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剑 《史学集刊》2000,(2):28-33
在儒释道三教会通成为明末化领域中最突出的特点时,欧洲耶稣会士东来并把天主教传人中国,参与了此时以会通为内容的化交流。在天主教的本质天学精神与中国的传统化进行会通时,天学精神与明末的政治伦理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此外还对明末社会的稳定提出挑战:对内体现为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是“邪教惑民”,对外则体现为传教士与海盗殖民的“勾结扰国”。  相似文献   

2.
闵绪国  龙钰 《攀登》2010,29(2):76-79,85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仁爱万物为核心价值,主张以时禁发,强调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生态伦理体现了人际道德与生态道德的和谐,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金代女真人对儒家伦理的吸收是涉及满、汉化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女真人由最初的使用汉语进行女真化与汉化交流、互动,自上而下地崇拜儒学宗师、学习儒家伦理仪范,到最终吸取儒家正统的政治始理理念以改革金政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时代需要和自身发展的政策、措施.女真族是善于变革并善于创新的民族,他们对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的积极变革,不仅为他们吸收儒家伦理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女真化儒化的社会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张彦 《沧桑》2010,(4):156-157
先秦儒家伦理文化与伊斯兰伦理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思想基础和文化渊源,从而形成不同的伦理文化类型。然而先秦儒家与伊斯兰伦理道德都是在社会过渡、矛盾尖锐、道德滑坡的情况下形成的,都有寻求改良社会的愿望和主张,也都提出了政治统一的要求。因而先秦儒家和伊斯兰伦理文化具有相同点以及重要的现代道德价值。在两种不同的伦理文化传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中,挖掘不同传统的现代价值所在,有助于文化的本源建设,文化互补有助于文化重建和新的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段超 《史学月刊》1999,(2):25-29
文章详细地叙述了明清商业文化中儒家伦理精神的多种表现,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儒家伦理精神渗透于商业文化中的原因,并就明清商业文化的儒家伦理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剑声 《古籍研究》2002,(4):110-112
“孝”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传统道德之一。儒家经典中不仅有论孝专《孝经》,而且在《论语》、《孟子》、《礼记》等作中也载有大量关于“孝”的论述。儒家孝论之意义和价值及其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已有人作过不少深入地研究。但是,对其中包含的一种超越个人、家庭、社会的道德要求、关系到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伦理观点,却尚未给予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驱者,其思想的建构,尤其是民生主义,与儒家经济伦理有着十分密切的承继关系。一方面,他将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置于思想的首位;另一方面,又力求在这之中实现儒家先哲代代相承的大同理想。重要的是,他将思想的建构置于知识的领域,目的不仅在于制度的变革和创新,而且也在于社会道德的完善和价值的重建。因此,孙中山思想鲜明地体现出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融汇贯通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8.
沈秀芬 《沧桑》2013,(6):42-45
“伦理”“政治”“道德”“伦理政治”在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情境中,有着不同的词源和含义,有着不同的形成路径和思维理路。本文从概念的起源与含义、伦理政治形成的不同历史情境入手,解读古希腊与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形成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9.
章益国 《史学月刊》2006,1(8):94-100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主张“儒家伦理促进经济发展”,曾在学界一度流行。由于儒家资本主义学说要讨论的东亚“现代性的采借”,不同于韦伯要讨论的西欧“现代性的始发”,加之儒家和新教宗教形态、社会作用模式都有不同,“韦伯命题”对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意义有限。儒家资本主义学说过多地依赖韦伯理论,采用单调的对勘比较法建构逻辑,就不免产生过多牵强附会的比附。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它迎合了学术思想界一些价值需求,使得这一学说论调多于论证,最终变成一股泡沫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10.
科技与伦理的结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科技必当以伦理为依托,伦理也要与科技相参照。我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先贤们,在对自然和农业等诸多的科技思想之中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显示出了先进的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1.
明代晚期是整个明代政治斗争最为激烈的一个阶段,浙党、魏忠贤阉党、东林、复社,彼此之间的政治党争呈现错综复杂的形势。其中,鲜明的地域性派别成为晚明党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党争中所体现的地域扶持和异派倾轧,与各个政治派别的人员构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通过对这些派别主要成员的籍贯的地理分布的研究,可以对当时的某些政治现象作出更加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张扬与历史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燕南 《史学月刊》2005,4(4):108-114
晚明士人受王阳明及其后学理论的影响,其自我意识得到突出张扬,在思想化方面,表现出极力挣脱正宗意识形态束缚,追求独立人格的思想倾向。影响于历史评论,其主要表现是强调历史是非的评判决不应以既定的价值标准为标准,主张一切都应“本自心师”,以自己的认识对历史做出独立的价值判断。其中一些史学家还从理论上阐明“是非无定质”与“执一便是害道”对于史学批评的意义,显露出史学中出现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蒋介石日记》的解读与论证,从新的角度证明了“宋明理学”对蒋介石的道德取向、人格塑造及思想理念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4.
福建籍遗民史家郑郊前半生在明朝、后半生在清朝。初成于崇祯末年、终定于康熙初期的《史统》是一部以阐明中国历史之统为主旨的通史著作。《史统》提供了一种哲理化的中国历史解释模式,洵可称为晚明理学化史学代表作。惜因未刊,近代以来、所知甚鲜。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生产和消费活动显著扩大。具有文化消费者和生产者双重身份的士大夫阶层,认识到文化作为谋生资本的作用,自觉地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生产和消费,并引导整个文化消费风尚。商人与普通民众亦步亦趋,雅文化与俗文化交互作用,士大夫的传统义利观正在发生变化,市井之民在社会生活中崭露头角,这种变化是将要萌生新生力量的前兆,经济、文化、政治正在积蓄前所未有的变动,中国进入了第一个较具普遍意义的文化消费时代。  相似文献   

16.
柳素平 《史学月刊》2006,(4):96-103
名妓文化是晚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晚明名妓清丽脱俗的气质与形象体现在三个方面:衣着风貌的艺术美,居住环境的雅致美,行为举止的脱俗美。这种表现与她们的艺术修养以及晚明空灵的士风相关,也与名妓心理上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可和朦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密切相连;从文化层面看,晚明名妓在此方面的刻意追求反映了晚明市民文化、娱乐文化、思想文化等社会文化风尚的变化趋向。  相似文献   

17.
孙强 《史学集刊》2007,6(2):20-26
商人借贷利息率的高低对商业性借贷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晚明商人借贷的利息率总体上以低于年息36%为多,这一利率既大大低于消费性借贷的利息率,又低于市场平均利息率,一般均在法定利息率的范围之内。虽然商人借贷的利息率相对较低,但在风险机制的作用下,放贷者向商人放贷的积极性不会受到减损。又由于利率较低,商人借贷通常有利可图,因而商业性借贷能够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晚明是中国古代舆论最活跃的时期,其中又以东林党的舆论力量最为显著。从万历初年到天启末年,东林党人的舆论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东林党围绕官员诠选、官员考察、对阁臣的批判、以学术促清议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舆论活动,其主张在邸报发抄、印刷刻传和书信交流等方式的扩散之下,迅速流通于士林。东林党以舆论为载体,形成了与朝廷对峙和对话的政治力量。东林党的舆论活动加剧了明政府的党争态势,加速了官僚系统的分裂,不利于政治局面的稳定。但东林党的舆论主导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对社会风气尤其是士大夫的气节产生了一种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注历史时期城镇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不仅有助于传统慈善事业研究的深入,也是城镇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占有各种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完整展现了明末至1936年间天津慈善组织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对其时空特点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儒家社会主义"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邦和 《史学月刊》2007,1(4):109-115
“儒家社会主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与西欧和俄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相比,诞生时间早、经历时间长,对古今中国的影响恒久深远。儒家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其高端纲领——大同社会论,及其低端纲领——小康社会论。“儒家社会主义”是宝贵的民族精神遗产,既有其理想的光辉,又有其空想的色彩。历史证明,惟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和谐进步的科学发展理论方为当代中国践行必胜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