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达国家技术移民政策及其影响——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其荣 《史学集刊》2007,19(2):65-7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口迁移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其特点之一就是技术移民剧增成为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现象。技术移民之所以在全球备受青睐,与发达国家制定技术移民政策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和加拿大是成功吸引技术移民的国家,两国之所以制定技术移民政策,是为了应对信息革命带来的全球性人才争夺战。同时美、加技术移民政策产生了双重影响。为了遏制人才外流,亚洲国家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制定人才强国战略,吸引有用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  相似文献   

2.
洪发 《旅游》2000,(8):44-45
有时,人们看见他穿着大裤衩,脚上是一双巴斯克皮鞋或是一双白色网球鞋,几乎从来不穿袜子,沿着主教街步行,这一切都不禁使人想起在那部《海湾的岛屿》中描述的那条散发着独特的烤咖啡气味的小路,那是一种”比早晨喝上一口更为浓烈的感觉”,是闻到雪烟茄的那种令人愉快的味道……美国著名小说家埃尔斯托·海明威在他生命的最后22年一直居住在哈瓦那郊外的维希亚小庄园里.这座小庄园距哈瓦那仅半个小时的车程。在那里.海明威创作了著名小说《为谁敲丧钟》(1940年)。当他饮弹身亡,永久离开这个家时,作为一名作家,海明威已经誉满人…  相似文献   

3.
北石 《旅游纵览》2016,(1):98-103
正古巴位于加勒比海北部,因其地图形状,被称为"墨西哥湾的钥匙"和"加勒比海的绿色鳄鱼"。关于这个国度,有过太多幻想。社会主义国家、切·格瓦拉、猪湾事件、导弹危机、海明威、雪茄、朗姆酒、拉丁舞,这一道道标签张贴在这片群岛上,散发出一种神秘气息。而那里普通的人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我能用我的鞋子和你的鞋子进行交换吗?"一名古巴年轻人指着我脚上这双美国品牌的鞋子问我。他说在古巴现在还买不到这样的鞋子,可能几个月后就能买到了,但或许还需要几年。  相似文献   

4.
《民族译丛》2007,(6):50-54
都市人类学①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美国人类学中的一个专业研究领域,在80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90年代它的影响已经非常广泛,以至于一些学者评论它是“正在逐渐地演变为一门重新整合的社会文化人类学”(Sanjek,1990:154)。的确,现在我们很难区分“都市”和“非都市”的研究项目,因为通过美国有线新闻(CNN)电视台的报道,世界大事得以迅速被知晓,就业移民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而不断迁移,政治难民为了逃避政府资助的恐怖主义威胁而流亡国外,后现代的旅客们转向追求返朴归真和真实的生态“体验”,这些跨越全球的活动使得地球连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真柏 《丝绸之路》2005,(10):64-67
在去古巴之前,对这个还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度,我们实在是抱了太多先入为主的偏见。但是,从踏上加勒比海上这片绿色土地的那一刻起,意想不到的魅力竟如那一波波纯净的海浪,毫无防备地向我们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6.
2003年,古巴共和国发行了1枚面值10比索,重量20g,含银量99.9%,直径38mm的纯银精制币。  相似文献   

7.
柳植 《百年潮》2000,(3):63-69
1962年秋冬之交,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加勒比海地区进行了一场被称为“古巴导弹危机”的核对抗,几乎把人类投入热核战争的深渊。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进程中的一次极限,也是20世纪历史上最扣人心弦的重大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8.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一次最严重正面对抗,整个世界都濒于核战争边缘。惊心动魄的十余天中,美苏双方从剑拔弩张到逐渐趋于和缓,最终平稳解决了这一危机。本文尝试将这一危机和军备控制与裁军进程联系起来,探索这起事件对军备控制与裁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主义一直是欧美学界关注的重大议题.中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亦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涵义、成因及影响进行了探析,他们在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0.
情迷古巴     
陈阳  李溱 《风景名胜》2012,(1):89-99,88
第一眼,第七感,说不清的哈瓦那 1月和2月的古巴,并不是旅游旺季。来古巴之前,有太多矛盾的形容来概括她:雪茄、salsa、朗姆酒、海明威、切·格瓦拉、红色古巴、情色古巴……但想破了头,也想不通,所以,古巴,我们来了。  相似文献   

11.
廖小健 《史学集刊》2006,32(6):44-50
后冷战时期,马来西亚与美国展开一连串激烈交锋,两国关系一度非常紧张。马来西亚对美采取强硬政策的原因,包括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美国东南亚政策的改变,以及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安全面临的严重威胁等。但马美经贸关系继续发展,美国还跃升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和外资来源,这与马来西亚成功的外交谋略不无关系。对美政策有效地捍卫了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提高了马来西亚的国际地位,基本体现了马来西亚当时的国家利益,充分显示了小国外交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论文利用移民政治理论对20世纪后期美国与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进行比较,并对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个主要的移民国家都推行了限制性移民政策,但因其移民政治中的"利益导向",受"权利"的制约程度以及移民政策制定程序的不同,从而导致两国的移民政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实际收效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别。据此可以预测两国未来移民政策的趋势:美国将继续在自由主义的道路上前行,而澳大利亚却可以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13.
Canada has always been ambivalent about its spatial location. Even though it is situated in the Americas, historically it has perceived itself—and has been perceived by the world—largely as a European outpost. In particular, Canada has identified much more with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an with the Western Hemisphe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uctance of Canadian writers and artists to engage with the continent below the United States–Mexico border. However, it will conclude by analyzing some of the songs that Bruce Cockburn wrote in response to his tours of the Central American war zones in the 1980s, which mark a turning point in Canada’s inter-American identity.  相似文献   

14.
林震 《史学月刊》2002,(8):111-115
19世纪中叶,古巴蔗糖业为了解决自身的危机,通过对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使古巴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新的动力,取得了飞速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并没有使古巴成为现代化国家,而是将古巴变成“假发展”的国家,其特点是:有经济增长无全面的社会发展;对蔗糖业、对外贸易和美国市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While Canadians have been described as an “unmilitary people,” their historic affections for empire have contributed to a conspicuous reluctance to criticize past military exploits. A tradition of anti-imperialism, meanwhile, has colored American attitudes to war, and produced a powerful current of antiwar sentiment throughout US history – even as that nation developed into a dominant imperial power. This essay finds the source of these national discrepancies in the founding myths of each country and in subsequent demographic, economic, strategic, and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which have both reinforced and challenged each nation's traditional responses to empire. The result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war,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that is multifaceted, often paradoxical, and in certain instances, surprisingly antiquated.  相似文献   

16.
蒋介石退踞台湾期间,对于美国寻找各种机会使台湾问题"国际化"的企图,基本上采取抗拒的立场.具体表现在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针对美国叫嚣的"台湾地位未定论",蒋介石通过对<开罗宣言>的反复重申,坚持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维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地位;在50年代中后期两次台海危机中,蒋介石坚守金门、马祖这两个与大陆保持联系的纽带,拒绝美国以海峡为界,实现"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大陆形成一种默契,共同抵制美国的分裂活动;从60年代开始,借恢复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席位、美国企图在联合国内部造成"一中一台"的既成事实,针对这种情况,包括台湾蒋介石当局在内的海峡两岸中国人,取得一定共识,即在国际社会只能有一个代表中国主权的中央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共同挫败美国以联合国名义分裂中国的图谋.  相似文献   

17.
徐振伟 《史学集刊》2022,(1):133-144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面对中国发生的粮食紧缺问题,作为美国冷战盟友的加拿大开始采取自主行动,主动与中国开展粮食贸易。此时美国仍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加拿大的行为无疑与美国的冷战遏制战略相冲突,美国与加拿大的博弈由此开启。美加双方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加拿大希望扩大粮食销售市场,解决国内粮食过剩的问题,而美国更看重冷战联盟,并着眼于维护冷战联盟内部的团结,为此在不涉及美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向加拿大做出一定的让步。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博弈反映了作为联盟主导者的美国开展联盟管理的困境,也体现了联盟政治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州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兴起于20世纪初。在随后近百年的时间中,各州的改革陆续进行。各州改革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在改革的时间和力度上略有差异。这些改革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整合部门与职能,二是提高州长的影响力。虽然改革者们最初的目标始终没有完全达到,但改革后的州政府还是比以前更有效率,能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美国各州也因此得以重塑自己在联邦体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uses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survey data to assess the confidence of Canadians and Americans in four major state institutions: the police; the civil servic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parties. Long-standing arguments suggest that Canadians are more trusting of government than Americans. Results, however, indicate small national differences, with variations within countries being much more important, especially for regional and racial subgroups within each nation. Consistent with their traditional minority position in Canada, Quebecers stand out as having the least confidence of respondents in either nation. In contrast, and despite their minority position, nonwhites express more confidence i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han do whites in both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English Canada. One exception is somewhat lower confidence in the police among nonwhites, particularly in the northern United States.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need to go beyond an exclusive focus on national differences when comparing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values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20.
周钢 《史学月刊》2006,13(1):105-113
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内战以后迅速兴起。工业社会的勃兴和城市人口的剧增使美国原有的肉类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种巨大的需求推动了美国西部的牧业开发。内战以后,在密西西比河以西至太平洋沿岸,牧牛业和牧羊业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一个疆域辽阔的“牧畜王国”。西部牧区成为美国新的重要肉产品生产基地,放牧业成了当时最赚钱的行业之一。“牧畜王国”繁荣兴旺了二十余年,到1885年以后盛极而衰。在导致“牧畜王国”衰落的诸多因素中,牧区天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牧场主们竭草而牧的掠夺式经营更加重了牧区天灾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