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1951)》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学术界 ,对 1 951年 1 0月杜鲁门总统签署批准的美国《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的研究是一个相当薄弱的领域。本文详细考辨了该法案的形成及其影响。指出它既是美国政府对共产党国家经济遏制政策的产物 ,也是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在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方面矛盾调整的结果 ;美国政府根据该法案而开展的国际外交 ,波及世界 50余个国家 ,不仅强化了巴统组织的东西方贸易管制体系 ,而且昭示了美国经济遏制政策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2.
邓峥云 《世界历史》2016,(4):50-60,157
尼克松上台后,着手调整美国的对华政策,其中的一着是令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一份"中国许可证清单",试图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以缓和对华关系。在"清单"的制定过程中,美国政府相关部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白宫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最终确定了"清单"的内容并予以公布,这标志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重大转变。然而,"清单"并没有取得美国预期的效果,中国的反应十分冷淡。这个案例表明,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一种经济鼓励政策对外交目标的作用,受制于实施国和目标国彼此的认知和各自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美中和解看尼克松政府的“均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年代中、后期,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以往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世界战略难以再呈现良性运行态势。为确保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1969年1月上任的尼克松政府决定走调整、迂回之路——变往昔依据优势力量谋求世界霸权为通过推行“均势”外交实现美国一如既往的战略目标。尼克松尤其重视中国在全球均势中的作用,他把中国作为抗衡苏联的地缘政治砝码,积极促成美中和解的实现。从本质上说,“均势”政策是美国外交战略的一种调动方式,尼克松意在通过利用世界主要力量之间的矛盾,分而治之,在交叉变位中牵引国际格局走势,实现美国一极独尊的霸业  相似文献   

4.
自冷战肇端,杜鲁门政府就确定了"使用除战争以外一切手段削弱共产主义"的全面冷战战略,并为其后历届政府所沿袭。在东西方对抗的背景下,宗教亦被美国心理战政策制定者挑选出来,成为其团结中间地带国家、反击共产主义的冷战武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为遏制中国而对东南亚佛教国家实施了心理战项目,该行动的理论基础、政策目标、方法手段及其成败得失充分展现了美国以各种手段争夺中间地带国家的冷战历史。  相似文献   

5.
尼克松政府对中国钓鱼岛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虎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2):89-95,127,128
尼克松政府时期是美国关于中国钓鱼岛政策的基本定位时期。在返还琉球群岛的过程中,美国单方面擅自将钓鱼岛的"施政权"返还日本,中日钓鱼岛争端由此产生。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尼克松政府保持"中立"立场。在《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是否适用于钓鱼岛问题上,尼克松政府一方面对日作出了默许的承诺,但另一方面却极力淡化甚至回避对其采取实际行动。在与台湾当局交涉钓鱼岛的问题上,尼克松政府否决了将钓鱼岛"施政权"从日本手中重新收回的建议,并建议日本与台湾当局进行协商解决。  相似文献   

6.
忻怿 《安徽史学》2021,(4):130-140
1970年代初,为"联华制苏"进而助推美苏"缓和",尼克松政府制定"有限武装扶华政策",谋求有限提升中国军力,搭建美中制苏安全协调关系.鉴于维护美苏"缓和"而尚不对华售武,美国鼓励英国开启对华技术转让及军售.英国政府基于经济与安全双重利益,于1975年底正式售华比较先进的"斯贝"MK202型军用涡扇发动机.英国对华军售的历史性实践,凸显冷战逻辑巨变."斯贝"军用发动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首次引进的西方军用装备,从"安全"的角度标注起中西方制苏安全协调关系的实质内涵,凸显其间中国对外战略转轨.售华"斯贝"背后的"有限武装扶华"理念,一直指导着后来西方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对华规模化军售的历史实践,其亦引导了美欧发展对华安全关系背后的相关复杂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7.
明朝末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陆续来到中国,并在1685年清朝政府下令四口通商后,同中国展开大规模经济贸易。这种交往催生出了负责同非中国朝贡国的欧洲国家交往的通事。他们既是翻译官,又是政府对外政策的执行者,对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志梅 《史学月刊》2008,(11):85-91
尼克松总统上台执政时,正值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而当时的国际局势较战后初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使美国的对外政策适应这种变化,尼克松提出了以"实力"、"谈判"和"伙伴关系"为三大支柱的新战略——"尼克松主义",并应用于西欧外交,对美国的西欧政策做了转折性调整。虽然尼克松的西欧外交标志了美欧关系史上的一个新时代,但其实施却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9.
尼克松时期,美国政府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政策经历重要转变。尼克松在执政初期,专注于全球性冷战议题,交予伊朗处理海湾地区事务,遂无意干预伊拉克库尔德问题。随着1970年代初中东局势趋于复杂,苏联意图将伊拉克扶植为地区代理国。出于地区策略的考量,尼克松政府决定援助伊拉克库尔德人,旨在削弱伊拉克复兴党政府,防止苏联在中东扩大影响力。在实施援助行动期间,基辛格无视伊拉克政府有意改善与西方关系的行动,坚决执行援助政策,同时又始终遏制库尔德人的建国倾向,避免其自治行动引发地区动荡。在美苏关系趋于平缓与中东形势日渐紧张的背景下,尼克松政府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政策体现海湾地区对冷战形势的特殊地位,成为美国对中东地区策略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奥巴马政府为分享亚洲经济增长红利,维持亚太地区势力均衡,服务于维护美国亚太和全球领导地位的总体目标,实施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对"再平衡"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调整:从侧重军事转向侧重经济;从接受"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表述到随后反应消极;在区域内进行从亚太到"印太"的再平衡;在全球战略中从关注亚太到回望中东。美国实施"再平衡"战略的主要措施包括:强化亚太核心同盟关系,深化亚太军事布局;深化同亚太新兴国家的双边关系;增加对地区多边机构的外交投入;主导并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等。本文利用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审视了中国和亚太在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认为"亚太再平衡"言过其实,实际进展远未达到其倡导者的预期。奥巴马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关注点和外交重点仍停留在中东和欧洲,亚太排在其后。美国的"再平衡"战略对中国造成了一定的战略压力,也给亚太总体形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也应看到"再平衡"的两面性、局限性及其面临的障碍,不应夸大其作用和对中国的挑战。目前来看,尽管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的战略思想和内外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中东和欧洲等地区的问题也会继续牵扯美国大量精力,但随着亚太地区本身重要性的上升,特别是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持续增长,特朗普政府有可能继续将其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虽然"再平衡"战略的口号及其中的某些内容已被特朗普政府放弃,但可能会以其他形式继续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1.
1968年11月底,中美双方议定于1969年2月20日恢复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认为这为其转变对华政策提供了机会,并积极拟定会谈目标、内容和策略。尼克松最终选择了"多听少动"的保守策略,显示了尼克松政府初期对华政策的矛盾性。此次会谈虽因"廖和叔叛逃事件"被取消,但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却为保留中美在华沙的联络渠道、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做了积极的补救工作,显示了美国扩大同中国接触和扩大会谈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2.
田子渝 《民国档案》2002,(4):102-104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出于美国大选和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开始调整美国远东战略,即实行与中国由对抗到联合的战略转变。这对台湾当局来讲无疑是晴天霹雳。1968年台湾当局将在美国执教的历史家粱敬饽招回台湾,开始撰写《史迪威事件》。1971年7月22日,就在尼克松将访华《公告》发表的第六天,  相似文献   

13.
中美关系"解冻"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关系中一个具有"体系转型"意义的重大事件,时任尼克松政府的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在贯彻尼克松战略意图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4.
试析尼克松政府对外政策决策机制、过程及主要人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已出版的关于尼克松政府的著作,大多试图破译尼克松和基辛格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的个性缺陷。根据新解密的尼克松总统档案和现已发表的英文研究成果,通过研究尼克松政府对外政策决策新机制的确立及其特点,透视尼克松政府对外政策决策机制、过程及涉及的主要人员相关特点,能够加强人们对尼克松政府对外政策决策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讲,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政策决策机制,目的是保证总统的工作日程和时间;总统得到的是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和过滤后的情报信息。尼克松任内,确实取得了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功。然而,这一机制是将美国对外政策决策的千斤重担压到了尼克松和基辛格两人的肩上,违背了美国政府决策民主程序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开始对韩国实施减撤政策,在撤出大批作战部队的同时,着手推进韩国裁军计划,但受当时国际环境和朝鲜半岛局势制约,这种减缩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伴随着尼克松主义的出台,美国进一步推进减撤驻韩美军计划,然而这一计划遭遇韩国的强烈反对,双方就此展开了艰难曲折的协商,最终美国强行从韩国减撤了部分驻军。这一行动使韩国陷入极度的安保焦虑之中,同时也激发了韩国强烈的自主意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朴正熙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政策,走向了经济"自立"、国防"自主"、外交"自强"道路。  相似文献   

16.
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和非洲等半殖民地实行的外交政策,最早是由英国针对俄国提出并推行的,其根本目的是扼制俄、法等国对中国的瓜分,同时以和平方式维持本国在华贸易优势。然而,英国在推行该政策时"执法犯法",最终只能将其转手于美国。  相似文献   

17.
赵欣 《史学集刊》2017,(1):59-68
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和非洲等半殖民地实行的外交政策,最早是由英国针对俄国提出并推行的,其根本目的是扼制俄、法等国对中国的瓜分,同时以和平方式维持本国在华贸易优势。然而,英国在推行该政策时"执法犯法",最终只能将其转手于美国。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以边缘地带理论为依据,以全球民主战略为既定目标,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颠覆和渗透。在此背景下,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由于内部改革政策失误,相继发生"颜色革命"。在新时代,如何看待21世纪初期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发生的表现、原因以及他们的应对之政策,这对于今天中国抵制西方政治渗透、防止中国改革出现大失误,不断完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具有重大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68年12月,苏联就联邦德国即将在1969年3月5日于西柏林举行的联邦大会一事向美方提出强烈抗议,民主德国也准备采取相应措施准备阻挠西德联邦大会的召开。面对这一情况,新上任的尼克松政府决心捍卫美国与联邦德国在西柏林的利益,维护美国在西方阵营的信誉。美国对苏联采取"软硬兼施"的外交策略;加之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不愿在欧洲挑起争端。从而使得美国成功地化解了一场新的"柏林危机"。  相似文献   

20.
刘雄 《史学集刊》2002,(2):95-96,F003
冷战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一直是一个热门课题。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研究冷战史的热潮。对于冷战的政治、军事层面,有关的研究论著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而与它们同等重要的经济层面则长期为学者们所忽视,缺乏一种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可喜的是,崔丕教授的新著《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以下简称《巴统史》)以巴统、中国委员会的兴衰全史为线索对冷战年代美国的经济遏制政策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为国内该学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