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拓在《燕山夜话》出版第一集时,曾经作了这样的说明:办此专栏,"将继续努力做到,在某些方面适当地满足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工农兵群  相似文献   

2.
1966年5月18日凌晨,邓拓写完了给北京市委和妻子的两份遗书,小心地放到枕头下,然后以自尽的方式告别了人世,成为“文化大革命”的第一个罹难者。今天人们在怀念邓拓时,《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里的那些文章,被赋予了许多微言大义,感慨他“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的豪情。有人评价说,他忠诚于党的事业,也仍然崇拜和敬仰伟大  相似文献   

3.
邓拓是党的优秀领导者,杰出的人民新闻家。他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杂文、诗词为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邓拓又是著名的意识形态专家,在理论、历史、哲学等方面都有独到建树。是一位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奋斗终生的革命者。在十年动乱拉开序幕之时,邓拓出于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显然希望能够借助当时党中央一部分具有清醒头脑的领导者的支持,把由姚文元评《海瑞罢官》一文而拉开的“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重新关上。为此,邓拓在彭真等同志的支持下,进行了巨大的努力,直到…  相似文献   

4.
邓小虹 《世纪》2023,(2):28-31
<正>我陷入了彻底的孤独1966年,我还是北京师大女附中的一名初中学生。4月16日,《北京日报》以《关于“三家村”和〈燕山夜话〉的批判》为标题发表大批判文章后,学校语文课和政治课的上课内容都改为批判《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我在自己写的批判文章中表态:虽然邓拓是我的爸爸,我也要听党的话,积极参加大批判,帮助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相似文献   

5.
吕璜 《炎黄春秋》2014,(5):76-80
从一只手掌说起2013年10月齐心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纪念习仲勋同志百年诞辰的文章,文中写到1944年他们结婚时,"时任绥德地区保安处长、被称为‘中国的福尔摩斯’的布鲁同志,还为我和仲勋拍了两张照片"。这使我又想起了我丈夫布鲁。我是在1938年1月来到延安的。在陕北公  相似文献   

6.
《燕山早春》赏析秋心“燕山长如蛇,千里限夷汉。首冲西山麓,尾挂东海岸”,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辙在诗中对燕山做了生动、形象地描绘,同时也交待了燕山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内涵。莽莽燕山雄踞于华北平原和塞外大漠之间,成为北京的天然屏障,也是北京人的游览胜地。生活在大...  相似文献   

7.
“千古伤心文字狱”“八方泪洒马南邨”。这是人民日报全体同仁献给邓拓同志挽联的上下联末句。这位当代文豪不幸在“文革”中含冤离世,身后却留下血凝翰墨,泪润华章。人们捧读再三,不禁感叹不已!不久前出版的《邓拓诗集》,是由邓拓同志的夫人、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和著名播音员、原中国国际广括播电台台长丁一岚同志亲手搜集编辑,并撰写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前言。为纪念邓拓同志诞辰(1912年2月6日)83周年,本刊特转载了一岚同志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邓拓治史     
提起邓拓,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主编的《人民日报》和所著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杂记》,而对他在历史学方面的成就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9.
顾行、成美著的《邓拓传》于1991年盛夏即将付印之际,成美借用熊鉴一诗:三家当年本无村,留在人间却有痕。一自黄钟遭毁弃,遗音唤醒万民魂。“三家村”是“四人帮”“文革”的开刀切口,在当代史上留下斗大伤痕。显然,洗濯泼在“三家”的污泥浊水,辨白千古奇冤,恢复本来面目,让黄钟大吕发为龙吟虎啸唤醒民魂,很有必要。此顾行、成美所以耗尽心力不顾病痛写作《邓拓传》的原因。!!!!!!!!一编者和作家会结成种种情谊,但不像《北京晚报》主编顾行和《燕山夜话》作者邓拓有那样死生不渝的情谊。因发表《燕山夜话》,顾行受到很恶毒的批斗,挨打受骂,…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春节期间,我一字不漏地全部阅读完了《文史月刊》更名前2000年的《山西文史资料》期刊,受益匪浅,深感期刊越办越帅,真可谓一流期刊,读之暇,想起过去我在征集党史资料时,积累和整理了一点有关周恩来在抗日初期两过风陵渡时的史料,现抄写一份寄上,供参考。 刘觉生 2001年 2月 12日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在学习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到"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这一节时,我不禁想起曾任冶金工业部部长的王鹤寿同志在1993年写给我的信中曾经谈到这一问题。王老自1956年起担任冶金工业部部长,组织编制了钢铁工业建设规划,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我觉得此信很有史料价值,特抄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应民同志:  相似文献   

12.
赖晨 《福建史志》2014,(6):53-53
据《忆邓拓》一书(廖沫沙等著)记载:1936年,商务印书馆约邓拓撰写《中国救荒史》书稿,因为各种情况阻滞,当邓拓接到商务印书馆限期交稿通知时,只剩下三个月时间。这么短时间如何完成任务,家里人也替他着急,但邓拓却十分从容。邓拓用20天的时间搜寻资料。以纸条做标志,夹人书内,然后拟出一个提纲,即动手写稿。写稿时,他找来4个抄手(助手),两个赶抄资料,两个誊清手稿。由于家里没有那么多纸张,所以他写手稿时,是不管什么纸,拿来就用。邓拓落笔神速,写满字的纸张,像雪片般纷纷落下。  相似文献   

13.
毛应民 《江淮文史》2014,(1):132-134
最 近,在学习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到“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这一节时,我不禁想起曾任冶金工业部部长的王鹤寿同志在1993年写给我的信中曾经谈到这一问题。王老自1956年起担任冶金工业部部长,组织编制了钢铁工业建设规划.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我觉得此信很有史料价值,特抄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邓拓辞世传说的澄清我们是邓拓的子女,近见2013年11月的《炎黄春秋》第一篇文章,是邢小群、丁东采访高锴整理出的一篇《高锴:我在全国人大的见闻与杂感》。其中有四行字的内容有错误,我们在此指正,以免以讹传讹。文章中写到"文革开始,邓拓是第一个自杀的著名人士。听说他是服水银死的。水银可以使尸体笔直,表示刚强不屈。还听说,他留下了一封遗书给彭真、刘仁:‘我牵连了你们,对不起你们了。’"  相似文献   

15.
邓拓(1912--1966年),福建福州人,出身于晚清文人家庭。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早在1944年5月,邓拓就主持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受命主持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这一对期,邓拓很受信任。他曾被提名为八大的中央委员,因为以《人民日报》重要地位,总编辑是应该有这个位置的。但是他表示谦让,说这个位置应当留给别人。有一个时期,还传说邓拓要去给毛泽东当秘书,也被他谢绝了。但中央还是决定邓拓出席政治局会议,以便了解中央精神,及时在报纸上宣传贯彻。  相似文献   

1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荣幸地应邀参加《山西烟草志》的首发式,面对山西省委领导和有关部门对烟草业的亲临关怀,面对山西省局处以上干部及各市局(分公司)、烟厂主要领导的热情关心的氛围,心中无比激动。也许本人与山西有缘,我曾先后三次来山西,三次都是参加新书的首发式。前两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来参加临汾原市委书记李春芳同志的著作《英雄塔儿山》和《激浪汾河湾》的首发式,因我是这两本书的责任编辑,使我亲身感受到山西人民的淳朴、热情,感受到烟草行业之外的人们对革命传统、革命业绩的那种尊崇的心情。这次参加《山西烟草志》首发…  相似文献   

17.
俞子徽 《神州》2012,(10):99-101
祥鸿同志同我交往几十年,意笃情深,可说是神交已久的知心老友了。他资质聪慧勤奋好学,不但工作出色,而且在文学创作方面喜获丰收!已连续地创作出版了《初梦录》、《人生记忆》、《再梦录》、《梦国心路》四部文集,我都先后读过;最近,他又托文友给我送来了这部新出版的作品集《和谐吟唱》,我用三天时间认真阅读了其中的每一篇作品及其序  相似文献   

18.
杨飞 《湖南文史》2013,(12):24-25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邮(can)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我国著名的新闻家、政论家,历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分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共北京市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等职。其为《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等专栏撰写的杂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有关邓拓买走一幅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的事,闹得纷纷扬扬。传闻之中,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苏东坡这幅画的真假问题,文物商店对这幅画拿不定主意,征求专家意见时,大多持否定意见,而邓拓独具慧眼,断定画是真迹,并出巨资买走这幅画;二是邓拓不该买这幅画,认为这是国宝,应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并因此引起非议。这件事虽是相隔40年的旧事,谈清楚了也还很有意思。邓拓的儿子邓壮以及其他一些作者,对此虽都写有专文,但总感到有些事还可以谈谈。  相似文献   

20.
山雨 1962年,随着国际国内一系列事态的变化,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重新抬头,使得邓拓不得不采取审慎的态度。《燕山夜话》对某些人习以为常的思想陋习和“左”的弊端时有针砭,自然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1962年社会生活气氛已不像前一二年那样宽松,更容不得这些鲜明有力的文字。“夜话”中止后,他又为《三家村札记》专栏写过十几篇随笔文章,但已“没有《燕山夜话》的文章的辛辣淋漓、议论风生的特色,也不像《三家村札记》中《伟大的空话》、《专治健忘症》一类文字嬉笑怒骂、笔意纵横的明快和深刻。到了1964年,当江青一伙抡起文化专制大棒时,他的写作活动保持着一时的沉寂。”在多变的政治风云中,一个屡经风浪,连连受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