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讴考     
正粤俗好歌。明代欧大任《百粤先贤志》记载:"张买,粤人也。……买少善射,知书,拜中大夫。孝惠帝时,侍游苑池,鼓擢能为越讴。时切规讽,不自言父战勋。"[1]张买所唱何词无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使用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的、粤地特殊的民间歌调,而用孝惠帝能够听懂的中原音演唱。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称,越、粤二字古代通用,出于古代的越语,意义等于汉文的水,与"夷"字意同。夷指海,越人就是水上人或水滨人  相似文献   

2.
陈锦鸿先生之《广州:岭南文化生于斯盛于斯》(《羊城今古》2003年1期)谈到有关《越人歌》的事,该文说:“曲艺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史藉有关于南海人张买‘鼓棹为越讴’的记载。(见明欧大任:《百越先贤传》)而梁简文帝萧纲命徐陵编《玉台新咏》也有收入的《越人歌》,与越讴是否在调式方面  相似文献   

3.
田汉是人们所熟悉的著名剧作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词作者。至于他在1938年的武汉会战中,领导并组织开展抗敌宣传活动,特别是他在新堤时即兴创作的《团结起来和鬼子拼》这首抗日民歌,知道的人恐怕不很多。  相似文献   

4.
正最早的"中国"应当就是最早的王朝都城和它附近的京畿地区。而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朝是夏商周三代王朝,它们分布的核心区域不超出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这一带也就是最早的"中国"。在古典文献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成书的《尚书》和《诗经》等书中。《尚书·梓材》是周公教导他的弟弟康叔如何治理殷商故地的训告之词。其中"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相似文献   

5.
属粤中片的客家地区(惠州市、河源市、新丰县),除客家话外,内部还有一种“蛇话”(或称“蛇声”,“蛇”为地方献用字)。最早介绍它的是周日健先生^[1],他在《新丰方言志》中说:“新丰方言有客家话和水源话两种,后又称蛇声。《长宁县志》卷八提及‘开建之始祖,自福建而来则为客家音,  相似文献   

6.
肖依斐 《神州》2014,(7):72-74
<正>最近一个名叫王玄策的外交"牛人"红遍了史学界和军事界,中华网军事频道称他为"一人灭一朝的唐朝传奇英雄";《百家讲坛》杂志也在文章中称他为"史上最牛外交官:自学成才,战胜一国。"这位功绩彪炳、战功显赫外交牛人为何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鲜有人知?我们是否能在他的故乡洛阳探到一点蛛丝马迹?近日,记者走访了当地有关的专家、学者,请他们为我们讲述丝绸之路推进者王玄策的故事。隐匿于历史画卷中的"冒险王"王玄策这个名字在近代渐为人知,最早真正把他隆重推出的人是日本玄幻文学作家田中芳树,它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  相似文献   

7.
屈向邦《粤东诗话》谈到以方言入诗:"惠阳叶凤舒(恩焘)晚年为词,得梦窗神髓。早年作粤讴甚有名。广东白话诗尤戛戛独造,一时无两。所作又富,以是名满羊城。……可谓绝妙好词。  相似文献   

8.
正"不忘初心"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唐代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意思是说时时不忘记最初的发心,最终一定能实现其本来的愿望。"不忘初心"在佛教中流传甚广,如星云大师把他的一篇日记命名为《不忘初心》,他甚至以"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念旧  相似文献   

9.
夏米力·夏克尔是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集创作、演唱、主持于一身。1979年至今,他创作并演唱了《二道桥子》、《大巴扎》、《达坂城的故事》、《阿拉山口》、《卡德尔大叔的日记》、《西部雄鹰》等近百首声乐作品,译配《致敬》、《黑眼睛》、《达坂城的姑娘》等60多首民歌。  相似文献   

10.
王峰 《神州》2013,(5):3-4
电影《红日》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是由吕其明、杨庶正、肖衍作词作曲,是我国红色主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歌曲取材于山东胶东民歌《赶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乐段作为写作手法,旋律音调具有典型的山东民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正地球人都知道,现在《茉莉花》很香,很香!人红是非多,"花"香争议多。民歌《茉莉花》争议的焦点在:它到底源自何处?众说纷纭,有六合说、南京说、扬州说、凤阳说等等。我的看法是:《茉莉花》演变史较复杂,其间支流横生,现在的争论多停留在某支、某段"流"上,没有追溯到"源"。很多人忘记了最初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中国境内本无茉莉花。"茉莉"是音译词,曾写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苏夏在他的《歌曲写作导读》里说:“诗是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歌曲是美化加工了的语言”。[1]由此可见,语言因素对歌曲曲调有重要的影响。“民歌同一切民族文化一样,都是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2]“民歌的创作过程和它的演唱、流传过程是不可分割的”。[3]传统民歌的传承主要靠口头世代流传,与方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的语言差异,形成了我国丰富和风格不一的传统民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文学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无论从题材、创作手法,还是风格上,二者均有共同之处。日本的纪贯之在他撰写的《古今集》的汉文序中提出了“和歌六义”,那么,它与“诗经六义”有无共同之处呢?这里,笔者欲就《诗经六义》与《和歌六义》初步做些比较,以期明了中日古典诗歌中的相互关系。一、二者在形式上的比较“诗经六义”最早是由汉代人提出来的,是研究《诗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关于“六义”的解释,历代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一直为人们所沿用的颇有影响的算是唐代孔颖达之说,他在《毛诗正义》中写道…  相似文献   

14.
达生 《炎黄春秋》2004,(6):76-76,78
《伏尔加纤夫曲》(又名《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著名的苏俄歌曲。它作为我国最早传唱的俄罗斯民歌之一,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中国,受到广泛欢迎。它激励了一代人,不怕艰难险阻,奋力拼搏,勇往直前,鼓舞他们走上革命解放的道路,并且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它浑厚悲怆、沉重有力的音乐语言使人想起列宾的著名油画《伏尔加纤夫曲》,想起中国黄河、长江上的纤夫,想起中国的黄河船夫  相似文献   

15.
西部歌王王洛宾于1996年3月14日溘然辞世,终年83岁。这位毕生致力于搜集、整理、加工、传播西部民歌的老人,对中国音乐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创作整理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美妙动听的歌曲,整整影响了中国的两代人,至今余响不绝。他传奇的一生历经磨难,但他从未放弃对音乐执著追求,晚年仍活跃在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兄弟中,以他充满活力的音乐才能进行创作、整理、搜集西部各族民歌的工作。多少年来他默默无闻,当人们唱着、听着那些熟悉优美的旋律时,却不晓得凝聚着王洛宾的心血。直至80年代以后他的大名才被人们所知,他的人生也突然辉煌起来,于是有了他与三毛的故事,有了他的版权纠纷……然而,真正辉煌和不朽的是他那热爱西部民族音乐之魂,他永远活在那些脍灸人口的音乐之中。  相似文献   

16.
《西洲曲》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戚良德 《民俗研究》2007,(3):232-237
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的《西洲曲》,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1,陈祚明则谓之  相似文献   

17.
现存《毛诗序》并非汉代儒生凭空臆造。它的内容传自孔子,文章成于子夏,子夏之后,毛公和卫宏都可能对序文内容做过较大的调整与发挥。就孔子而言,他对《诗经》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来自周代史官。这些史官在周代采诗活动中,最早保存了当时诗人作诗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五帝本纪》坚决摒弃时人众口一词的"三皇"说,反映了司马迁审慎的上古史观念。在众说纷纭的"五帝"说中,司马迁采用《大戴礼记》中《五帝德》和《帝系》做基本框架,淡化炎帝凸出黄帝,不仅反映了他的儒家道统观念,而且也反映了他的历史认识论。《五帝本纪》的写作方法可称古之典范,他最早把儒家相传的文献、战国诸子和西汉出土所见的古文《尚书》《左传》等相互印证,而且亲自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这就使得《五帝本纪》比《五帝德》更丰富详实,也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五帝本纪》的不足,体现在司马迁继承了《五帝德》的基本框架,把颛顼与帝喾、帝喾与尧完全看成父子关系,有些重要部落的首领人物如少皞未能纳入五帝时代,未能使用有大量五帝资料的《山海经》,把《舜典》流放"四罪"和《左传》文公十八舜流放"四凶族"分成尧舜两个不同时代的故事。这些都是其缺失部分,也是值得研究者注意的。  相似文献   

19.
《沧桑》1995,(3)
晋西北的河曲县,元明时代就“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有着深厚的民歌土壤。经过600多年的孕育、成形、交融、发展,河曲已成为以山曲为主,辅之以小调、号子、二人台等形式多样、风格独具的民歌之乡。河曲人几乎都会唱几句河曲民歌,在游泳、洗衣的河岸边,在车轱辘滚动的小道上,在山、梁、沟、峁, 在闹哄哄的打谷场,到处可听到粗扩、豪放的民歌声。河曲民歌质朴、厚重,  相似文献   

20.
2006年4月30日,日本《朝日新闻》副刊部主编穴吹史士、摄影记者白谷达也,在山东枣庄学院古文化研究所所长李锦山的陪同下,来到淮安河下古镇,探寻《金瓶梅》创作的地理背景。《朝日新闻》来淮的缘由土生土长的山东枣庄人李锦山是山东"金学界"的异类,有别于山东"金学界"金瓶梅的创作背景地为山东"东平"、"临清"之说,他认为金瓶梅的创作背景不是在山东,而是在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淮安,先后发表了《〈金瓶梅〉地理环境"淮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