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玉树地震已过去170多天了,但全国各族人民在灾害面前所迸发出的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抗震救灾精神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彰显。为了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8月16日,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社科院、青海日报社联合召开了省垣社科理论界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如何理解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进行了研讨。本刊特选编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武伟生 《攀登》2010,(5):5-7
玉树地震已过去170多天了,但全国各族人民在灾害面前所迸发出的"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抗震救灾精神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彰显。为了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8月16日,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社科院、青海日报社联合召开了"省垣社科理论界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如何理解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进行了研讨。本刊特选编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一、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谱写了青藏高原精神的新篇章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产生于伟大的抗震救灾实践.正如强卫书记指出的那样,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全省上下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尊重科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伟大实践的生动写照."4·14"大地震,就像"精神探测仪",折射出青海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优良的精神面貌.在抗震救灾中,全省上下守望相助、团结和睦的血脉亲情汇聚成了温暖人间的无疆大爱,凝聚成了强大的合力,形成了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取之不竭的力量之源;在抗震救灾中,各族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以一种压不垮、震不倒、摧不折的顽强毅力,支撑起扛得住、冲的上、打得赢的精神品格,为抗震救灾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在抗震救灾中,全省各族人民以高昂的革命意志、必胜的战斗激情,顽强拼搏,奋勇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和生存极限,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战斗意志,用汗水、鲜血和生命创造了抗震史上的众多奇迹;在抗震救灾中,我们怀着对党中央、国务院、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的巨大支持的无限感恩,迸发出自力更生、奋发进取、勇克时艰的强烈激情,奏响了抗震救灾的凯歌.大地震在记录着各族人民英勇抗击灾难的同时,也在大大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大大拓展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疆界.  相似文献   

4.
王予波 《攀登》2010,29(5):9-10
一、广大师生的壮举生动诠释着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4·14”玉树大地震对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来说,检验了工作基础,考验了队伍素质,砥砺了意志品行,凝聚了团结力量,体验了无疆大爱,展示了时代风貌,形成了精神财富。灾区学生约占灾区人口五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为寄宿制学生。  相似文献   

5.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良 《攀登》2011,30(3):18-20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就是大爱同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就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是挑战极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感恩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时代表达,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6.
玉树草原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在这里,有许多历史的形迹,文化的沉淀,引起了世人的注目,充满了一种诱惑。但最使玉树人扬眉吐气的还是“玉树三绝”,这是玉树人的骄傲,是玉树人的门面,是他们表现自我的精神和追  相似文献   

7.
悲鸿老师精勤不懈的治学精神,是我们的师表。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大。他无论在病痛苦厄或精神受挫的逆境中,总是精神振奋,专心一致地作画,手不离笔,彻夜不辍,要是劝他歇息,他总说:“思想集中在工作上,正是减少痛苦的好办法。”他又说,“最好的休息,就是挑选自己喜爱的工作,我的画画,就是休息。”老师早在欧洲学画期间,就患有严重的胃病,当在发病时,更加努力作画。他在一幅旧作素描上曾记有“人览吾画马,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能支也”的话。其坚韧不拔、精勤不懈的治学精神,是后学者的典范。他说:“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没有坚韧不拔…  相似文献   

8.
何颖 《攀登》2013,(5):79-82
玉树灾后重建是一场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最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工程。这项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玉树经济社会、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民族宗教文化等实际情况出发,借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并在重建中形成和展示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重建精神,创造了一个个灾后重建的玉树速度和玉树奇迹,也开创了灾后重建援建的“玉树模式”。  相似文献   

9.
《山茶》2010,(10):42-43
如今的玉树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一切如常还是满目疮痍?那些幸存者到底过得怎么样?日常的生活与幸福是否已经回到他们身边?从北京到西宁,从西宁到玉树.”一汽丰田玉树探访爱心之旅“一行几十个人对”玉树”的讨论从未停止.脑中所有的想象也都离不开“玉树”二字。这其中.最让人魂牵梦萦也最让人揪心的问题无疑是——那里的孩子们怎么样了——他们是否能够吃得饱穿得暖?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在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考中对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存在价值与世俗欲求的肯定和尊重。因社会背景之异,中西“人文”精神存在较大的岐异。在儒学典籍中,“人文”一词深寓着道德教化的内涵。而在西方,人文主义则缘起“人文学科”,而  相似文献   

11.
江河源头的地域概念,泛指今青海南部的果洛、玉树两州地。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赵宗溥先生,在青藏高原进行地质考查时,在马兰木伦河北十公里的沱沱河沿地区采集到打制石器三件,后来又在曲水河岸的可可西里地区发现打制石器五件。考古学界认为:沱沱河石器属于细石器文化;可可西里石器可能系旧石器时代的产物。这就是说,早在二万三千年前,早期的人类已在今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地域有所活动。战国时期的《禹贡》有“导河积石”的记载。所谓“河”者,指河关(今青海循化)以东古代中国境内之黄河,在其以西之黄河,当时称为“析子河…  相似文献   

12.
陈钧 《神州》2011,(4):60-61
玉树萧然物外身,丹青难写是精神。这是著名诗人、书画家刘福林在《墨梅画谱》中"题梅诗选"第六首中的诗句。玉树,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汉书》中称:"玉树者,武帝所作,集众宝为之,以供神也。"  相似文献   

13.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本文通过阐述抗震救灾精神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出抗震救灾教育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徐鼎新先生穷五年之辛勤努力,和他的同事钱小明先生共同完成了36万余言的《上海总商会史》一书,并于1991年由上海社科院出版社作为“学者书库”之史丛第一辑出版。多承厚意,远遣寄给我一本,并要我写一点读后感。他在信中郑重声明:不要“溢美”之辞,只要求“实事求是”的评价,特别要求指出“论证中的疏失和不足”。我感谢徐先生的盛情和推重,对他在学术研究中的谦虚精神和审慎态度,尤其表示钦佩。  相似文献   

15.
景观特征:“高黎”是山中一个古代部落的名字,“贡”便是山的意思。而高黎贡并不仅仅就是一座山,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山脉,拥有大大小小几十座雪山。它好似盘桓于中国西南的一条巨龙,最北端是青藏高原,最南端是中印半岛,跨越了五个纬度带,将高原和海洋连接起来。素有“南北动物交汇的走廊”、“稀有动物的避难所”、“物种基因库”之称。这里有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纬度、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如今唯一保存有大片由湿润热带森林到温带森林过渡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2012年7月16日至23日.青海省地方志办公室举办了玉树地震志业务培训班和篇目研讨会。四川省发改委、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派出《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并以“从汶川到玉树——灾难的故事以及我们的记述选择”为题,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情况、存在问题及处理办法,并对突发性...  相似文献   

17.
曹占存 《攀登》2011,30(6):95-97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大地震,震中距人口密集城镇近,破坏力强。玉树是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传染病多发地区,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国家、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迅速成立了相应的卫生防疫组,启动了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一级响应,紧急调动卫生防疫力量,上下联动,全力做好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为玉树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卫生保障。  相似文献   

18.
贵在自然     
叶坪 《神州》2003,(11)
认识一个人,该有多么难哪!这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感慨之言。谁认识我?谁真正认识我?既难又易。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我国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评述中的两句话。而我对“自然之眼”、“自然之舌”这两个“自然”特别感兴趣。“自然”一词,查《现代汉语大词  相似文献   

19.
卢婉玲 《神州》2020,(5):8-8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必定有自己的根脉,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必定有自己的灵魂。”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凭借自身的智慧,诠释了无数的“中国奇迹”,锻造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只有继承和弘扬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国家精神,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精神生发于传统文明,积蕴于现代社会。它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于担当的品质,也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敢于奉献的精神;它在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鞠躬尽瘁的铮铮铁骨里,也在平凡如你我的小女孩袁媛于危难时刻奋力营救父母的勇敢笃定里。它流淌在许许多多伟大或平凡的中国人的生命血脉里,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相似文献   

20.
全国都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地方志怎么办 ?从我们河南的实际出发 ,我在学习中初步体会到 ,今后地方志工作必须长期坚持以下五点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地方志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 ,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新形势下客观世界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方志界贯彻十六大精神 ,必须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思想。当前 ,尤其要组织方志工作者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