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说对联     
张沛纶 《北京文史》2001,(1):48-49,50
春节张贴对联,千百年来已成为我国民族的传统习俗。据《淮南子》载:古时每逢元旦,人们就将长七、八寸,宽寸许的桃木板钉在门首,称为“桃符”,作为“除旧迎新”、“驱邪祈福”的象征。在我国一般都认为五代后蜀主孟昶所写的“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出现的对联。  相似文献   

2.
对联情结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许多妙联佳对,构思精巧,用词精湛,落笔巧遣妙运。用典巧取妙引,既有对仗工整的“对称美”,又有音韵和谐之“韵律美”。记得我在初中时便喜爱上了收集对联,那是源于秀美山川的熏陶…… 家乡南通有座狼山,庙门上悬有一副气势雄伟的对联:“举目四顾,海阔天空;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咏罢,只觉得文笔洒脱,舒卷自如,很有气魄,于是就找张小纸抄录下  相似文献   

3.
戏台对联     
住在北京,老友过往来访,把盏叙旧之余,偶尔也会去看一场京剧。 现在看京剧,一般都去建国门的长安大戏院,或者车公庄的梅兰芳大戏院,这两个场子,差不多每天都有戏。长安大戏院有十来年的历史,梅兰芳大戏院与中国京剧院在一条街上,大概也有五六年罢。在北京,它们都算是新场子。老一点的场子,像人民剧场,政协礼堂,这些年好像不大有演出了。  相似文献   

4.
趣味对联     
《南京史志》2014,(2):91-91
  相似文献   

5.
6.
正端午节的时令风俗中,除家喻户晓的吃粽子、赛龙舟等外,过去还有贴午叶符的习俗,也就是端午节在门上贴对联。端午节贴对联虽然不如春节贴春联那么普遍和引人注目,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端午联作却不在少数。明代解缙(1369-1415,明朝进士,曾官至内阁首辅)一日与友宴欢,友人出上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解缙对出下联:"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联语复辞迭出,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流传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好对联,它是全国军民团结抗日的历史见证。益阳汤雨苍为抗日募捐大会撰写的会场联,广为邑人传诵。联云:举旧事为抗日宣传,且看卜式输财,木兰入伍,终军请缨,曰富曰女曰男,  相似文献   

8.
梅子 《文史春秋》2000,(1):27-27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不仅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善于运用对联这一艺术形式对敌斗争和开展工作。人们对这一点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9.
夏胜千 《文史博览》2005,(12):36-36
抗日战争时期,流传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好对联。它是全国军民团结抗日的历史见证。益阳汤雨苍为抗日募捐大会撰写的会场联。广为邑人传诵。  相似文献   

10.
邵平 《文史月刊》2010,(1):24-24
1953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贝时璋、吕淑湘等人。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华罗庚即景生情,出了一个上联: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  相似文献   

11.
乔蕊 《文史天地》2002,(9):63-63
读私塾的郭沫若曾与几个同学跑到学校后的寺庙里,偷吃老和尚种的桃子。事发后,和尚找到老师,要求追查并惩罚这些淘气的孩子。上课了,老师板着面孔,手拿戒尺,对偷桃行为严厉地训斥了一番。当孩子们都耷拉着头,不敢吱声时,这位私塾先生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这是一幅上联”,老师指着黑板对孩子们说,“谁能对出下联,免罚”。郭沫若听罢,由紧张变得高兴起来,思忖片刻,在老师的上联下面写出: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老师一看,惊喜不已!他叫郭沫若下去坐好,戒尺不停地在自己的手掌上打着,…  相似文献   

12.
黄遵宪的对联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体形式,可谓最精炼的诗歌。写对联既是撰写古典诗词的基本功,也可独立显示自身的才情。旧时人,没有不会撰联的,作为清末名的诗人,黄遵宪自然也精于此道。据吴天任《黄公度先生传稿》、罗滨《人境庐诗事》、杜常善《中国近代名家名联》等书收载,黄遵宪共有存世联语十四副,主题咏其书房人境庐,是作人品诗格的鲜明写照,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也是客家人特别重视传统化的显明例证。  相似文献   

13.
对联,这是中文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8年抗日战争中,我国军民不仅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为悼念阵亡将士,国共两党领导人还撰写了不少对联。这些血染的对联,既寄托哀思,也鼓舞了全国人民,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相似文献   

14.
巧对制服新知县蒋士铨少年时代就有才名。有一年,铅山县来了一新任知县。这知县老爷拜访了当地绅士、名流之后,又在县衙设宴请绅士、名流赴宴。新知县也送了一份请贴请士铨的父亲赴宴。可是,蒋公因病卧床不起,蒋母钟氏只好命士拴代父前往。  相似文献   

15.
<正>1939年初,陈毅率领的新四军驻扎在苏南茅山一带。当时部队给养十分困难,特别是一些伤病员因得不到及时治疗,伤势日趋严重。一次,他听说镇江城里过去有一个姓蒋的人开办过一所"蕲药仙诊所",主人因世道离乱,看破红尘,故而避进茅山大茅峰的九福宫,专为  相似文献   

16.
1939年初,陈毅率领的新四军驻扎在苏南茅山一带。当时部队给养十分困难,特别是一些伤病员因得不到及时治疗,伤势日趋严重。 一次,他听说镇江城里过去有一个姓蒋的人开办过一所“蕲药仙诊所”,主人因世道离乱,看破红尘,故而避进茅山大茅峰的九福宫,专为穷人治病。于是,他立即带领警卫员来到九福宫。进门时,故意高声吟了一副对联:深山隐高士,野寺藏药仙。  相似文献   

17.
甲文对联     
潘主兰 《福建史志》2010,(4):F0004-F0004
  相似文献   

18.
对联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因其贴近生活,取材丰富,历来为百姓所喜闻乐见.民国时期的对联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显得格外多姿多彩、妙趣横生,不仅让人读了会心而笑,更在笑过之后临联反思,回味不已.下面将选取其中的妙笔生花者与读者共赏.曾为朝臣、又当总统、再称皇帝——袁世凯这位“乱世英雄”的曲折经历显然是时人撰写对联的绝佳题材.“卖康梁而宠幸位,抚山东、督保定、直入内阁,十数年顶天立地,居然豪杰,谁不说龙腾沧海;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紫泥.”精要地总结了袁自飞黄腾达到身败名裂的一段政治生涯,且叙且议中将这个高级政客翻云覆雨、贪得无厌的丑恶本性暴露无遗.袁世凯登基复辟时,一派浊浪滔天、群魔乱舞的景象,一联以概之就是“洪水槽流,淹没汉满蒙回藏;宪章文武,尽是公侯伯子男.”此联联首冠有“洪宪”二字,一针见血地向世人揭示了这场闹剧的实质.当时福州某报曾刊出讨袁征联,上句是“或入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国”.“園”字出“袁”入“或”即为“(?)”字,表达了国人驱逐窃国大盗、恢复中华民国的强烈呼声.不久袁氏失败病殁,有人灵机一动摹仿老袁的口吻对出下句:“余临道上,不堪回首望前途”.余字代替首字在  相似文献   

19.
李宣奇 《炎黄春秋》2003,(12):58-59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博学多才,善于对联,孙中山平生撰联虽然不多,然而一旦挥毫,无不见其非凡之才、高雅之气。尤其是所撰挽联,更饱蘸对战友的深情,迸发出对强敌的痛恨,与其文章、演说之词,同为战斗的投枪匕首,冲锋的号角!半联惊大帅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府,想见一下湖广总督张之洞。便走到府前,递上名片,上写“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门官随即将名片呈了进去。张之洞当时名声显赫,八面威风,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一瞧名片,很不高兴。哼!好大的口气,遂问门官道:“来者何人?”门官答道:“是一儒生。”张之洞…  相似文献   

20.
对联性质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对对联性质的看法,大致可归纳为学样式说、笔墨游戏说和实用体说等三种观点。这些观点客观上都涉及到了对联的某些特点,但难免“盲人摸大象”的嫌疑。我们认为,对联是一种对称、简短、诗性的话语形式和言语模式,是一种语言化观象,是一种表现为言语模式的语言化。这样认定对联的性质,意义有三:其一,可以避免过去三种观点的无谓争论;其二,可以解决对联起源的时间上限问题;其三,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对联研究新的切入点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