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忆"这一术语在当今得到了广泛和有争议的传播。它被认为是一种对真实性和真相有着特别夙求的特权话语,不仅进入到史学领域,也成为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词汇之一。但是,与记忆相关的不确定性对我们的历史理解有何教益?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对于我们的记忆又有何教益?霍布斯鲍姆曾指出,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在追求普遍性和特殊的认同夙求之间徘徊不  相似文献   

2.
离开港督位置的彭定康曾数度回到香港,每次走在大街上都会有人认出他来,还有热情的香港市民拉着要与他合影,他说:“我相信,我在香港的工作不会成为被人唾弃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杜高 《炎黄春秋》2009,(8):16-21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也是一个唤起人们历史记忆和促使人们沉人历史反思的日子。在这60年中,我们经历了两个不同命运的30年。没有前一个30年的灾难和痛苦,也就不会有第二个30年的觉醒和进步。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历史的记忆往往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忘却则意味着倒退。  相似文献   

4.
20 0 3年3月,香港特区政府的咨询机构文化委员会在《政策建议报告》中提出:“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向别人介绍香港的文化遗产。我们建议政府编纂《香港地方志》,让更多人能更有系统地认识香港的人文和风土历史。这个工作可以由中央图书馆或香港历史博物馆尽快开展。”为了支持文化委员会的建议,推动香港修志工作尽早开展,2 0 0 4年6月9日,香港岭南大学主办了“香港地方志座谈会”。这是近代香港1 0 0多年来首次围绕编修地方志问题举行的专题会议。香港特区政府主管文化工作的民政局长何志平太平绅士,岭南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陈…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记忆     
周建漳 《史学史研究》2020,(1):57-63,92
当代史学和历史哲学中关于记忆问题的探讨为我们关于史学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一视野下,记忆超越单纯个体心理的层次获得了作为脑外"文化记忆"的历史维度。在历史与记忆关系的层面上,历史记忆的多元性对历史记载的单一性提供了重要的补益,同时,史学文本的宏观视野对于历史记忆的微观局部性和片断性亦显示出认识上的优越性。在认识论维度之外,历史记忆诉诸历史正义的道义性是其十分显著的特质,于此凸显史学科学性与道义性维度复杂的张力关系,历史科学性不能成为漠视道义性的理由。最后,在历史与记忆关系上传统的历史本位立场之外,对人生有意义的历史终究要落实在人间的历史记忆中,从而彰显记忆本位的合理性,这或许是关注历史记忆所能带给我们的一点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当65年前那段惨痛的历史,逐渐沉积为民族的集体记忆,化作民族的集体伤痕,便注定了我们将永远无法忘记。我们无法忘记,是不愿集体记忆的真实性遭到歪曲甚至否认:我们无法忘记,是不愿集体伤痕的血迹被人为抹去甚至诬为“莫须有”。正如犹太作家伊利·维瑟接受诺贝尔和平奖的致辞所言:“忘记就是遗弃记忆、出卖记忆、出卖历史。换句话说,遗忘就是甘冒战争的危险。”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65周年之际,本刊推出两篇特稿,以志不忘。《揭开历史的真相——松冈环女士与原日本侵华老兵的调查》  相似文献   

7.
李瑞洪 《武汉文史资料》2012,(5):68+65-F0002,F0003,F0004
在徐勇民看来,绘画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给人以心灵慰藉并产生新的意义。人对现实的认知和理解,来自于过往和当下的记忆,也会有许多的记忆被我们暂时地遗忘。但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会以绘画的方式被重新唤醒且挥之不去。彩绘丝路万里行的记忆碎片或许只能表达个人对现实的注视与确认,不足以表现时代的精神容颜。但对徐勇民而言,这些记忆的图像或图像的记忆轻松而鲜活,能让人深深体味时间在人、事物以及这个世界间的流淌。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神州》2003,(5)
五月历来被人称为“红色的五月”。“红色的五月”的一个明显标定,就是“纪念日”的众多。我们纪念已经逝去的岁月,因为那些逝去的岁月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与宝贵的财富。夫们不能否认:今天的现实恰恰就是历史的一个合规律、合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历史记忆”“历史-记忆”“历史与记忆”以及“记忆史”等概念或议题看似相近,实则有着不同的意涵。“历史记忆”最初是莫里斯•阿布瓦赫在《集体记忆》中提到的概念,意在强调历史带有记忆的性质。随着后人对此术语的发展,“历史记忆”的含义被拓宽为“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与表述”。“历史-记忆”是皮埃尔•诺拉提出的术语,用于指称现代之前“历史与记忆”的联合体。“历史与记忆”是西方历史学家辩证地看待历史与记忆之间关系时所讨论的核心议题。面对记忆研究的挑战,西方历史学家之所以讨论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其目的是为历史学正名。“记忆史”则是将记忆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的领域,研究记忆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历时性变化。因此,在涉及这些概念的时候应认真加以区分,避免误用。特别是在翻译、引用西方学者的观点时应力求准确,以免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10.
《中华遗产》2010,(6):18-29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有着深厚历史记忆的中国,究竟有多少文物家底?它们是怎么被发现的?文物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有哪些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文物?在以“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为主题的中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到来的时候,不妨让我们跟着这期杂志,跟着近百年文物普查的脚步,去找一找答案。  相似文献   

11.
韩韬 《中华遗产》2015,(1):30-35
菜肴和这世间上的所有东西一样,都会随时代而变。这种变化,人无法否认、无力阻拦。仅就眼下往前推60年,口味也被悄然革命。粗泛地讲,大概有两次。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与世界文化遗产相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仅有一词之差,但无论是名气还是受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及前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被严重低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它是我们祖父母们留下来的"传家宝"。应该看到,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对这些正在消  相似文献   

13.
新木 《钱币博览》2010,(2):30-30,29,F0004
上海世博会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深入每个人的心田。在迎接上海世博会到来的日子里,造币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精湛的造币技艺,抒世博情怀,铸世博精品.为让上海世博会在世博历史上留下精彩难忘的记忆而勤奋地工作着。  相似文献   

14.
上古时期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是后世历史记载的源头.在相关的历史记载中还可以看到其某些影子.出现于早期历史记忆中的"人"多为"英雄"或"圣人",而非普通的人.逐渐剥落掉神的身影,而呈现出真正的"人"面貌,已经是野蛮与文明之际的事情.但是即使在这个时期,人--神之间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记忆是古代文明出现上升的阶梯.  相似文献   

15.
《东京审判》关乎的是一段中华民族不可也无法忘却的记忆,是每个中国人必须牢记的历史。在影片背后的日本国民心态,更是值得我们今人警视。  相似文献   

16.
《东京审判》关乎的是一段中华民族不可也无法忘却的记忆,是每个中国人必须牢记的历史。在影片背后的日本国民心态,更是值得我们今人警视。  相似文献   

17.
正一、孤身一人闯香港我做香港永久居民马上30年了。这30年来我们与香港这座城市一起成长,见证了香港30年来的历史。80年代初,祖国大陆刚刚改革开放,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我想到了去香港发展。1982年,我带着我5岁的女儿到过香港一次,当时就想留在香港。但想到一个人在外打拼,还要照顾女儿,在香港很难生存下去,就把女儿送回内地我母亲家。1984年,我又重新申请,再次来到香港,当时还是个年轻的  相似文献   

18.
在喜迎香港回归四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昨天我们欢度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今天我们又在这里成立香港国酒茅台之友协会。香港茅台之友协会的成立,是我公司历史上,也在香港历史上、在我国白酒史上和酿酒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必将对促进香港和祖国大陆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我公司的发展和贵州茅台酒品牌的提升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鹏 《风景名胜》2009,(6):80-87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香水的历史就有多长。 远在人类出现之前,那些鲜花和香草就作为地球上美丽景色的一部分而摇曳生姿。然而直到现在,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人类嗅觉机制的复杂性。 香水能够带给我们愉悦感,特别能唤起我们记忆中熟识的片段。 气味可以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也可以记录逝去的时光。  相似文献   

20.
如何利用创伤历史遗产促进和平城市构建,是所有遭受战争破坏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关系到一座城市的身份定位与未来发展、乃至国家形象与国际和解。英国的考文垂、德国的德累斯顿、日本的广岛、波兰的华沙以及中国的南京,在历史上都历经了沉重的战争创伤,形成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只有深刻记住曾经的苦难并以此为镜,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作为一种被F.R.安克斯密特称作“崇高的历史经验”的创伤历史,我们对其记忆与认知非常重要。历史事实证明,构建和平城市是对苦难历史的一种最好的纪念和修复。当一座城市的创伤历史记忆升华为人类共同的记忆,我们对过去灾难的认知就可以超越陈规定型的政治记忆。唯此,痛苦的历史才能与未来的和平相连,才能促成昔日敌对双方的和解,从而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希望。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向构建和平城市之路,进而形成全球和平城市网络,和平记忆终将超越战争记忆。本组笔谈愿为此崇高的人类目标略尽绵薄之力。同时,本组笔谈也尝试为陷入瓶颈的城市史和文化史研究贡献一条新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