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版《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是常书鸿先生的自传体著作。作者以亲切质朴的笔触,记述了他学习绘画、留学法国、任职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人生历程;特别是他为保护、研究、弘扬敦煌艺术而经历的坎坷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感人至深。全书共八章,本期选载的第二、三章主要写常书鸿留学法国和回国后从事艺术教育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正欧菲利酒庄位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产区,欧菲利葡萄园种植面积40公顷,平均葡萄树龄为40年,美乐葡萄种植占地55%,赤霞珠葡萄种植占地40%,品丽珠葡萄种植占地5%。法国波尔产区阳光充足,土壤结构丰富,主要以沙石、鹅卵石、石灰石、砂砾凝土为主。全天然的生长环境可以让葡萄具备最天然美妙的味道。欧菲利在法国投资3个酒庄,欧菲利城堡,中方控股60%、法方控股40%,葡萄园面积40公顷,年产量270000瓶;欧菲利甘朵  相似文献   

3.
<正>罗元贞,1906年生,字季甫,广东兴宁人。1929年其兄罗志甫,从法国留学回来,在浙江大学任教,把他带到上海求学。罗元贞后来在  相似文献   

4.
杨赞贤 《百年潮》2002,(5):60-68
在中国留学史上,1964年、1965年我国公派出国,1967年初又全部被召回国参加"文革"的一大批中国留学生的经历,占据着十分独特的一页,它打上了很深的时代烙印,是空前的大概也是绝后的.笔者曾是1965年派往法国的留学生的政治辅导员之一.当年我们5名政治辅导员带领着60名年龄在十八九岁的男女高中毕业生赴法国巴黎专门学习法语.可是,在巴黎的近一年半时间里,我们基本上都是集体行动,如同我国在法国巴黎办了个法语学习班.这样具有突出特点的留学,历史不该忘记.36年过去了,对此我仍记忆犹新,一切都还那样清晰……  相似文献   

5.
南晨 《文史博览》2009,(8):34-34
周恩来 南开才子,留学法国,中外公认的美男子,同时在国民党中也享有很高声誉。  相似文献   

6.
光阴荏苒,转眼间留学法国已40余年。岁月的流逝风干了留学时的许多往事,惟独那沉甸甸的“1·25红场事件”,却永远地烙刻在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7.
杨介人烈士系河南沁阳市崇义村人,1920年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河南第一批赴法留学生。在法国期间他写给母亲的一封书信,反映了杨介人烈士追求真理、立志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李富春,字任之,1900年5月22日出生在湖南长沙市三兴街李福星棉絮铺内。1914年,李富春考入第一联合县立中学(又称长郡中学)。1918年4月,李富春从长郡中学毕业。此时,恰逢曾在法国留学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等人极力倡导中国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年仅19岁的李富春赴法国勤工俭学,走上了寻求进步思想、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到法国后,在蔡和森的影响下,通过多次参加赴法勤工俭学学生政治斗争,李富春政治  相似文献   

9.
《旅游》2006,(12):74-87
每年九月中上旬的这个季节,法国南部的各个葡萄庄园忙着采摘大面积葡萄的同时,开始酿造着各种各样的葡萄酒。各种散发香气的植物、熏衣草,也使这个季节最色香味浓。多少个世纪以来,法国人就这样不急不慌地在幽香的空气中,浪漫地生活。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前后,大批青年学生远赴重洋,寻求治国之道,而留法者尤多.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先后有20批1700多名中国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被称为世界留学史上的一场“空前之盛举”.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人也在此之列.然而,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场大规模的留学热潮,最初起源于中国人在法国开办的一家豆腐公司.  相似文献   

11.
1926年秋,我由法国留学归来,到广州后,经戴传贤、丁惟汾等之推荐,去中山大学任职。  相似文献   

12.
陪你去旅行     
《旅游纵览》2010,(9):71-71
<正>《葡萄有四种颜色》作者:何农出版社:漓江出版社葡萄晶莹剔透,酒滴流光溢彩。全球著名酒庄的兴衰变迁,世界顶级酿酒大师的传奇经历,橡木桶与酒窖中装载的异域风情,石墙围住的深厚精彩的葡萄酒文化,都透过红、白、粉红、金黄四种颜色折射出来。本书内容主要涉  相似文献   

13.
郭华清 《安徽史学》2001,16(4):37-41
1905~1911年章士钊曾有过一段在日本和英国留学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章士钊的思想改变很大,由一个极端的革命论转变为一个平和的调和论,从主张废学救国转变为主张苦学救国。本考察了章士钊赴日前及其在日、英的留学经历,详细地探索了章士钊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4.
葡萄园生活     
《世界遗产》2013,(6):56-61
法国的种植者在葡萄生长发育期间只能做修枝剪叶、除草除虫这类维护工作,而不能做浇水灌溉等“有违天意”的动作(曾经有一年波尔多地区非常干旱。部分葡萄园进行人工浇灌后,需要跟组织上报他们曾干预过葡萄的生长)。囚地制宜,而后听天由命。在每一年的葡萄种植中,酿洒师代替上帝作的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哪天开始采收葡萄。  相似文献   

15.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车的姑娘一枝花。”传统的新疆民谣把吐鲁番的葡萄列在新疆瓜果与美女的前位。吐鲁番因葡萄而名闻遐迩,葡萄因产自吐鲁番而身价显赫。在历史的演绎中吐鲁番的葡萄产业与葡萄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熔炼,凝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陡剑岷 《丝绸之路》2014,(16):56-62
我的老师吕斯百先生,早年留学法国,是当时留学欧洲的常书鸿先生的挚友。吕斯百先生是把欧洲的油画艺术和教学方法传播到中国的著名油画家之一。他秉承徐悲鸿先生的传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吕斯百先生先是在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授,后继徐悲鸿先生任中央大学美术系系主任,门生遍天下,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道藩轶事     
盛典 《文史月刊》2003,(8):63-64
张道藩,贵州省盘县人,先后留学英国、法国,学习美术专业,在巴黎结识陈立夫,并加入国民党,以后成为国民党CC系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8.
<正>"六不总理"段祺瑞段祺瑞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曾经显赫一时。他出身行伍世家,受过新式军事教育,有留学欧洲的经历,但思想和行为方式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  相似文献   

19.
正傅雷先生是一代翻译巨匠,他留学于法国的巴黎大学,1931年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他翻译巴尔扎克作品多达15部,是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的外籍会员;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不少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作品的赏析文章;作为父亲,他写给儿子的《傅雷家书》自20世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震撼感动  相似文献   

20.
唐踔 《文史精华》2006,(11):4-9
在五四大潮前后,青年毛泽东曾经有过留学日本、俄国特别是留学法国的想法,而且还是赴法勤工俭学的主要组织者。可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最终作出了不出国留学的抉择。是囿于经费有限抑或是外语欠佳,还是另有其他原因?《青年毛泽东缘何没有出国留学》一文对此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