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神州民俗》2009,(7):12-13
客家人的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莫过于三山国王与公王信仰,如同福佬人信妈祖一样。“公王保外乡”,一如妈祖林默娘保出海的航船平安一样,三山国王是专门保佑上外乡闯荡的客家人。但是,各地关于三山国王的“根”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当年在潮、惠、梅交界处,有三座名山,即巾山、明山、独山,这三山国王分别为隋代的连、乔、赵三姓首领,因为救驾有功,被封为这三山之王。一说是,三山国王,分别为红脸、黑脸、白脸。红脸者为铁匠,天天面对炉火,脸焉得不红?  相似文献   

2.
陈春声 《史学月刊》2001,(1):123-133
从秦朝开始,潮州地区就与整个岭南地区一起,归属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但是,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之间的契合,却经历了长期复杂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宋元之际和明末清初的变化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山国王和双忠公是在潮州乡村庙宇中最经常见到的两个神祗。这两个神明信仰的形成及其象征意义的转换,与潮州地区数百年来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复杂互动的契合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4.
清代新疆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权 《丝绸之路》2010,(10):49-51
清朝统一新疆以后,内地大量汉族移民进入新疆地区,有的是为了生计的自发性移民,有的是为了稳定边疆政府的倡导性移民,类型多样。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流入,他们自身的多元信仰也随之来到新疆,开辟了新疆多元信仰的新局面,对新疆的发展和汉族移民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向权  李景 《丝绸之路》2013,(14):11-14
清末民初,新疆汉族移民的民间信仰源始于清朝定鼎西域。清朝乾隆时期新疆地区重新统一,随着清政府解禁政策的出台和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大量的汉族以封疆官吏、驻屯士兵、农民商客和流犯遣员的身份涌入新疆,再次出现西向移民的高潮。伴随着内地大量的汉族移民涌入新疆,他们在参与新疆经济建设的同时把自身的多元信仰也带到了新疆,并在新疆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汉族移民生活习俗和信仰。  相似文献   

6.
在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由曾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兼经筵检讨庐陵人刘希孟所撰的《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以下简称《明贶庙记》),是现存所见最早的三山国王信仰文献,这篇文献在完稿后70余年后,于明代收入官方辑纂的《永乐大典》。由收录年代甚早、文字内外考证结果与后世征引众多等条件,应属相当可靠。故笔者将其全文尝试标点并简单附注于文末,以资对照。  相似文献   

7.
泉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而成为多种宗教荟萃之地,其中有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甚至还有世界上仅存的摩尼教遗址.加上国内土生土长的道教,呈现了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多元文化相和相安的文化奇观.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神学文化的宝库”之称。然而相比之下,存在于泉州各地的民间庙宇更受泉州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9.
台湾客家化是台湾化当中的一支,与台湾闽南化均是从中国大陆的原乡传衍而成,也是汉族早期在台湾移垦开发的主体。多数的台湾客家人为了慎终追远不忘本源,以姓氏堂号作为先祖源流的表征,这些不同的堂号在台湾各地客家聚落的家宅门楣上均可以看到,再不然在各家祭祀的祖先牌位与墓碑上亦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显现客家人慎终追远的化传承,早已牢牢地与生活密切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福建史志》2009,(3):37-39,46
民间信仰不是没有体系的“迷信”或“原始巫术”的残余.而是一种文化积淀在不同社会力量的共同促动下建立起的、较为开放的信仰体系,其内在体系、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形貌等方面在它所赖以形成的区域格局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民俗与文化气息。吴真人信仰是闽台民间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上.它作为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1.
福建沿海地区给外省人最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应该是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和神灵传说。这一地区民间宫庙林立,神灵众多,宗教活动频繁,各种迎神赛会绕境巡游声势浩大蔚然成风.成为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笔者来自广西,对此尤其深有体会。广西属岭南地区,环境气候方面与福建相差不大,两地同为历史上的“百越”族居住地.在历史上都是远离历代王朝统治中心的“蛮夷之地”,开发史也不乏相似之处。但广西的民间宗教情况,却远未如福建兴盛。本文试就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的比较、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