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2015,(2):70-71
除夕夜是中国最温暖的一夜,暖融融的房间,热乎乎的饭菜,兴高采烈的一家老小。这份情、这份爱足以融化外面一切的寒冷。这一夜也是不眠之夜,每人都有自己的事情,长辈祝福着晚辈,晚辈孝敬着长辈,男人们洗菜、擀皮儿,女人们做饭、包馅儿,全家未曾吃饭就已经进入了幸福的盛宴。在自家欢聚的当时,老人拿起电话,中年人发送短信,青年人使用微信,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问候。这就是北京的除夕之夜,一个欢天喜地的夜晚。拜祭系亲情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夜晚,人们要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感谢。同时,希望祖先佑护,在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家族人一同拜祭祖先,还是对一家人感情的凝聚,化解了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正>知味篇一个人会喝酒,陆文夫称之为"善饮"。善饮属于相对高级的饮酒,不寻求刺激神经,只是为精神需要。陆文夫本人就是善饮者,自诩酒仙,能进入陶然忘机的境界,有别于酒鬼和酒徒。所以,陆文夫先生饮酒,属于理性饮酒,有自己的喝酒理念。台湾美食家逯耀东说,"陆文夫知味善饮"(《知味者陆文夫》)这里的"善饮",有两层含义,一是乐饮,二  相似文献   

3.
先秦饮至典礼并非简单的饮酒作乐,饮至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礼仪仪节,如告庙、舍爵、策勋、赏赐、饮酒、观乐等以礼乐文化为内核的章程。《诗经》诗篇记载了周代饮至典礼的实施情况。《小雅·彤弓》反映饮至典礼中的策勋赏赐环节。彤弓彤矢作为礼器,承载了诸侯武力攻伐的荣誉,"藏櫜弓矢"体现的是周初广有天下的大国气象。参考饮至礼的仪节章程,可知《鲁颂·泮水》诗前三章鲁侯到泮饮酒并非学者所谓的出征前"饮酒定谋",而是凯旋饮至的组成部分,《泮水》反映了一次较为完整的饮至礼实施过程。鲁侯在泮宫举行饮至礼不仅为炫耀武力,还隐含着以礼乐"服远人"的中兴愿望。  相似文献   

4.
<正>说起老镇江的过年风俗,许多人会提到春节贴春联、守岁、拜年、放鞭炮、送麒麟等年俗。镇江民间还有些年俗曾经风行一时。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有些传统的年俗已经渐行渐远,永远定格在老镇江的记忆中了。走大局三十晚上,长辈们都要把云片糕、苹果、橘子等摆在晚辈的床头,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云片糕取其寓意"步步登高",吃苹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这些  相似文献   

5.
泰州地区风俗历来淳厚,岁时节庆仪文繁多,仅过年(春节)习俗各地颇有不同,在京杭大运河以东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 泰州(海陵) 清末及民国早期,农历正月初一清晨.在家神与祖先牌位(或像轴)前供茶果、圆子(汤圆),全家焚香叩拜。然后晚辈向长辈拜年,边叩首边称“恭喜”。  相似文献   

6.
再论西周孝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周孝道乃血缘晚辈对长辈的伦理规范 ,其所涉对象并非所有族人 ,仅仅是血缘长辈。西周孝之奉养内涵随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变化而变化。西周庶民阶层的孝行主要体现为奉养父母 ,贵族层的养老更倾向礼仪化 ;承继父祖之业的孝行主要为统治阶级所强调与实践。人世奉养父祖之孝通过“祭献”推及冥世祖考即为“享孝”;追溯、缅怀父祖之德与业 ,以承其志、继其业即是“追孝”。享孝、追孝祖考能强有力地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这便成为“享孝”、“追孝”盛行于西周晚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古人喝酒时,主人必须先于客人饮酒,是为“献”。主人先饮,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无毒”,可以放心饮用之意(这一点,与通过握手表明双方手里都没有暗藏凶器的思路很接近)。主人饮过之后,客人亦须饮酒以回敬主人,是为“酢”,亦称“报”。之后,主人为劝客人多饮,自己必先饮以倡之,是为“酬”。客人在主人饮过之后也举起酒杯畅饮,是为“应酬”,即以此回应主人的厚意。这样的札俗慢慢延伸下来,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先喝为敬”。  相似文献   

8.
关于饮酒,一种常见的观点“多喝有害、少饮有益”将面临挑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此前获得的支持“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研究结论可能存在瑕疵。  相似文献   

9.
《沧桑》1994,(5)
“的对”一词在家乡俗语中使用频律颇高.它的意思是:反应敏捷,对答如流,顶撞的对方无话可讲.多用于晚辈顶长辈,年少顶年长,或群众顶领导.在一些权威工具书中也列了这个条目,释义为恰当的对句,并无适应范围的限制.“的对”一词,在使用方面恐怕各地有一定差异,但使用的地区却比较广阔.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乡饮酒礼的宾贡职能一度凸现,宾贡仪式独占了乡饮酒礼之名,而尊德尚齿的乡饮仪式则名为正齿位。此后,宾贡乡饮酒礼逐步转化为科举制的配套仪式鹿鸣宴,进而脱离乡饮酒礼的范畴。在此过程中,乡饮酒礼渐趋缩小为以尊德尚齿为主旨的基层社会的礼仪仪式,并进一步发展为地方儒林盛事,在维系基层社会秩序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四、鼻饮 鼻饮是一种饮食的方式而非饮食之物。但归之于“食俗”的一种,还是说得过去的。 无论古今中外各色人等,对于“饮”,不管是饮水还是饮茶饮酒饮汤,其渠道或日方式,都应该也只能是置于口中而吞下。这一点至少在今天想来是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各有其不同的居室。有的民族的居室,竟成为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满族的居室就是别具特色的。 旧满洲老屋高大、宽敞,多数为三间,改建后多二间。屋内有壁隔断,西屋砌“围炕”(俗称“转圈炕”),北炕供晚辈睡;西炕供祖先,有祖宗板,客人来访,向例不得睡西炕,连坐一坐都不允许;南炕供长辈睡。  相似文献   

13.
杨之昉 《文博》2005,(3):38-45
唐人好饮酒,虽然比之六朝稍有减退,但仍然长盛不衰,以致有“饮中八仙”的提法出现,说明唐人饮酒是一个群体性的行为与习惯。近年来出土大量唐代酒器,数量之浩繁,制作之精美,材质之高贵,是其它用途的器物难以比拟的,酒器中相当一批被评定为最高等级的文物,甚至被收藏单位视为“镇馆之宝”。它们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唐人饮酒风尚之盛,以及对饮酒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4.
祁连美玉夜光杯王进聪,王进玉夜光杯是驰名中外的珍贵饮酒器皿,同时亦是甘肃优秀的传统工艺品。尽管唐代王翰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最为人熟知,然而夜光杯的历史要比《凉州词》悠久得多。西汉东方朔在《海内十洲记...  相似文献   

15.
先父大千一生致力于祖国绘画艺术,不饮酒不吸烟不玩牌,唯饮清茶。笔砚之余,或自制菜肴与家人并二三知交共食,不喜赴大宴,不喜去一般餐馆进食。在京时常与亲友家人吃谭家菜,冬季亦去西单安儿胡同吃蒙古同胞经营之烤牛羊肉。先父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脚迹遍祖国大地,所到之处既以笔墨摄取风物之胜,复品尝当地风味菜肴。先父调羹要求色、香、味、形四字,曾有一长辈之夫人善美食,一日以肝膏享先父,问何如?曰味则美矣,惜貌欠佳,问何故,曰蒸肝膏之笼或系金属美,蒸气上升美上,凝成水点滴於肝膏表层,遂成凹凸不平雨点状,如以两层纱布覆盖内,即可免去。…  相似文献   

16.
饮酒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其饮酒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充满悖论的心灵意蕴:他既是一个“穷愁的大丈夫”,又是一个“清醒的醉饮客”;杜甫的饮酒诗呈现出中国诗酒文化的独特形态:穷愁清醒。这种文化形态不仅体现了杜甫心酸悲怆的内心世界,更展现了一种大地般的博大的人道关怀。杜甫创造了中国诗酒文化中继“天”、“人”境界之后的“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据《周礼·大宗伯》的记载,周代的礼仪可分为吉、凶、军、宾、嘉是为五礼。乡饮酒礼属于嘉礼的一种,通观乡饮酒礼,我们可以管窥出周人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8.
新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中《耆夜》一篇,讲述了武王八年出师戡耆(黎)大胜之后归周,在"文大室"即文王宗庙进行"饮至"典礼,武王君臣饮酒作歌的情景。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叙述了简文给我们展示的西周初年庆功典礼"饮至"的内容,正是西周礼乐文明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初游醉翁亭     
滁州城外西六公里许,便是“峰峦密郁泉声上,楼阁参差树色中”的醉翁亭。 醉翁亭在琅琊山中的酿泉旁,是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大文学家欧阳修因“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被贬为滁州太守的第二年,琅琊山开化禅寺住持智仙特为供其饮酒赋诗而建。因欧阳修常登亭饮酒,“饮  相似文献   

20.
<正>武汉流传不少以“三岁的伢”为首句的童谣,如今四五十岁的人都还记得一些。这里的“三”是通称,虚指,用来强调年纪幼小。“伢”,武汉话一般指小孩子,如“秧子伢、儿子伢”,有时也用于长辈对晚辈的昵称,如“徒弟伢,青年伢”。“伢”,字典注音为yá,武汉口语读如ngá。在表达上,“三岁的伢”多为入题或起兴,有些仅是以此作为开头,后面内容则不相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