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陈荣 《中国土族》2005,(3):40-43
宋代的宫廷傩仪与周代至唐的宫廷傩仪相比,驱傩的队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一派全新的面貌,也成为了“社火”的又一个渊源.据宋代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金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以这庞大的傩队,“自禁中驱崇出南熏门外转龙弯,谓之‘埋崇'而罢.”宋代的宫傩仪式完全不同于从周代至唐代的宫傩仪礼。  相似文献   

2.
端午龙舟竞渡习俗中龙舟与竞渡本是两分的,但两者均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文化土壤,它们具有同一的时间意识与信仰理念。龙舟竞渡中“龙”的产生与上古先民对“苍龙七宿”星象的崇拜有关,其符号象征、价值蕴意、时空定位等都与“苍龙七宿”星象崇拜有着直接的联系;而龙舟与竞渡的真正结合时期应在初唐与中唐之间,是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过程。龙舟竞渡中隐含着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核心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相互的接触、相互的交流中经历了兴衰、消长、流动、分合的复杂过程.在形成今天各民族所具有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历史时期,各民族因为形成的时间、地点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宗教信仰等等诸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也就形成各个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大行分封,与其持小农政治意识,受到蒙元家产制传统的影响有关。明初分封制度继承元代宗王出镇制度,二者皆以地方军事权为核心。但明朝在元、明之际民族冲突的社会背景、华夷之辨的社会思潮之下,回避制度建设与元朝的关系,从而将分封制度的渊源追溯至西周,并附会汉制,以加强其正统性与合法性。这显示出明初进行制度建设时,具有文化理想主义色彩。但明初分封制度仅具汉制形式,其实质大为不同,这显示出朱元璋顺应了时势的变化,又体现了政治现实主义色彩。朱元璋附会汉制,还与他以刘邦出身相似、地域相近,加以推崇与模仿有关。明初分封制度的渊源问题体现了英雄人物个人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还是历史大势。  相似文献   

5.
陈荣 《中国土族》2005,(2):24-28
在我国的春节传统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的“社火”表演,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偏僻的山乡,它几乎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祭祀、娱神、娱人的活动。笔者考证其渊源,认为它是东汉的迎春礼俗和当时进行的祭祀太一神的礼仪,以及先秦季冬时进行的傩祭、蜡祭等一系列活动连续进行形成的民间的一种变异的礼俗。西宁社火起源的民间传说及认识“社火”表演自古有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云:“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清代的李斗在《扬州画坊录》卷九记载:“立春前一日…  相似文献   

6.
龙舟竞渡     
吼一么耳的号子撒补J的珍珠l如丁妹在岸_卜看着呢苗家的汉子啊谁不想争L游晨歌龙舟竞渡@彭年~~  相似文献   

7.
陈萍 《福建史志》2008,(4):40-42
闽台两地、一水相连,语言相同,习俗相近,骨肉相亲。虽然一条海峡将台湾岛与祖国大陆隔开,但从文化层面上来讲,自古以来闽台就是同宗同祖、同根同源,存在不可分隔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三国时。孙权“为求取国家的利益,开疆拓土”、“觅取海外之发展,谋求贸之利”,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宜洲”,学者一般认为,夷洲即现在的台湾:元代福建泉州路在澎湖设巡检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虽然改建行省。仍称福建台湾省。本文拟从闽台两地有关崇蛇习俗的角度探讨闽台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东夷各族学习到秦汉农业历法《颛顼历》之后,将内地"十月贺岁"的习俗移植并改造为本民族的高级祀典——"十月祭天"。这一习俗之所以能够形成,根本原因在于东夷各族与秦汉均为农业社会,并且在庆祝丰收的时候,都有歌舞祭祀,具有相同的文化特征。从文化角度可以进一步解释东夷各族的族属,高句丽应是从汉族异化出去的一支。  相似文献   

9.
龙舟竞渡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一种传统习俗。它不仅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还有着多彩的活动形式。由于这一活动,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和激烈的竞技性,因而,作为我国各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化、体育活动,被长期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资料的限制,全面系统地研究龙舟和龙舟竞渡起源、发展历史的文章不多。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这方面的资料多有发现,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体  相似文献   

10.
张晓虹博士《明清时期陕西岁时民俗的区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 年第二辑)一文在论及陕南龙舟竞渡时说:“最早记载汉中地区有龙舟竞渡的是雍正《陕西通志》,该书记载了兴安州在'端阳日,官长率僚属观竞渡,谓之踏石。”,并认为陕南龙舟竞渡是“川楚移民进入的结果”。笔者经过考证,以为此说关于陕南龙舟竞渡的起源时间、地点、及相关结论方面有失偏颇。就笔者目前所见文献来看,最早记载陕南龙舟竞渡为南宋祝穆著、祝洙增订的《方舆胜览》。在本书的六十八卷《洋州》下《风俗》云:“午节踏石”。小字注“五月五日,太守率僚属观竞渡,…  相似文献   

11.
去年(1979)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傅懋勣、吴泽霖两位教授来日的时候,承蒙吴泽霖教授送了关于苗族龙舟节的调查报告,这是很珍贵的材料。在此以前关于少数民族举行的龙舟节,可以说几乎没有报导过。现在,从那个重要报告中摘要介绍,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来说是有帮助的。贵州苗族举行龙舟节的区域是在清水江,但从地图上看来,清水江的支流在贵州省内有好几条。龙舟竞渡在那些地方呢?报告的开头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刘家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族属、文化来源以及刘家文化的分支碾子坡遗存的性质等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还对先周文化的渊源进行了探讨,提出先周族早期可能是在杜水流域附近,后来才迁徙到漆水下游的邰地,这可能是武功郑家坡先周文化年代的上限,为商代二里岗上层或略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神州》2014,(19)
<正>2009年9月30日,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年来,北京举办了4届规格不一的赛龙舟活动,而今年的龙舟竞渡无论在节日气氛、活动规模和规格上都不输给南方城市。民俗活动只有贴近群众、深入人心,才能绽放出恒久的魅力。赛龙舟是兼具端午文化特色和体育健身功能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5月27日,"北京市西城区第七届职工龙舟比赛"在西城区什刹海西海举办,全区12支代表队参加比赛。此次比赛拉开了2014年北京市端午节赛龙舟全民健身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4.
回族习俗     
韩福良 《中国土族》2010,(Z1):34-36
大通的回族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在生活习俗上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同时,由于长期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交流、相互影响,有些生活习俗与兄弟民族有相似或相同之处。饮食大通回族以面食为主,一般有面条、拉面、面片、蒸馍、花卷、锟锅馍等。  相似文献   

15.
藏族习俗     
汪峻基  赛多 《中国土族》2010,(Z1):40-42
饮食大通藏族的饮食基本与汉族相似,平常以八罗、拌汤、旗花、寸寸饭、干粮、油花馍馍及马铃薯为主食。逢节日或招待客人时,夏秋两季主要有凉面凉粉、麦素儿、蒸馒头、煮豆儿;冬春两季有搓鱼儿、热温儿、搅团、锟锅、荨麻等饭食。宽裕人家备有酩馏酒、糌粑、酥油和奶茶。  相似文献   

16.
毛南族习俗     
毛南族是居住在我国南部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毛南族历史上曾称为“茅滩”、“茆滩”、“茅难”、“冒南”、“毛难”等,195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毛难族”;1986年6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其中80%以上聚居在环江县境内的上南、中南、  相似文献   

17.
本源 《福建旅游》2004,(5):28-29
龙舟赛如火如荼,包粽子你我同乐,挂香包城乡竞秀,立鸡蛋老少参与。在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佳节,宝岛台湾从南到北也沉浸在这些活动的快乐之中。  相似文献   

18.
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据晋周处《风土记》记载:“端者,初也。”因此,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又称“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地腊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天中节等。端午节,四川多称为端阳节。  相似文献   

19.
丧葬习俗     
藏民族古老的丧葬习俗,也比较奇异,像这个民族一样充满神秘的色彩。 土葬:是藏民族信奉苯教时期流行的一种古老葬俗。据考古发现,藏区的土葬历史非常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藏民族就建立了墓葬的习俗。土葬在佛教传入后,这种葬法一直延续到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  相似文献   

20.
石姓渊源     
河南地处中原,古代为中华民族活动的中心,因而有一百五十多个大姓发源于河南。为了发掘河南姓氏资源的优势,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有关学者专家,编著了《中原姓氏寻根》丛书,一期一姓,为姓氏寻根游服务。今选录有关姓氏部分资料在本刊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