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光绪辛丑年(1901年)初春,举人张瑞玑接受了平阳书院山长的聘书。这一年瑞玑三十初度。平阳书院在平阳府城东关,它的前身是临汾县属的正谊书院,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临汾知县宫懋言始建,雍正年间修葺过一回。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新任平阳知府徐浩大加扩建,改为府属平阳书院。临汾旧称平河县,平阳书院俗称平河书院。  相似文献   

2.
李崞龄,字峙如(1872~1974年),山西盂县泥河村人,清末优贡.辛亥革命后,入太原优级师范,后被荐为潞安书院山长.民国8年(1919年),出任隰县知事.  相似文献   

3.
鳌峰书院是在清初特定历史背景下,突破当时政策常规,得到清廷格外"恩遇"而创办的一所讲学书院。它担负着复兴朱子理学、安顿东南地区知识社会的使命。经过历任地方长官和山长(院长)的努力,该书院持续了百余年的辉煌,并形成一以贯之以实践理性为核心的学术路线,培养出大批学有专长的人才。早年求学于该书院的林则徐,深受这种学术传统的浸染并影响其终生。因此,深入研究鳌峰书院的学术传统和办学风格,是解读林则徐人格、才能和思想的文化底蕴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吴秀华 《文献》2003,(4):200-205
桐城派学者吴汝纶(1840-1903)光绪十五年(1889)接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时直隶士子纷纷来学,很快确立了以莲池书院为基地的桐城派在畿辅地区的"学府地位"①,不久出现了一批深受桐城派学风影响的直隶学者.直隶盐山人贾恩绂即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黼平是清朝时期岭南五大诗人之一,也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汉学学者。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他,饱学多才,不但以济世安民、古之大家自期,而且总汲汲为之,可一生却是坎坷波折,一直寂寂无名,鲜为人知。这与时世风尚不无关系。当时诗坛正为乾嘉风气所弥漫,加之岭南诗坛向来崇尚雄丽、次之则求清雅一脉,学术则以专注于时文的宋学为导向。而李黼平的诗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沉郁,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派文学大师姚鼐一生与南京结下了深厚的渊源。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到嘉庆二十年(1815)病逝,其间,他一直任南京钟山书院山长(钟山书院遗址在今杨公井白下会堂附近)。  相似文献   

7.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因敬仰岳飞自号少穆,晚年又号埃邨老人。出身于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少林年时期,在父亲林宾日和宗亲前辈希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实事求是,不涉时趋”的思想作风。嘉庆三年(1798年)考中秀才,入福州名的鳌峰书院学习。在主持书院的山长郑光第引导下,开始研读中国古代各种经史典籍,“三教  相似文献   

8.
朱昌荣 《南方文物》2014,(4):197-200
<正>耿介,字介石,号逸庵。河南登封人。生于明天启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享年七十一岁1。清顺治九年进士,历任福建按察司副使、江西湖东道、直隶大名兵备道副使、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等,颇有政声。而嵩阳书院则是其"一生心事"2所在。一、创建设施嵩阳书院地处河南登封城北,东峙万岁、虎头诸峰,西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建造书院或依山,或傍水,总要选择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即使在城市里建书院,也要选择僻静幽深之所。书院建筑布局一般都是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中轴线上排列着大门、二门、讲堂、祭孔子的殿堂、藏书楼等主要建筑。前部两侧排列着学生住宿、自修的斋舍,后部两侧分别有祭祀的专祠和山长住宅等。这种布局方式明显表达了上下主次的秩序。除此之外,建筑群的周边尽可能营造自然景观和园林,使书院建筑群融入优美的自然风景之中。这种整体格局是儒家"礼乐相成"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陶易 《文史天地》2014,(3):52-54
正一、举人大挑之缘起明清时期,举人作为科举正途出身,其地位和前途虽比不上进士,但远比秀才要优越宽广。举人可以考进士,可以考内阁中书,可以入国子监读书再通过考试做官(《明史·选举志》云"举人、贡生不第、入监而选者,或授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可以捐六部主事或候补道台,还可以出任地方书院的山长。在某些特定时期,举人还有直接选任部司推官或知县、同知的机会,比如在明代洪武初期(《明史·选举志》说天下初定,官多员缺,举人俱免会试,赴京听选)、崇祯后期(参《明史》卷二百七十四《雷縯柞传》)以及清顺治初年。  相似文献   

11.
正王瑞来在《赵抃〈御试官日记〉考释——兼论北宋殿试制度的演变》中注意到赵抃《御试官日记》在研究殿试制度时有重要价值,并从赵抃《御试官日记》第一手史料出发,旁征博引,考释出该《日记》的可靠性,补充了现存史籍中有关殿试制度的记载之阙。但王先生也考述出:"《宋史·选举志》‘御书院’当为‘御药院’之误。"1也就是说,王先生认为此处涉及殿试事务的是"御药院",而不是"御书院"。果真《宋史·选举志》中《亲试进士条制》的"御书院"是"御药院"之误  相似文献   

12.
《九灵山房集》版本源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忠阁 《文献》2001,(1):171-176
<九灵山房集>,元戴良撰.戴良(1317-1383),字叔能,号"九灵山人".浦江人,从小从柳贯、黄溍、吴莱学文,从余阙学诗.曾为月泉书院山长.至正二十一年(1361),被授予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因世乱避地吴中.  相似文献   

13.
<正>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书院。书院大门一边写的是"惟楚有材",一边写的是"于斯为盛"。其实,这个"惟"并不是"惟有"、"只有"的意思。据《左传·襄公二十六  相似文献   

14.
张文涛 《世界历史》2012,(4):151-153
2011年1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国际文化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协会联合在京举办"国际文化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文化发  相似文献   

15.
《贵阳文史》2010,(4):F0004-F0004
<正>公元1509年夏天,王阳明从玩易窝搬迁至龙岗山东洞。这里洞厅宽敞明亮,深得王阳明欢心,将这个洞命名为"阳明小洞天",后人皆称此洞为"阳明洞"。在阳明洞山顶,王阳明在当地百姓协助下,盖起一座草屋办起书院,这就是明代著名的书院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李用清(1829—1899),字澄斋,号菊圃,平定州乐平乡(今山西昔阳县)杜庄村人,是清末著名的"居敬行简"的理学家、"表率群伦"的教育家、"清绝一尘"的廉吏。他早年在山西最高学府晋阳书院学习七年。同治四年(1865年)考取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广东惠州府知府、贵州贵西兵备道道台、贵州布政使、署理贵州巡抚、陕西布政使。为官三十年,所到之处地方大治,政绩斐然,并以至清极俭的形象在晚清官场上树起了一座  相似文献   

17.
我们拥有一个庭院,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却夺不走它。"这是余秋雨在《千年庭院》中的一句话。中国古代的书院正是这样一所"庭院"。它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宋代是书院的鼎盛期,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曾写道:"国初海内向平,文风四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白鹿,天下所谓四大书院者。"800年过去,这四大书院依然存在,就是今天所说的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8月9—11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明清史重点学科共同主办的"明清书院文献与书院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会议围绕书院文献编纂与考订、明清书院相关史实考证、明清书院与学术及政治之关系等议题进行探讨与对话。陈时龙共考证了明代96种书院志,对其记载对象、作者、卷数、编纂时间、体例等均进行了详尽考察,呈现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明代书院志专题目录。刘艳伟通过分  相似文献   

19.
正一明代中叶以后,以王守仁、湛若水为代表的大批学者展开了对官学化的程朱理学的反思,形成了与之对峙的"心学",并且风靡一时。理学门徒到处倡设书院,奉祀先师、先贤和讲明正学。肇庆也兴起了创设书院的热潮,从宣德六年(1431年)到万历四十年(1612年),先后创办了崧台等10所书院。其中,广东佥事李材于万历元年(1573年)创办的端溪书院在清代得到重修和扩建,并一直存续至清末。  相似文献   

20.
孔林书院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距南雄县城120华里的油山镇平林村,在北宋初创办了一所孔林书院。这所书院创办的时间已查明是建隆三年(南汉后主大宝五年)(962)。它是南雄州的第一所书院,也是岭南(广东省)第一所书院。北宋时称天下四大书院:衡州石鼓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孔林书院的创办时间仅次于石鼓书院(唐光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白鹿洞书院(南唐升元年间,公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