材料一经公布即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之后,相邻的浙江、江苏等地的考古工作中也陆续发现了一批与广富林遗存相关的遗址。通过对广富林遗址连续几年有计划的发掘和其他地区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对于广富林遗存…  相似文献   

20.
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是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均备受关注的话题。日本奈良县明日香村在对待其区域范围内的考古遗址时,在遗产的价值上将自然与文化、物质与非物质的问题整体认定,将遗址保护的问题纳入到村落业务的整体考量当中,在参与主体方面强调从政府到非政府组织的整体公共话语空间的培养,由此形成了一种对于内向合力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