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宁夏平原与黄河之间的共生关系,使之成为黄河文化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文化。黄河文化是宁夏北部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词。研究黄河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梳理宁夏黄河文化的脉络结构及其符号表达,分析宁夏黄河文化开发的缺憾,对于宁夏沿黄城市文化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天地之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滥觞之地。郑州地区的文明起源和发展离不开黄河和黄河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偎依在黄河身畔的省会级城市便有六七座,而黄河像阔叶主脉那样正儿八经从市中心穿过的,唯有兰州。  相似文献   

4.
黄河石巡礼     
黄河石巡礼吴恭让长江孕育了雨花石,黄河磨砺出黄河石。东部玩石数南京,西部藏石看兰州。拣集、收藏、评赏黄河石,是兰州乃至黄河上游一些城市一项具有雄厚基础和广泛影响的业余文化活动。专业和业余的“好家”对黄河石那种情有独钟的痴迷程度,着实令人惊叹和感动。白...  相似文献   

5.
珠江是中国第三大江河,珠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城市兴起甚早。宋以前,珠江水系城市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相比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城市发展滞后。清代,珠江城市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空间分布奠定了现当代珠江城市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近水筑城是普遍现象,但珠江城市的近水性与黄河水系有一定区别,珠江水系河道至明清已经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因而相比黄河水系城市,珠江水系城市更具有近水性,临江城市和近水城市数量相对较多。珠江水系与其他水系不同,是复合型水系,共有三条干流和若干支流,每条干流的自然地理环境都不同,故而城市分布也不同;另外,每条干流不同江段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城市分布也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对相关地志资料的梳理,考察分析了清代珠江各段沿江城市的分布及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篇首语:永济博物馆民俗规划展厅布展面积约3100平方米.分两层.由前厅、序厅、印象古蒲州、蒲坂记忆、筑梦新永济、展望明星城六部分组成。在这里,您可以充分领略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体味过去与未来的传承,感受永济这座黄河中游明星城市的独特魅力。◎时光的走廊,城市的脚步◎永济博物馆民俗规划展厅从时、空两个角度,生动详细地展示了永济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辉煌成就和宏伟蓝图,记录了城市变迁的脚步。序厅,是一个以黄河水域为主题的空间,螺旋上升的环形LED屏,用黄河波涛、广袤麦田、群星名人、城市集锦营造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此现美景"的和谐意境。  相似文献   

7.
兰州与黄河     
富饶 《丝绸之路》2005,(11):18-20
兰州是九曲黄河惟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使得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古城别开生面。城因水而灵动,秀丽,丰腴,超凡脱尘,清冽圣洁。  相似文献   

8.
古老的河     
刘琼 《文史天地》2003,(7):58-59
兰州是个狭长的城市。虽然它又干又热,但跟别的城市一样它也很摩登很现代,体现着一种奢繁风貌。而且,它同时有着别的城市难有的景致:古老的黄河打城里穿越而过。一大早,我便背包上路,去看黄河。我急匆匆的样子,像是个与母亲离散了多年的孩子。朋友们奇怪:怎么不坐车?我摇头。在我心目中,黄河是一条无出其右的圣河。它以它的神秘,凝结着蓝田后裔的万般憧憬,半坡儿女的千世向往,尧舜子孙的代代呼唤。它那些炳蔚华瞻的神话,伴我度过了人生多少美好的时光。因此,无论多少次,无论在黄河所经过的任何一个省份,只要有机会,我都会以步代车,去重温这…  相似文献   

9.
兰州古称金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兰州是典型的带状城市,母亲河——黄河穿城而过。特殊的地理构成造就了兰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津渡、桥梁和关隘构成了兰州黄河两岸水路交通文化中精彩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水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严重水灾可能会酿成"城毁人亡"的悲局。历史上徐州饱受水灾之苦,特别是黄河决口南徙打乱了原本水系,使得境内水灾频仍,经济和社会发展受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但另一方面,沂、沭、泗以及故黄河所带来的便利灌溉条件则促进了境内古代农业生产;而运河开凿又使徐州处于全国重要的水运枢纽位置,因此带来商贸繁荣、工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兴盛。本文在对历史上徐州水系变迁、尤其是水灾频发及其产生原因作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境内水环境变化对徐州城市兴衰主要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黄河对徐州水系变迁和城市兴衰影响巨大,直接时间持续近700年;②良好的水环境对历史上徐州境内工农业生产、商品贸易和城市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的繁荣兴旺与农田水利的风调雨顺、水上运输的川流不息往往处于同一个时期;③建国后徐州境内水系得到逐步治理与恢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京杭运河(徐州段)实现全年通航后,其城市发展的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打造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2011,(7):76-77
为更好地保护具有百年历史的黄河铁桥一中山桥,2011年,甘肃省兰州市将建设黄河铁桥博物馆。同时还将陆续建设城市体验馆、老字号游览街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兰州旅游品牌项目。  相似文献   

12.
刘潇  刘宝成 《旅游纵览》2011,(12):40-43
<正>在逶迤中条山下,奔腾黄河岸边,山西省最南端的县级城市永济市像一叶小舟,静静停泊在母亲河的臂弯。永济,古称蒲坂、蒲州,是山西省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华夏诅先最初生活与繁衍的摇篮,这座小城内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仅在黄河岸边,就有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张生和崔莺莺那一唱三叹的传奇爱情故事发生地普救寺,有唐代诗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文明既孕育了宁夏平原,也诞生了汉唐时期的城市,尤其是明清时期宁夏镇城的发展变化。《嘉靖宁夏新志》较为详尽地记载了宁夏镇城的城市格局,折射出自西夏建都以来城市的发展及延续。沿黄城市的发展变迁在体现其地域性的同时,也为沿黄经济区城市群建设、移民开发提供了历史参考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杨柳 《旅游纵览》2023,(24):103-105
如今,旅游作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新的增长点,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是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点目标任务之一。但要想真正让景区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提高呼和浩特的旅游影响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除了要完成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的国家5A级景区创建任务,还需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如旅游区内居民管理混乱、旅游区整体运营管理水平不高、营销宣传力度较弱等,提出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期为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金城古渡     
金城,是今天甘肃省会兰州市的古称。素有中华民族母亲河之称的黄河,从青藏高原呼啸而下,自西南向东北进入甘肃,在今天的兰州附近,拐了一个大大的、长百余公里的倒“几”字形弯,纵穿兰州城区,向宁夏境内奔去,兰州就位于这个大拐弯处的南北两岸。在黄河奔向大海的浩浩荡荡5460公里行程中,兰州是惟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相似文献   

16.
正一金城兰州,地处祁连山余脉的盆地,山水相织,黄河如练,是极富盛名的山水城市,并因城南横亘皋兰山而得名,为古丝绸之路上公认的名城重镇。"皋兰山"在古羌语中是"大河边高山"之义,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写的当是兰州。评论家雷达先生固执地认为,诗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也是在兰州发出的感慨。明代初叶,这里文人聚居,曾有过短期的文化辉煌,但兰州更多为古今军事战略要地,金城者,  相似文献   

17.
西行札记     
孤独娃 《丝绸之路》2013,(23):45-53
兰州 兰州,古称金城,甘肃的省会,是中国西北第二大城市,位于黄河的上游,有着“西部黄河之都”、“丝路山水名城”之誉。这座美丽又有魅力的城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相似文献   

18.
孙海芳 《丝绸之路》2012,(21):13-18
西北的歌儿,丝丝勃发。水泥丛林顷刻耸立,一些声音悠远隽永。在南京、北京、杭州、上海、兰州,在实实在在的城市里,一些来自西北的歌谣总是固执地弥漫在通俗歌曲之外。黄河的水不停地流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远方的亲人啊听我唱支黄河谣  相似文献   

19.
兰州历史地理格局与黄河河道变迁密切相关。本文以西汉、隋唐、北宋、明清为例,分析每个历史时期在黄河河道等地理因素以及其他相关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兰州城址位置和水陆交通的变化情况,概括出兰州这座城市初建、始兴、拓展及定型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20.
黄复 《旅游》2003,(7):36-37
为了考察司马迁文化遗留下来的古风遗俗我多次跑到这座黄河岸边的城市采访新建的韩城市建有黄河大街太史大街。太史大街上特建了一个太史园,太史园耸立着司马迁铜像。这里是韩城人民休息漫步友人聚会经常所到之处.老年人在这里晨练年轻人在这里早读.假日里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在先祖史圣铜像下嬉戏;气马迁的后代在这里幸福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