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台宗心性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台宗综合了南朝和北朝佛教的不同学风,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其学说的重心是实相论。着重探讨宇宙万物的如实相状,本来状态。此论认为一切现象就是实在的理体,一切事物当体就是实相,万物的不同形状就是显示万物自性的体相。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本来圆满具足所有的性能,每一现象都具有对立的本性,彼此完全具足又互不混淆。天台宗所立的“圆融三谛”和“一念三千”说就是具体说明实相涵义的。天台宗人在实相论的基础上,又进而探讨了心与众生、心与佛性的关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戒杀生”是佛教的主要戒律之一。“戒”是梵文“sila”的意译,为“防禁身心之过”之义。“通常说来,有“五戒”、“八戒”、“十戒”及“具足戒”等类别,而“杀生”之戒则被列为诸种戒律的基本戒条。  相似文献   

3.
龙延  陈开勇 《古籍研究》2001,(3):117-122
佛藏典籍包括经、律、论三部分。律,梵语vinaya之音译,含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乃制服灭除诸多过失之义。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之禁戒。也就是在修道生活中,针对实际的需要所定之规范。因为世尊随缘制戒,即“如来不以无过患因缘而为弟子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佛陀在制定戒律以前,往往有一些小故事,介绍僧尼们犯戒的经过,以示世尊制戒之缘由。所以律藏同样有较强的学色彩。  相似文献   

4.
一、教观互具天台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法门,具有教观互具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十卷《摩河止观》中.在解释正修止观时,智者云:“前六  相似文献   

5.
叶哲明 《古今谈》2006,(4):21-25
天台是古代温、台东海王国的北大门,位于府城台州北部的群山环抱之中,群峰叠翠、高耸入云,干岩竟秀、万壑争流,景色幽秀神奇,多姿多彩,有“南国山水天台奇”之美誉。天台三面环山,一面濒海,形胜险要,是北出吴越,南下台温,西进金丽,东去四明出海要冲之地,以很早崛起的海上名山文化著称于世,并以儒佛道三者兼容,和发达的山水文化、佛道文化、民俗儒学、生化药物、园林建筑、茶道武学、天文理数、地理史学等八大文化。见重于中华古代文明。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说:“唯台一群连山,围在海外,另一乾坤,最为据险。”思想家方孝孺说:“天台、天姥,皆穹隆崎峻,为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台州就以天台山而得名,是东南沿海的“文物之邦”。  相似文献   

6.
序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半期到七十年代前半期,日本佛教学术界,特别在天台学学者间,就‘五时八教判是否为天台大师智(岂页)亲自所说’展开了一场大的争论,这就是所谓的“五时八教争论”。日本大正大学关口真大博士认为‘五时八教判不是天台大师所说’,对于这个看法,龙谷大学佐藤哲英博士反驳他的说法,以他们二位的争论为中心,研究天台学的日本主要学者都参加了这场争论,持续了十多年。吾人认为这次争论很典型地显示了日本佛教学术界的特点,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此争论的概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憨山德清的三教融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安徽史学》2001,(1):16-19
憨山德清从融合儒佛道的思想立场出发,以禅宗的“明心见性”说来解释儒家的学问之道,以佛教本体论和八识说来发明老庄道学之旨,又以儒家伦理思想去解释佛教教义与戒律,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三教互释思想。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三教同源”说,认为儒佛道同源于一心,故“三教本来一理”、“三圣本来一体”,三圣三教之间“所同心,所异迹”,从根本上说,“孔老即佛之化身”,万流朝宗,百川一味。  相似文献   

8.
过去,在习惯上将西藏各大寺的僧人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学习(闻、思、修)五部大论(般若、中观、释量、戒律和俱舍)的僧人为学经僧,既非学经僧,又非浪荡僧,而专司行茶、端饭等琐事(出家年月不长不短者)跑腿干杂事的为中等僧;另外不完全遵守寺规戒律,懒散好斗,  相似文献   

9.
一、最澄的入唐求法与圆密一致 传教大师最澄(766—822)在天台山国清寺接法之事,溯自大约唐贞元二年(804)年间,当时的航海技术尚未发达,对于渡海出国来说是一件很危险之事。可是最澄一心一意为学得天台宗正法,于是毅然决定游学中国。最澄何以专注勤求于天台教法呢? 溯自少年时,因缘所致得亲教泽于师行表,而启开最澄“可归心一乘”之深厚法意,于是在诸经疏中探寻一乘教法,顿然有省,确认天台教法乃一乘之宝库也。 法华经为天台教学之中心。最澄在延历  相似文献   

10.
经史尊卑论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史关系源远流长,经史尊卑确有纷争。本文以《汉志》“史附于经”现象、宋代“荣经陋史”观和明清“六经皆史”说三个涉及到经史尊卑的重要论题展开讨论,认为《汉志》“史附于经”只是一种目录分类现象,没有反映汉代经学与史学已经学科分离的客观事实,不能作为汉代史学依附于经学的依据,也不能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先后、尊卑和主从依附的关系。宋代义理之学提倡以经为本、先经后史,有一种普遍重经、荣经的倾向,但就其代表性学派程朱理学的经史观念而言,其荣经是实,陋史则不确;尊经是实,卑史则不尽然。明清学者重视阐发“六经皆史”,普遍主张道器合一、理事合一与经史合一,然而与明代王阳明主张经与史同具于吾心、王世贞以经史区分典籍、李贽以否定儒学权威为目的的学说旨趣不同,清代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主旨思想,是要后世史学效法“六经”切于人事的学术精神、崇尚“六经”“圆而神”、“方以智”的撰述旨趣,以经世致用和史学变革为目的;明儒不以尊卑论经史,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也无贬低经学之意蕴。  相似文献   

11.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是张謇为南通博物苑南馆作的对联,上联见《孟子·滕文公》,原文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皆所以明人伦也。”意思是:设立“庠序学校”,虽然各朝称法有别,但为了教育是共同的;而教育的目的,则在于使人们懂得做人的道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的墨宝之所以珍贵。以其自幼抄写佛经有关,长时期的抄经使东坡深得佛家“戒、定、慧”之精妙圆融,因而字里行间浸润着禅学的品性修养,这是“苏体”“尚意”的神韵。文人们评价赞叹说,东坡的行书温润不俗。如华严法界,丰腴而有禅机。恭敬自然,笔墨伺候。潜心向佛,随缘随意。这就是东坡书法与山川佛寺的微妙契合!  相似文献   

13.
莫高窟第196窟前室北壁共有三方题记,本文依据敦煌写卷S.490和P.2148,对照出第一、二方题记是据敦煌写卷《毘尼心·学戒法第一》的第一段及第三段原文抄录,进而依据《毘尼心》文本推测出最东侧第三方题记之内容是《毘尼心·学戒法第一》的结语段落。昆尼是戒律之义,“毘尼心”顾名思义指戒律心要。《毘尼心》说明了戒律传承、持受重点、趋向涅榘解脱之要义。本窟的三方题记选择《昆尼心》要义,阐释戒律,明示戒律内容,再配合高僧传戒图,不仅说明了本窟具有传戒功能,也更加左证了本窟功能之一是戒坛窟。  相似文献   

14.
古籍中出现的“天台”有数种含义,新版《辞源》“天台”条列有三项内容:一、山名;二、县名;三、道家称鼻为天中,一名天台.但涉及到一些古人的籍贯或地望问题时,一般都把它理解为天台县,其实并不尽然.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这次阳明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讨会是很成功的.首先,这次研讨会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开拓,应该说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从宏观把握而言,陈来先生昨天关于拔本塞源思想的探讨是一种宏观的论述,谈了圣人之心是什么,圣人之学是什么,圣人之教是什么.圣人之心就是万物一体之仁的仁心;圣人之学就是一种成德守业之学;圣人之教就是“五教”.  相似文献   

16.
儒家本以学做人为教;学做人,必当治心。身心相连,心气相使,惟心气兼治,始能变化气质,堂堂做人。宋、明儒有取於内丹家调息之术者,以此。内丹家旨在性命双修,炼神还虚,即悟元子刘一明所谓“修天赋之性,以化气质之性;修道气之命,以转天数之命”。若所欲化所欲转之性与命,不限於一己之小我,而推搪及於人间世,乃至全宇宙,即王船山所谓相天,闵一得所谓医世也、船山为儒宗,一得乃道士,时间相距百余年,而皆主以内丹术为功於天地,其所祈向所经验者,颇有类於基督教传统中之冥契主义(mysticism)。然二人虽同有冥契经验,其内容终究殊异。船山之终极关怀,不在一己之得救,而在人类全体之福祉,此其所以为儒宗也。  相似文献   

17.
黔灵山以佛教禅宗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清代黔灵山写景诗,在展现自然人文景致的同时,以“本来面目”、“明月”、“本源”、“宝光”等象征语汇来体认禅宗哲学中本心的澄明、觉悟、圆满的内涵与质性;以“幻影”、“游子”、“乡关”等词汇反省本心失落的缘由;以“隔尘渐修”、“骑牛归家”、“截断两头”等象征性话语探讨重现本心本性的开悟方法;以“一切现成”、“拈花微笑”的禅悟观照揭橥禅者回归本心本性时的禅悟境界.  相似文献   

18.
《湖南文史》2010,(1):36-36
“血气方刚”是个常用成语,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其实,对于“方”的解释,是一个沿用了多年的错误。 “血气方刚”出自《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19.
邵鸿烈 《古今谈》2007,(2):29-32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只有极个别以地域命名的、具有学术性质的区域思想文化形态,“浙学”便是其中之一。 “浙学”是以事功和功利为核心,主张农商皆本、农商俱利的经世致用之学。浙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农商皆本”、“农商俱利”、“经世致用”同儒家思想体系和治国理念的核心“重农抑商”、“重义轻利”有巨大差异甚至对立性。  相似文献   

20.
张荣兰 《神州》2012,(12):299-299
本文在“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激发为主旨”的教学理念下,从“先学后教”、“先练后导”、“以学定教”三个层面,论述了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