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嘉庆初,广州行商中以潘、卢、伍、叶四家为最富。在瑞典“哥德堡号”仿古船2006年造访广州之际,潘家后人已多次在广州媒体亮相,并著《广州十三行之一——同文(孚)行》一书,由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和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协助出版。继而荔湾区地方志办又建立起了与怡和行创始人伍国莹的后人的联系,在研究伍氏家族中又获得了一些较确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蒋祖缘 《岭南文史》2000,(2):23-26,22
梁嘉彬先生的《广东十三行考》对清代十三行史研究,卓有建树,创见殊多,但有关十三行行名人名及行商事迹之考证,要做到逐个都能弄得清楚,诚非易事。如该书关于潘仕成身份之考证,在没有引用历史文献资料论证仕成是盐商的情况下,仅凭“余曾询潘氏之后,知潘仕成为盐茶商,与同文同孚行无关”,便认定“仕成为广东著名盐茶商,近人多有以仕成为同孚行商者,亦误。”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3.
正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开始"一口通商"后,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旧外贸制度的重要标志,而根据行商们的经济实力和威望选拔出的"十三行"领袖,称之为"商总"。第一位"商总"叫潘振承,因为经商重诚信而成为18世纪富可敌国的"世界首富"。潘振承(1714—1788),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早年家贫,学习做生意。后来,潘振承在广州为一  相似文献   

4.
清代广东行商,即十三行商,也称外洋行商,简称洋商、行商,由清政府批准承充,具有半官半商的性质。他们是鸦片战争前唯一的对外贸易合法  相似文献   

5.
<正>广州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清代中国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广州十三行的行商是一批活跃在清代中晚期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他们是经清政府授权垄断对外贸易的群体,以出色的商业才华拓展海洋商贸,加速广州发展成为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前期对外贸易的中心,在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创立了辉煌业绩。从清康雍乾时代到道光年间一百多年间,广州涌现出一批较有影响的闽籍行商:如泰和行颜亮洲、同文行潘振承、怡和行伍秉鉴、义成行叶上林等。他们在十三行的  相似文献   

6.
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至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成为中国重要通商口岸,产生"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外贸体制和商会组织,即学术界和社会民众普遍称谓的"十三行"。这一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贸制度和商会组织有无印章?学术界尚无证据和研究成果。201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找到的"外洋会馆图记"印迹,当即出于消失已久的"十三行印章"。依据这些档案并与其他文献参酌分析,"外洋行"是"十三行"的正名,而"十三行"其实是一个地理概念,作为制度和组织的"十三行"当开始于1760年。  相似文献   

7.
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史料乃深入拓展广东十三行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清代黄埔村(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族(家)谱、家传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尽管这类材料流传范围往往很窄,甚至“秘”而不对外,影响了它们的被利用程度。近,重新翻阅《番禺黄埔梁氏家谱》,从中可窥视出十三行行商天宝行和昔日黄埔村(港)某些情状的讯息,对有关研究和历史文物的发掘保护似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8.
生产的外销艺术品。清政府规定,来华贸易的外国人只允许与清政府特许的行商进行交易,并指定在广州城西十三行商馆区一带黄埔港进行。《黄埔锚地》(图1)是从长洲岛远望开去的黄埔全景,黄埔岛沿岸,设立了许多船坞仓栈,为远洋船只提供修理服务。此画笔功细致,刻画船只及建筑物尤为精确。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公行起始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外洋行成立,再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洋行制度废止,广州十三行行商名目及行数一直在变化之中,浩官、庭呱、茂呱、鳌呱、啉呱等均是较有影响力的行商。到18世纪,欧美开始追求我国出产的漆器、家具、墙纸…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光绪《盱眙县志稿》《盱眙县志》及古诗文记载,盱城前街清二品大员汪孟堂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建成诞鹤园。诞鹤园,又称汪家花园、南园、汪园,由大园和小园组成,坐落盱眙县城,东至西山路,西临淮水,北至天台山,南接斗笠山、宝积山,占地约2平方公里。诞鹤园依三山,傍淮水,规模宏伟,风景秀丽,盛名横溢,江北园林独树一帜。道光二十二年两江总督麟庆作《游汪氏南园记》,断言"江北名园,允推第一。"王荫槐著《蠙庐诗钞》中,记南园诸景而系以诗:曰梅坪早春、兰田晓露、斗笠种松、双海棠巢夜饮、今桃花潭修禊、樱桃湾消夏、柳桥烟雨、白云台独立、藕泮风香、鹤砦携琴、  相似文献   

10.
"潘画王题",是指清代乾隆中后期,镇江名画家潘莲巢的画上,有镇江著名书法家王梦楼题写的诗文或跋语。这种合作,当时被人们誉为"珠联璧合","人有得其片纸者,如获至宝"(钱泳《履园画学》)。这是当时艺坛的逸事,后世即称之为"潘画王题",传至今日,仍被书画家和鉴赏家所重  相似文献   

11.
谭元亨 《神州民俗》2010,(5):4-6,I0001,I0002,15-27
秦汉以来,广州对外贸易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由此始发通往世界的贸易航线,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17、18世纪,随着欧美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地来华航线的开辟,广州成为外国商船首选的黄金口岸和清朝政府对外贸易的前沿基地。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海禁取消,设立江、浙、闽、粤四个海关,在粤建立洋行制度,由十三行行商专营对外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相似文献   

12.
正清末民初,浙江永嘉人任桐寓居湖北武昌,自号"沙湖居士",于武昌沙湖西北岸修建"琴园",并著《沙湖志》及《园林春色》二书。《沙湖志》记"沙湖之十六景"并"沙湖"地区湖景、山景,以及名胜古迹、人物、寺观、村集、出产、风俗等;而《园林春色》则主叙琴园,内容与上书多有类同,唯记该园之营建、景致、诗文、楹联等,别有新意。《沙湖志》出版于1926年,原仅为油印本,国家图书馆有藏,2004年收入线装书局之《中华  相似文献   

13.
纳兰家园林与“大观园”张一民座落于北京什刹后海北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及宋庆龄故居,在清朝康熙年间,是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府邸.明珠的长子、饮水词人纳兰性德生前就居住在府中的西偏园。乾隆年间,因明珠家籍没,府邸被和占居。嘉庆初年,随着和倒台,府邸收归皇...  相似文献   

14.
<正>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大规模兴建,以及后来嘉庆、道光和咸丰皇帝的相继增建,成了一座景观组群多达一百余处的辉煌壮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设计与修建不仅模仿了自然风光,蕴涵了宇宙模式,还借鉴了古人的诗情画意,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引进了西方的园林风格。当然,园内各式各样的建筑中还充盈着不可计数、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不幸的是,这座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大  相似文献   

15.
赵慎 《文物世界》2014,(3):31-34
<正>中华之园,始自殷、周之"囿"。三千年间文献所记,知名后世者已难遍举。有遗址幸存及几经改建规模仍存者,屈指可数,园林的考古发掘更属罕见。据报导1991年在配合洛阳市基建施工中发现一处衙署庭园遗址,发掘结束推论之也仅能略知其宋代庭园之大概。汪菊渊先生在《中国古代园林史》前言中写道:"唐朝的园林,其遗址以至全部保存下来的,目前所知只有‘绛守居园池’(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和四川省新繁东湖。其次,有关古代园林的文字史料非常零散,搜集起来有很大困难。宋以前的,只能从一般史籍中、类  相似文献   

16.
汉代确有"街弹",并非传抄之"讹"误。"街弹"是汉代官府设在街里的治安组织,其执事人员有街正、街卒,主要职守是"引导"交通、"训化"街中违法之民。类似后世的警察。"街弹"与"正弹"或"正卫弹"的性质、所涉内容、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等有别,二者不可混同。  相似文献   

17.
正冷东教授认为,目前"资料建设仍是制约十三行研究深入的瓶颈和障碍,国内外中文资料的发掘利用仍有很大的空间"。[1]2000年以后,以十三行为中心的史料整理及索引编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精选》、《清代广州"十三行"档案选编》、《清宫所藏十三行潘氏商人档案》、《十三行研究中文论著目录索引及内容提要》、《广东方志与十三行:十三行资料辑要》相继出版、发表,但总体上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挖掘仍嫌不足,特别是对古籍文献中的史料有待进行深层次的整理。  相似文献   

18.
正"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沿西山到万泉河一带皇家园林的总称,2013年12月24日下午,"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在我馆开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郜风涛,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沈宝昌,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胡珍,中央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胡帆,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姜昆等出席开幕式。该展览分为:隔世光影,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天;万园之园,圆明园大观;江南寻景,乾隆的设计之旅;东方凡尔赛宫,十八世纪的西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81年第12期刊载《天地会"钟灵堂"伍两布币初探》一文,文内对布币票上的诗句读法按"方、王、昂"押韵。我认为应该从右到左,按"昂、方、王"押韵来读: 龙盘迥水气昂昂钟灵灵光光万方  相似文献   

20.
清代广州行商制度是清政府管理经营和控制对外贸易的制度,是封建垄断的特殊制度。行商几乎垄断了当时全国的对外贸易,只有行商是官方承认的有资格跟外国商人做生意的商人,具有"半官半商"的性质,也有人称其为"官商"。行商的这种"官商"性质使得行商的职能不同于普通的商人,保商制度就是"官商"的职能之一。而这一"保"却成为行商破产及行商制度崩溃覆灭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