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郎友兴 《史学月刊》2003,3(6):88-94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市镇是乡村文化的代表。近代以来,文化格局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都市文化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都市成为文化的辐射源,它不断地渗透与影响农村地区。浙江省南浔镇教育在近代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具体地说明了传统教育是如何变化的。  相似文献   

2.
清代道咸以降学风的转变 ,在学术史上已成为一种共识。除了传统的思想史角度外 ,对其具体发生的契机、转变轨迹和流衍空间的考察 ,也还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本文以道咸年间京师宣南的文人交游为切入点 ,论证始于 1 843年 ,延续近三十年的“顾祠修禊”活动和道咸以降学风转变之间的关系 ,认为这一活动可以看作道咸学风转变的代表性事件。  相似文献   

3.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生者出于义务或者孝道安置死者的一种仪式,还是表征人类文化生态信息的重要载体。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等诸多因素变化的影响,民间丧葬文化发生了很多变迁。文章就豫南皖西地区龙口镇1990年前后丧葬民俗事象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藉此探讨豫南皖西地区文化生态嬗变之因。  相似文献   

4.
叶文宪 《史学月刊》2001,4(3):34-40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一直被看作是“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其实是中国社会发生了转型。这一社会转型是中国从封建分权的王国时代进入了专制集权的帝国时代。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陕北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社会阶层出现分化,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重新兴盛的庙会既继承了传统庙会的功能,同时又表现出以庙会活动为中心形成社区文化共同体、从传统神灵信仰转换为社会需求的表达、在维护乡村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开始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以及促成民间庙会与地方政府的互动等新的特点。对其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对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农村社会变化巨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城镇、农村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生产形式、体制和社会结构在建立,旧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风俗方言在消亡。褚半农的《东吴志》,正是着眼于记录东吴村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变化、发展的志书,全方位记载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东吴村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为后人提供研究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文献,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农业村庄的百科全书。《东吴志》全书资料来源翔实可靠、体例规范、框架完整、内容丰富,无论是从志书内容、资料来源、体例形式还是叙事特点来看,它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方志史上一本值得研究的佳作。  相似文献   

7.
沈祖炜 《世纪》2020,(1):1-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西方炮舰迫使中国门户开放,按李鸿章的说法,那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尽管已是独立自强的社会主义大国,可是仍然需要应对剧烈动荡的世界局势和国内社会发展的挑战,所以变革始终是时代的主旋律。由于传统社会的衰败和崩塌,中国曾经被动地纳入了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8.
汲春锋 《神州》2014,(17):166-166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社会现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离不开传统,传统是不能割断的。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同样也不应与传统割断,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有利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江泽民在2001年建党80周年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之际是古代中国社会变动异常激烈的时期,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文化领域,整个社会都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楚国,这一深刻的变动突出表现为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至战国中期基本完成[1].在这一重大转变时期,楚国的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商品经济因素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到法律制度上来,就是有关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及其实践有了相应发展,这些正是构成古代中国民事活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刘红 《神州》2013,(32):95-9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英语被作为国际间的交流工具日益普及。自我国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新课改下,教师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时坚持新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取得显著成效。本文从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在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目标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等方面论述了新课改的实施使高中英语教学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西方的女性评价经历了从性化到性别他者的变化,而中国的女性评价(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则经历了由性别她者到性别他者,再到身份她者的转变。二者差别是由中西不同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在中国,对女性的社会评价不如文化评价那样稳定,而文化评价更依赖历史传统和文化多样性,且可以给女性的社会发展及其相应影响性评价提供多样化的方式,有利于女性选择多种发展途径。目前民俗学、社会学和社会性别学都缺乏这种理论成果,但采用个案法进行研究可发现这个特点。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中,构建女性的社会发展模式,应考虑中西女性评价的差异,将女性的性别差异、社会条件与文化评价传统加以综合考虑,使女性发展的选择获得社会评价与文化评价的双重合理性,以利于女性就业、事业与人生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俊起 《民俗研究》2005,(1):163-174
包括庙会在内的传统民间社会文化形式悄然复兴,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此前已经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然而,这种“传统的复兴”是否是民间传统的简单恢复?笔者在对豫南盘古山的盘古庙会的调查中注意到,80年代以来重建的盘古庙,其附祀神的设置与1949年以前的盘古庙相比有一定改变,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盘古大殿中附祀神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古文化自原始社会瓦解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一直到封建清王朝的灭亡,共约经历了近四千年.这四千年的文化发展,可称之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古文化发展时期”.这四千年的文化发展经历了许多变化.其中,最重大的变化,莫过于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近一个世纪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恰在中国阶级社会古文化的四千年的中间,即前二千年与后二千年的中间,是前二千年向后二千年大转变的时期.这是中国古文化史上的最重大的转变时期.如何正确认识这个大转变是秦汉文化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整个中国古文化的一个根本问题.本文试就这一根本问题,略陈管见,自然多有谬误,愿闻赐教.  相似文献   

14.
太原近代学校建筑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英 《文物世界》2003,(4):50-53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东西方化碰撞日益频繁,中国建筑发生了急剧变化,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过程。近代学校建筑的发展变革,同样也是中国建筑在近代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太原自古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近代太原的历史变革,无不影响着近代教育,乃至近代学校建筑。  相似文献   

15.
<正>"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中国的群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原始社会先民的生产劳动之中诞生以来,就寄托着先民的美好社会理想,洋溢着和谐精神。群众文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改废与清末十年士人阶层的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这场制度变革直接改变了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和中国文化的命运.士人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垄断者,居于中国四民社会之首.科举制度停废,意味着其原有流动渠道不再畅通,从而分流到新式政治、经济、军事、教育部门.士人通过身份转变,担当起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中介.  相似文献   

17.
陈讯 《民俗研究》2013,(2):26-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妇女在家庭权力博弈中逐步取得优势,其家庭地位不断提高。从家庭分工看,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逐步演变为男赚钱、女当家的普遍现象;从家庭权力的分割看,传统的夫唱妇随逐步转变为女人做主的普遍现象。这种转变的身后是农村的社会结构正在逐步发生改变,血亲在农村社会中的作用正在逐步削弱,姻亲的作用正在逐步增强;农村社会中的互助合作、人情交往、人际往来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在中国和东南亚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华南移民越过海洋抵达新加坡后重建社会与文化家园.在精英文化和上层制度缺失的状态下,华人移民利用祖籍地的文化传统,并以血缘、族群和信仰为纽带,重新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华人文化,并进一步完成了社群的整合与文化的重植.作者在<越洋再建家园>一书中选取了华人社会的本土视角与民间视角,以历史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考察了新加坡华人社会从移民到定居转变过程中文化移植与重建家园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近年儒学研究的热点及问题张海晏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对传统的反思;而前进的步伐愈大,反思传统的热情愈高。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加之东亚地区连创经济奇迹而日渐为世人所瞩目,由此引发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热潮。儒学...  相似文献   

20.
"共同体"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认识观念中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战前由"共同体"理论演化出来的"中国社会停滞论",成为支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借口之一。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就是在否定"中国社会停滞论"的基础上重新出发的。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的"共同体"理论发生重大变化,对其价值判断也由否定转变为肯定,并引申出"乡绅论"和地域研究方法。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社会停滞论"。但是,在日本近代以来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依然残存,应该继续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