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阿丧未哟! 父亲没把我们生在一 处, 母亲没把我们养在一 起, 你住一山,我住一山, 你在一等,我在一等, 我们是七个山头的人, 我们是九个爷里的人。 不是来到温泉边, 我们难得相遇; 不是走到清泉旁, 我们难得相见。女:从七个山头走到温泉 边, 从九个等底来到清泉 旁。 今天呀, 我们难得见面的见面了;今夜呀,我们难得相逢的相逢 了。男:不是一步一步走到温泉 边, 我想见汝未也难见; 不是一脚一脚踏到清泉 旁, 丧衣想遇哥也难遇。 借这相遇的机会, 趁这相见的时刻, 唱支山歌表表心, 对首调子表表情。女:阿哥啊!阿去未笨嘴笨舌不会唱山 歌,可…  相似文献   

2.
凱诺和凱刚     
歌头吹响金色的桑比①,敲起动听的象脚t鼓,想跳舞的人心里会发痒,举起银亮的长刀,再瘦的人也浑身是劲,喝了甜甜的米酒,我的“木占”②歌就象江水 流淌。到了一个山青竹翠的崖子,那里的斑色花多又香。在花丛中有一个寨子,蜜蜂把蜜酿在竹楼上。寨头接着金水槽,寨尾装着银水稽,走进寨子一看,一’厩里的猪和牛关得满满。今天晚上啊,月亮圆,风凉爽,日子实在好,时辰正吉祥。我要唱一唱我们景颇的英雄 凯诺;我要说一说胆小狠毒的凯 刚。在一蓬金竹下面,有一幢金竹盖的楼房,里面住着一对青年夫妇,男的叫贡定阿戛,女的叫恩退木章。他们种下的种子就要…  相似文献   

3.
“茶会”是中甸藏族青年自发举行的赛歌晚会。“茶会”藏语称为“扎礼”,意为请人喝酥油茶的聚会。这种聚会,一因它是青年们欢聚的场合,二因会上要进行唱歌比赛,很受藏族未婚青年欢迎。“茶会”上,青年们往往这样唱: “高贵的客人啊!厚脸皮的我们,请你们光临寒村,与我们一道吃茶。如能允诺,寒村便添光彩啦。”“阿啧啧!高贵的人啊,给我们这样的荣誉,我们怕受不了,还是另请一些不致辱没众位神采的姑娘吧!”  相似文献   

4.
一娘生的亲亲兄弟姐妹,一个寨子里的父老乡亲,在这舒适温暖的大房里,在这酒肉丰盛的筵席上,有幸欢乐地相聚在一起。哈尼子孙七一卜七代人,个个都是母麻母安③生,哈尼古歌七十七个调, ①公房:指青年男女晚上串玩的房间。 ②查勒:意为漂亮的伙子,是姑娘对伙子的爱称,同样只能在玩场上称呼。 ③母麻母安:哈尼族父子连名系谱的始祖。匀勺歌声都是大道理。今天是个快乐的好日子,听我唱一支布谷鸟的歌。不见泥浆肥水翻浪花,收下谷来不合一贝③瘪谷,土坡没有侧:尝,的苗凉处。女人纺线织布的日子过去,男人分清节令的月份来到;热呼呼的大阳照耀着大地…  相似文献   

5.
一序歌二心上人圭山好地方,撒尼的家乡;长湖明如镜,道路通八方。翻过一百二十坡,爬过一百二十坎,穿过密枝林,来到棕树村。心里早有知心人,爱她的小伙在西村,名叫布达若尔,是个摔胶手。森林野茫茫,松果垂路旁;大石垒小石,山峰尖刀样。棕树一排排,叶子飒飒响,红土小草房,芭蕉做围墙。 他吹笛子百乌合, 调子唱得星星落, 下田能耕耘, 上山能打虎。三定情养子花开放,遍坡白茫茫;蜜蜂嗡嗡叫,采花把蜜酿。村头一家人,勤劳赛蜜蜂,生得一个好姑娘,名叫阿伐若滋。布谷叫声声,草地绿茵茵,燕子找窝某,蝴蝶舞翩翩。笛子声悠扬,歌声传四方,羊群象白云,白云…  相似文献   

6.
犹太教:消失的圣殿 "我们坐在巴比伦的河畔,一想到锡安就禁不住哭了!在河边的柳树上,我们把竖琴挂了起来.俘虏我们的人,要我们唱歌;折磨我们的人,要我们欢娱他们.他们说:来!为我们唱一曲锡安的歌吧!身处外邦异国,我们怎能唱颂赞上主的歌呢?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相似文献   

7.
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时候,有几个英国人侵入到中缅边界景颇族地区。那几个英国人骄傲自大,很瞧不起中国人,特别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更是视为蛮人。一天,那几个英国人把景颇人的山官传去,好奇地问道:“你们吃些什么啊?”山官从容地回答:“景颇山上满山遍野的东西都可以吃。”英国人又追问:“你们用什么餐具吃?”山官诙谐地说:“我们用随吃随丢的碗  相似文献   

8.
马兆麟(1901—1982),乳名根子,艺名根根红,祖籍山西省文水县伯鱼村,从他青年时期起,举家迁移盂县清城村安家落户.马兆麟七岁时父死母嫁,无人依养,整天信步城乡,串走百家,成了沿街乞讨的叫化子,无人管束的流浪儿.他生性伶巧、爱唱,慢慢学会了说快板、唱莲花落的本领,凭着这些“能耐”,在街头巷尾打竹板唱小曲,招来行人,要上几文,混个生活.  相似文献   

9.
傣戏浅谈     
探索傣戏源流,我们不能不想到“喊班涛”、“冒少对唱”、“少散朗”、“布腾拉”和“十二马”。傣家人喜欢唱歌。歌手们把眼前事物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编成唱词,即兴歌唱,唱出来的调子就是“喊班涛”。用山歌找对象是傣族青年男女的习俗。他们在试探对方、倾吐爱情时,一唱一答,产生了“冒少对唱”的民歌形式。“冒少对唱”在赛歌场上成为了习见的形式。以后艺人们改变腔调,加上动作,发展成为“布腾拉”,用以表现人物,歌颂劳动。“布腾拉”已有说有唱,有歌有舞,还有用纸糊人跳的道具——牛,表现爷爷和孙子犁田,奶奶送饭,三人对唱。爷爷唱的是,哪个季节播种,哪个季节收获,怎样种才得丰收;奶奶  相似文献   

10.
男:今晚的灯火特别明亮, 年轻的姑娘啊多么漂亮。女:我丑得象只乌鸦, 比不上另.]寨的姑娘好介。男:明明是一朵鲜花, 你还当众说谎。 美丽的姑娘呵, 我把你唱的歌儿, 挂在牙击上, 记在、勺坎上…… 你怕不怕汀绝呀,小为乡夕泛?女:啊,小伙子, 我不怕你‘啊! 我只怕小牛不想吃嫩草, 我就怕瑚蝶不想采鲜花。男:你怕不怕摸着老虎的毛? 你怕不怕摸着老熊的嘴?老虎要舔你的手,老熊要亲你的月全。女:你不是虎,你不是熊, 你是最英俊的小伙子, 你是最能干的小伙子。男:枯娘啊,我要讲明白;铁锅底最黑,阿妹的手最白,你摸了锅底手会黑。手黑了大海也洗不…  相似文献   

11.
有风来     
<正>风、雨、雷、电、光、影等自然事物中,风是最知趣的,见墙而返,见窗而止。它不像光,好奇心重,即便别人关了窗也要溜到里面去看看,甚至逗留许久。它不像雷,即使进不去,也要留一个响动在里面。唐人李峤曾作一“风”的同题诗,诗云:“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落叶,开花,起浪,压竹,足可见风的神奇,无色无味,无形无相,却有不凡本领。风有时在屋顶,有时在瓦缝,有时在水里,有时在杨柳枝头,有时在衣服飘拂的夹子上。一点,或是一抹、一缕,抑或是一阵,风的量词不同,给人的感觉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采撷文明的碎片,编织岁月的长河。用汗、用血、用生命,将历史一页页粘合。谁说修志者不得志?世界也要从这里通过。走进历史,走向未来,一个自然与人的生态王国!登山———从记忆中拣回的小诗追山间的白云,攀陡峭的高山,松涛里红旗一杆,小路上歌声一串。汗拍哒拍哒地落,气大口大口地喘,冲啊,到山顶把河山看一看,冲啊,年青人去斗一斗困难。山高,志更高,坡陡,脚不软,有红旗指路,岂怕道路曲曲弯弯?村廓远了,群山小了,蓝天近了,啊,祖国的江山多么宽!山风擦干了身上的汗,红日照得胸中暖,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只见山牵着云,云裹着山。(责任编辑尤岩)自…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应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欧美国家男女青年领结婚证前要培训,取得资格认证后才发给结婚证书;妻子怀孕后,准父母则更要进一步培训,让生孩子、教育孩子成为胸有成竹的事。  相似文献   

14.
甲:我是抬火枪的男子啊1 我是扛弩弓的汉子啊! 抬起亮晶晶的火药枪, 背起黄灿灿的大弩弓, 领着阿爸的白猎狗, 牵着阿妈的花猎狗, 要到山梁上去打猎, 要到山峰口去捕蜂, 别人不去啊我独个也要 去, 别人不走啊我单个也要 走。 啊,我打猎的伙伴! 啊,我捕蜂的同伴! 我听见大野物大声的叫 了, 我看见大蜂群高高的飞 了, 那是我们的肉, 那是我们的蜜。 阿弟呀,你快快跟着我 来吧I 阿偌①呀,你快快尾着 我来吧! 我俩呵肩并肩走, 我俩呵排着队去, 去到那野物出没的山口 打猎, 走到那蜂群飞过的峰口 循蜂。乙:啊,打猎的伙伴! 啊,捕蜂的同伴! 你唱的…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称小三弦为“拉厚厚然”。它用梨木制成,是哈尼族男青年最喜爱的一种弦乐器。小三弦的形状与普通三弦近似,只是琴身较短,长不过五十厘米;弦柄的顶端,有的镶嵌着一面闪闪发光的小圆镜,有的雕刻成引颈长鸣的雄鸡,有的镂作奔突回首的多角鹿或怒目而视的蛟龙;琴筒用笋叶蒙面,音色极为清脆。小三弦的背带,哈尼人把它称作“帕阿”,它是用五彩丝线编织而成;背带与琴身相接的地方,缀有飘荡的彩色缨穗。每当夜幕降临,微风轻轻拂动着村边的凤尾竹,清脆深情的小三弦琴声,就会穿过“封火房”的墙洞,越过“公房”的小窗口,声声扣动着姑娘们的心。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哈尼族青年男女,在小三弦优美  相似文献   

16.
一支唱给金色的北京,一支唱给金色的拉萨,一支唱给金色的家乡。这三支歌呀,多么悦耳动听!松石山腰长了棵松柏树,松柏树上落了一只银色的仙 鹤,这只银色的仙鹤啊,对着白云唱了三支银色的 歌:一支唱给银色的雪山,一支唱给银色的羊群,一支唱给银色的小河。这三支歌呀,多么悦耳动听!松石山下长了棵白杨树,白杨树下落了一只绿色的布 谷鸟多这只绿色的布谷鸟啊,对着春风唱了三支绿色的 歌:一支唱给绿色的田野,一支唱给绿色的牧场,一支唱给绿色的森林。这三支歌呀,多么悦耳动听!松石山上长了棵檀香树,檀香树上落了一只金色的孔 雀;这只金色的孔雀啊…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机会去西双版纳采风,乘四天的长途汽车才到达允景洪。当天下午我去百货公司买条肥皂,服务员用一张废纸给我包好,在回招待所的路上,我习惯地看看那包了肥皂的纸上的字,可惜报纸已经残破,只剩得这样一小段文字: “老歌手车梭说,我们(亻爰)尼人最喜欢唱歌了,在地头寨边,那里有(亻爰)尼人的影子,那里就响着(亻爰)尼人的歌声。好的日子唱,难过的日子也唱,就是国民党压得我们直不起腰来的时候,也没有打断过我们(亻爰)尼人的歌声。我们(亻爰)尼族自古以来就只有‘米牙纳’、‘叠马佐’、‘牙椰马’、‘阿都活熟扎’和‘阿其豉,这五支宝贵的调子,每支调子都能从水牛  相似文献   

18.
怕有九十多岁不知道还活着没 马玉与《方四娘》 大约是4月下旬,我和同事从青海玉树采访回来,路过湟中县塔尔寺的时候,被路边一家音像店传出的说唱吸引住走不动了.在简陋杂乱的音像店里,一台17寸彩色电视机里,一位戴着老式石头眼镜的老人坐在农田边,弹着三弦在唱. 悲苦的唱词,凄婉的音乐,古朴的唱腔,那一刻,周围的喧闹仿佛突然都消失了.这个老人是谁昵?店主说:“这个人你不知道?他是我们青海唱贤孝的马玉啊,怕有90多了吧,不知道还活着没有.”  相似文献   

19.
<正>都说那是神仙会聚的地方,奇峰环绕百鸟集翔,摇一叶小舟满载湿地荷香,看微微细浪亲吻雨后斜阳;都说那是心灵栖息的地方,清风徐来渔歌晚唱,挽一弯新月聆听虫曲蛙鸣,望满天星斗沐浴梦里水乡;我甘愿做你柔波里的水草,在浮光掠影中追寻梦的方向。——《湿地恋歌》  相似文献   

20.
袁成亮 《百年潮》2006,(3):49-51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每当提起阿诗玛,人们的耳边便会响起电影<阿诗玛>中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唱段,想起彝族青年男女阿黑和阿诗玛爱情的不幸和命运的悲惨.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是如何被搬上银幕的呢?它的背后又有哪些曲折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