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石     
黄河石田丁黄河石,早年间是散见的。由少数爱好者搜集,收藏,观赏。原因是黄河河床显露不多,水深浪涌,砾石露者较少,珍稀的黄河石更是寥寥。近几十年,黄河上游造大坝,修水库,建电站,有时河水较少,黄河石也显露于河床。加之有那么一拨对黄河石极其投入的爱好者,...  相似文献   

2.
公元1194年黄河决阳武故堤,从淮阴入淮河,从此开始了黄河长达661年夺淮入海的时代。黄河夺淮当看作是黄河决溢的最严重情形,黄河决溢对其南邻淮河流域的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但是,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腐败,黄河长期得不到治理,致使中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洪水泛滥。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国民党扒开花园口,在2540年间,黄河共计溃决了1590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每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就有一次大的改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对治理黄河极为重视。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离京,就亲临河南,到兰考、开封、郑州、新乡等地实地考察黄河的治理情况。  相似文献   

4.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特遣侍卫阿弥达至青海勘察黄河河源,祭祀河神。本文利用满、汉文献资料,考察黄河探源的参与者、勘察河源的行程路线及地图绘制、祭祀河源诸神事宜等内容,展现1782年勘察黄河河源活动的相关细节及过程。这次勘察黄河河源活动是在多民族参与下完成的,最终发现了黄河河源,并以藏传佛教祀典举行了祭祀活动,具有历史、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有名的“地上悬河”,是靠两边人工大堤束缚着。1885年兰阳铜瓦厢决口到今年,黄河改道已经整150年,曾经“三年两决口”的黄河安澜了50多年,今后还能安澜多久?  相似文献   

6.
1855年黄河于铜瓦厢决口北徙,给下游沿岸区域地形与河湖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山东运河以西的平原地带距离决口处较近,泥沙淤积较多,地形抬高幅度明显,黄河在此区内漫流,扰乱了原有水系。汶、泗二河下游地带受黄河淤高河床的顶托,亦出现排水困难的局面,东平湖的形成与扩大即区内积水不断增多的结果。鲁中丘陵西侧平原地带,受黄河淤高河床的阻挡或黄水倒灌影响,长清至齐东各县境内的入黄河流均难以宣泄,直接促成新清河的开辟。徒马平原地带,受黄河决口改道影响,靠近黄河的徒骇河诸多支流被淤没,徒骇河则被黄水冲宽刷深,1907年黄河利津决口后,其尾闾河段亦被淤没。  相似文献   

7.
山西明长城     
<正>老牛湾堡,位于偏关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的黄河岸边,为黄河流入山西第一村,也是黄河与长城第一次见面的地方。人称"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据资料记载,老牛湾堡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堡周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五尺,城墙为夯土建筑,外包长条石块,其北侧悬崖十分陡峭,易守难攻,今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馆陶县地处古黄河之滨 ,据旧志记载 :从东周周定王五年 (前 60 2年 ) ,黄河在宿胥口改道经馆陶 ,从天津以北入海开始 ,曾先后九次在馆陶决口改道。每次决口改道 ,都给全县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可以说 ,馆陶人民在历史上曾饱受黄河之苦。在馆陶籍的名人中 ,有一位与黄河结下不解之缘 ,对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他就是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式人物 ,被人们称为“一代河官”、“名副其实的大禹传人”的王化云同志。他是黄河之子 ,他以平生的才智经历回报了黄河。笔者曾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 4 0多年 ,并曾主持编…  相似文献   

9.
1998年秋,为配合新乡至荷泽铁路复线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对该铁路所经过的延津段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本次共发掘出明代陶窑1座,并对铁路线所经过的黄河故堤做了一些解剖工作,同时,还发现了有关古胙国的线索。现将本次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简报如下。一、地理概况及地层堆积延津县位于河南省北中部,属黄河冲积扇平原,黄河故道自西南而东北贯穿境内。历史上黄河长期流经今延津境内,并多次决口泛滥,直至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黄河南迁,从此,延津才位于黄河北岸①。因而,这里沙土厚积,宋及宋以前历史遗迹绝大部…  相似文献   

10.
毕生笃志驯黄龙─—访黄河水情专家陈赞庭程占功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给沿岸特别是下游人民造成过深重灾难。新中国诞生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治理黄河取得了45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看到黄河的巨大变化,人们不会忘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广...  相似文献   

11.
安丰梅  刘晓海 《沧桑》2014,(2):174-176
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是黄河距今最近的大改道,涉及豫、鲁、皖、苏等省。特别是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后,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对晚清以来的山东地方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济南作为山东省会,沿黄最后一个大城市,黄河对其影响可谓深远。考察黄河对济南的影响以及近代地方政府的应对措施,对于认识黄河与近代以来山东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河象的复制与装架宋修礼“黄河象”是1973年春在甘肃省合水县马莲河畔修电站民工取土时发现的。因其个体之大,保存之完整而闻名于世。“黄河象”的全称叫“黄河剑齿象”(Stegodonhuanghoensis),是诸多剑齿象类的一种,因其发现于黄河流域而...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2009,(15):77-77
2009年中国黄河小浪底观瀑节于2009年6月19日至7月7日在黄河小浪底大坝景区举办。此次活动由河南省旅游局、洛阳市人民政府、济源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河南省小浪底旅游管理局、洛阳市旅游局、济源市旅游局、黄河小浪底建管局旅游开发公司、孟津县人民政府、承大旅游山庄开发公司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14.
<正>李玉洁教授主编的《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2010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的科研成果,是迄今为止全面、系统研究黄河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黄河文明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12月24日,由郑州大学主办的"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博物馆等单位的50余名学者,围绕"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两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一、"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的关系及其历史地位。刘庆柱认为黄河是中国的象征。"黄河""黄帝"居"中","中"是国家的象征。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上,黄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河南境内决堤,向南一股流入淮河,黄淮合流,从云梯关外入海。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经汴水合泗水入淮,形成侵泗夺淮之势。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从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北徙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后,从河南省铜瓦厢起,经鲁西南、  相似文献   

17.
咸丰五年的铜瓦厢决口和黄河大改道引发了晚清黄河河政管理体制的变革,河道总督的权力逐渐削弱,山东巡抚开始在山东河患治理中起到主导作用,晚清国内外政局和地域官僚集团利益的纠葛延误了黄河河患的治理进度.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收藏有几幅黄河改道图,分别描绘了晚清黄河改道穿运的情形,是了解晚清黄河改道和河政运作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间,黄河河患中心从江南段向其上游的河南段推移,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的几任河臣均把治河重点放在河南段。河患中心的转移和治河重心的变化推动了雍正年间河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实现了江南黄河、豫东(河南、山东)黄河的分治。雍正二年至八年(1724-1730年)间,先后担任副总河和河东河道总督的嵇曾筠在河南推行以开挖引...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2021年1-4辑封面用图为《黄河图》(部分)。《黄河图》,绢底彩绘长卷,尺寸80厘米×1260厘米。清朝内阁大库旧藏文献,约绘于清康熙中期。该图所绘,西起今陕西省渭水与黄河交汇处,东至今江苏省北部故黄河入海口,含有山峰、河流、湖泊、城镇、名胜古迹、堤工、闸坝等1440余处,突出反映清代黄河沿岸的地理风貌和水利工程。是一幅地图与绘画相结合的传统画法地图精品。  相似文献   

20.
张行 《陇右文博》2005,(2):22-27
甘肃省博物馆的《黄河古象陈列展览》到2005年已经正式展出了30年。一个博物馆的固定陈列展览能够如此之长、经久不衰地延续,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本地观众说到博物馆,耳熟能详的展品,除了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就属这具黄河古象了。至此之际,笔者撰写此文追溯黄河古象的发现和研究经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