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城市贫困空间固化及其治理研究,对破解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促进城市社会公平公正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西安市街道尺度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贫困综合指数和构建空间固贫指数,在GIS技术支持下,对西安新城市贫困空间时空演化和固化趋势进行研究,并以空间正义为视角,提出西安新城市贫困空间固化治理方案。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西安新城市贫困程度不断减轻,贫困空间分布异质性明显,贫困空间演化整体上由放射状嵌套分布向圈层分布转变;②西安新城市贫困空间固化正在形成,空间固贫指数较高街道集中在内城衰退区,城市边缘失地农民聚居区、流动人口聚居区和遗址保护区;③西安新城市贫困空间固化治理要以空间正义思想为指引,在弘扬价值正义、制度正义和政策正义基础上,构建空间正义“起点-过程-结果”三位一体保障体系,确保城市空间生产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贫困研究述评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基于地理学、规划学和社会学视角,在“过程-互动-行动”研究框架下,统计分析19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贫困研究的文献数量和内容演变情况,论述了研究分布与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救助政策密切相关。在综合述评每类研究的主要观点基础上,论文指出目前研究存在几方面问题:缺少贫困阶层社会空间研究,缺少与城市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缺少对贫困阶层需求和空间资源公平配置的研究,并探讨对未来城市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成亮 《丝绸之路》2011,(8):46-48
20世纪中叶,源自人文科学和哲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到来时,"城市"这一概念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之对应的城市规划也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从城市、城市规划与管理、社会发展等角度解读了城市发展的多种见解以及城市规划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并对现代主义城市及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4.
规划决策民主化:基于城市管治的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京祥 《人文地理》2005,20(3):39-43
管治是探索政府、市场、公众等多元力量协调整合的理念与过程。在中国城市发展面临巨大转型的背景下引入、借鉴管治的思维,对促进城市规划健康发展与决策民主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管治的背景、内涵,从管治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特定发展环境中的城市规划民主决策问题,并辨证地评析了管治的作用。文章认为,中国正在转变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城市管理的要求,使得管治进入中国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随后文章分别从城市规划存在的整体性体制缺陷、政府的企业化导向、薄弱的公民社会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在中国开展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发展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只能是有限目标、有限进度的。文章的基本结论是: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是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体制相匹配的一个环节,它的建设与完善取决于整体的社会管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形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文章在对快速城市化时期进行界定并分析其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从城市的外延扩展以及城市内部结构重组两个方面对我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旧城改造、开发区建设、制度创新、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规划管理等6个角度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当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孙群郎 《史学理论研究》2013,(1):106-118,160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和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乃是当代欧美主流的城市规划理论,这些理论在美国的应用导致了郊区的低密度蔓延和中心城市的衰败。20世纪中期以来,欧美城市规划学界对主流规划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批判,美国的新城市主义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城市主义规划运动。这一运动对于克服郊区的蔓延和中心城市的衰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新城市主义运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而同样遭到了学术界的质疑与批评。  相似文献   

7.
杨嫄 《风景名胜》2021,(1):0071-0071
园林景观建设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的有机结合将成为今后城市规划的主要发展趋势,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对生活场所的审美要求,还能提高城市绿化面积、推动城市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存在的现状、对城市发展的起到的作用以及城市园林景观未来的发展方针做出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日本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郁 《人文地理》2006,21(4):34-38
本文首先回顾、总结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的变化,分析近年来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主要模式和特点,针对公众参与地区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这两种主要形式,深入分析、探讨组织框架、程序设计、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公众参与的开展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体系的影响,总结日本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昕  徐敬真 《风景名胜》2020,(3):0045-0045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高度利用已经成为其发展建设的根本,注重区域内的生态平衡,是我国城市能够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10.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透视激烈竞争环境中的地方政府管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给中国城市的发展营造了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地方政府的企业化倾向更加明显,并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了种种反应。发展战略规划就是地方政府力图突破传统城市规划的制约,以增强城市竞争力为目标、强化地方发展利益的一种新城市管治方式。章通过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分析了其作用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主导角色,透视了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管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试论城镇群体空间的组织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工业化、后工业化的催动及交通、信息条件的支撑下,城镇群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现象。文章介绍了西方国家城镇群体空间的典型调控模式,分析了市场力量与规划调节力量在其空间组织调控中的作用,并提出城镇群体空间的组织调控是一个准市场行为的观念,以期对中国的相应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我国经历了从农业区域基质到工业区域基质的五次城市规划空间结构演化更替的过程,且每次规划空间结构更替都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我国带着不同社会经济体制所遗留的各种痕迹和烙印,迈入了以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宏观背景的信息化社会,且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面对新世纪的发展环境,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生态区域基质的以生态经济区为单位来组织现代城市规划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思想,并构建了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再生产视角的西方城市空间更新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代西方开启了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型过程,城市空间的更新变迁都打上了资本积累、资本增殖的烙印。文章将西方的城市更新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以空间再生产的视角揭示了城市更新的本质,指出1980年代以来鼓励公共-私人部门共同参与空间再开发成为城市更新的基本特征。文章归纳了西方城市更新的三种模式,并对其经济社会绩效进行了评估,深度解读了其动力机制。最后,文章提出了对中国城市更新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人本主义布局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区理念的引入,当前社区各类场所的规划都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入手,结合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原理,还深入到存在主义"引力区"构成、商娱空间行为场所认知构成、社区资源可接近性-可获性构成及社区阶层化构成,总结出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四种布局规律。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活质量与生活空间质量研究评介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进程阶段,新人本主义强调人与社会(文化)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其目标体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其焦点是城市(社会)生活质量构成与城市(社会)生活质量空间耦合的建构。从新人本主义理念出发探讨城市(社会)生活质量与其对应(社会)生活空间质量对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都是全新的课题。二者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并行不悖。对前者的研究是人文社会与管理学科聚焦的方向,对后者的探讨是区域与城市诸学科聚焦的方向。它们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的新理念/原理及其前沿性。本文从研究源起、研究意义、研究阶段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不同角度对二者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方向进行了评介与展望,目的在于明晰二者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与研究趋势,为社会与城市发展及其规划指明方向,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镇体系可持续规划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出台,作为城市区域系统之纲的城镇体系也只有顺应这一形势,进行可持续规划。本文初步探讨了城镇体系可持续规划的理论、方法、内容、目标以及工作步骤。并认为城镇体系可持续规划不同于传统规划,一方面理论上注重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另一方面方法上应以先进的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工具;同时,其内容上应把传统规划建立在城镇体系规划信息系统基础之上,并进行环境生态规划。  相似文献   

17.
汪丽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08,23(2):43-48
基于学术界共识的后工业化大城市社会空间中产阶层化的理念,本文首次提出社会阶层化的概念并指出社会阶层化主要研究在社会阶层的生活行为扩散和变化规律下,所构建的城市日常居住社区体系和日常生活行为场所体系的时空模式,以此探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认为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其对应有不同主导阶层的社会阶层化空间结构。进一步从解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动态角度,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下,社会阶层化与城市娱乐产业的对偶空间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西方城市绅士化理论纷争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伟轩 《人文地理》2013,28(1):32-35,120
西方城市绅士化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历经近半个世纪,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学术流派和理论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NeilSmith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提出的"地租落差"理论,强调内城区绅士化住宅的供给和生产,以及DavidLey从后工业社会城市转型角度强调绅士化群体的文化需求和住宅消费。不同理论学派在绅士化成因等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理解与争议,了解西方主流绅士化理论流派,以及探讨绅士化概念与理论演进的脉络、特征和趋向,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中国城市绅士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创造阶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才资源(人力资本)成为第一资源,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本特别是创造型人才并发挥其创新作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的根源和保证。创造阶层理论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发现了新道路。创造阶层的兴起将深刻地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应当采取措施兴起创造阶层。城市可以通过规划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增加城市便利性,通过制度创新扩展人的自由、提供创新的制度环境,而积累人力资本特别是兴起创造阶层,从根本上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