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亟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学界、特别是欧美“汉学家”把国人一般学术著作视为“大中国沙文主义”,原因在于国内学界混乱无序的学术范式、信口开河的八卦观点、疏于引注的可疑文章等等,仍然大面积地占据许多学术刊物的显著版面,它说明,中国亟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2.
严复在《译例言》中表述过“信达雅”在翻译的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学术界对“信达雅”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而且随着翻译文体以及目的的不同,“信达雅”在各类文章中所体现也有所不同,有所侧重。学术翻译无疑与文学翻译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是“信达雅”在学术翻译中依然有所体现并对学术翻译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信誉 :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意义》一文缺乏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规范。从事跨学科的学术研究 ,首先必须掌握所跨学科的基本常识 ,正确理解其基本理论 ;其次 ,利用所跨学科研究资料时应如实反映 ,准确理解 ,尤其是引用外文资料 ,更要认真阅读 ,客观引用 ;第三 ,跨学科研究要遵守一般的学术规范 ,经得起学术检验。  相似文献   

4.
正确认识地方志的行政属性和学术属性,就是要明确地方志工作机构不是一般的行政机关,而是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学术研究部门,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地方志的编纂及研究上。确立地方志学术属性的主体地位,一要克服过度“行政化”倾向,探索适合地方志特点的管理模式;二要活跃学术研究氛围,推动地方志理论研究;三要提高志书编纂质量,强化志书的学术性;四要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地方志的学术影响力;五要从加强地方志学术性的角度来考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中国仿效西方建立起一套现代意义上的学术体制,创建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门类和学科体系,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想,出现了一批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著作。近年来,人们对民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较为关注,但也出现了“褒奖有加而分析不足”的偏向,将当时有限的、相对的学术自由加以夸张、美化,对民国学术发展的内外机制缺乏深入理解,对民国学者的成就及其局限缺乏理性分析,进而得出了不少错误结论。这种偏向无疑是需要加以纠正的。如何看待民国时期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如何把握民国学术发展的内外原因?为此,本刊专门约请了五位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这些文章,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为理论指导,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审视民国学术发展状况,着力探讨制约民国学术发展的内外机制及其影响,分析民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轨迹及其总体特征,以期对民国学术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和准确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6.
对汉学论著翻译规范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楠 《史学月刊》2002,(4):12-18
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的翻译引进是中外学术化交流的重要环节,它不同于艺作品的译介,需要建立并遵循严格的翻译规范体系。近年来汉学论中译本存在的种种问题表明,翻译汉学论必须遵循学术规范,汉学论翻译中化的还原、形式的统一、翻译手段的拓展以及研究与翻译的统一等问题,也都需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地方志是政府主持编纂的“官书”,又是“学术著作”,在二者之间要保持一定张力。既要遵循官修志书的体制格局,使志书具备“官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应保持学术著作自由创造精神,在结构体式、编写方法等方面因志而异。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2010,(2):20-20
<正>《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第二版,20卷)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国内第一部有关丝绸之路研究的大型学术著作丛书,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在丝绸之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以传统草原丝绸之路和绿洲丝绸之路为主线,注重学术观点的创新性和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人  相似文献   

9.
<正>学术史和大学史有紧密联系,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术史是以学术演进历程为研究对象的领域,而学术演进既体现在内在要素的发展上,又倚赖外在因素的支撑上,所以学术史就不单是研究学者精神层面的东西,同时也包括许多制度层面的、物质层面的因素。具体而言,学术史是要通过研究学者和学术著作、学术传承的状况以及学术制度、学术组织、学术投入等的演进,"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来总结学术发展趋势和研讨各类相关问题。相对来说,大学史的研究对象更为清晰明确,它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秦汉史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者从不同领域对秦汉史进行了多层次的探讨。据不完全统计,共发表论文约830余篇,出版或重印的学术著作(包括论文集)40余部。举办了“汉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08年秦汉史高层论坛”等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汉籍古典名著的今注今译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就《三国志》而言,近二十年以来,中文及外文译本已多达十来种。然而有些译注者疏于校释,以至时有错谬。日本学者今鹰真等三人的《正史三国志》。(含裴注)日译本,有些地方还胜过了中文今译本。本文对日译本与中文今译本的译文进行了初步比对,从语言解释、底本校勘等角度列举了二者的得失,藉以说明进行汉籍今译工作时中日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学术史的研究要注重献发掘,王宁先生对此有深入的思考:要发掘第一手献资料;要注重断代史的研究;注意把握学术史的发展脉络;客观评价学术史人物。  相似文献   

13.
浅论华侨华人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由于作为综合研究的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年龄尚轻 ,其研究领域呈高度广泛性 ,各个研究领域的资料信息来源与分布呈严重不平衡性 ,以及大量资料信息呈“非原创性” ,这个拟建中的学科尚处于“嫩稚”的发展阶段。缺乏原创性资料信息的成果较多 ,阐述和分析有粗糙化倾向 ,理论建构薄弱 ,研究手段滞后。在这种情况下 ,应加强资料信息、理论和手段方面的创新与互动 ;在鼓励高水平成果的同时 ,宽容地评价来自不同层次的有一定创新的成果 ;加强同行间的学术评价及其机制的探索 ,避免质量认证手段的简单化、绝对化与概念化倾向 ;不提倡片面的逆向学术批评方式 ;增强学术合力和学者“共赢”意识 ;倡导健康的学术批评风气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学术史角度探讨华侨华人研究的学科建设。从国内外研究华侨华人的历史看 ,涉及的学科包括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方面 ,尤其是西方对于华侨华人的学术研究 ,从一开始就不是历史学或经济学、政治学之类的单一学科的研究 ,而是综合性、全方位的研究 ,其覆盖面甚广。其特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单一性 ,而不是学科或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因此 ,欲建立华侨华人学 ,必须包括诸学科的研究 ,即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尤其重要的是 ,这些多学科研究并非单指研究对象的改变 ,而是指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特别是研究的理论架构方面必须有所变化 ,以建立综合性的华侨华人学。  相似文献   

15.
中研院史语所与北大史学系的学术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小明 《史学月刊》2006,6(7):80-87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是现代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两个极重要的学术阵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两者建立起紧密的学术关系。以傅斯年为首的史语所研究人员不仅纷纷到北大史学系兼课,而且通过对北大史学系课程进行改造,使两者在学术精神上达到一致。其结果是,一批深受史语所学术精神影响的“尖子生”被培养出来,并被选入史语所工作。北大史学系某种程度上成了史语所的人才库。另一方面,史语所的学术精神,也通过北大史学系对现代中国史学发展发生着持久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旧中西的冲突:关于学术规范讨论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祥森 《史学月刊》2003,(10):98-1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悄然进入一个范式大转变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在社会和学术双重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学术规范大讨论。在讨论中,来自不同学科的学术从业者基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就学术规范的内容及其体系结构、学术规范的作用与功能、学术规范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等重要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这场历时十余年的学术规范讨论,既是社会转型期新旧中西冲突和学术范式转换的产物,也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诸学科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识。  相似文献   

17.
1927-1937年中国的学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道炫  钟建安 《史学月刊》2001,2(2):131-136
1927-1937年是中国近代学术研究发展较快的十年,出现了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及中国西部科学院等一批近代意义上的科研机构,各高校学术研究水平也有较大进展.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对此后学术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中国的三线建设逐渐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对三线建设的基本概念、三线建设与中国国防军事工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都做了不同的解读,这为我们借助国外研究成果,审视当前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的成绩与不足提供了参考。中国学者既要积极借鉴西方学者研究三线建设的新视角,也要认清国外学者研究中的不足及其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精神、内涵及其在新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看华侨华人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华侨华人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要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需从时代的特点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两方面揭示其作用和意义。研究者尤其应当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从全球化的高度认识华侨华人问题,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广度研究应对机遇与挑战的现实问题,从科学本身所要求的深度探索华侨华人生存发展和侨务工作的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