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是重要的稀缺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辑和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章,对国内外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指出国外研究集中在空间布局与管理、与可持续城市的互动关系、游憩者使用以及居民福祉;国内研究则更关注特征演变、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规划开发和游憩利用。结果表明,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研究具有视角多元、尺度多样、方法广泛的特点,但在未来研究中,中国仍需完善理论构建、丰富研究对象、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耦合关系,以优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
何林飞 《风景名胜》2021,(6):0287-0288,0290
公园城市建设体现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基本社会矛盾转变的体现,对接国土空间规划中对空间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城市空间形象塑造的内容,有利于推进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对建设“公园城市”重要性意义分析基础上,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总结了公园城市的建设方法,阐述了公园城市建设的两个重要转变。从区域、城市、社区等三种空间尺度,分析了不同层级的“公园城市”建设路径中建设目标与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3.
尺度重组理论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由中央政府推行的新的区域发展政策安排,旨在调控国家、区域和城市尺度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导资本流动以实现特定的空间发展目标,因此可视之为新一轮国家的尺度重组。借鉴西方的尺度重组理论,本文主要从大珠三角城市在经济上的空间联系以及香港问题在政治上的领域关系等两个方面,探讨关系空间如何影响到国家的尺度重组,以及国家的尺度重组对城市的尺度重组的影响。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于重塑资本流动的地方空间,为“资本固着”提供社会活动平台,继续参与国际劳动分工,深化经济合作,提高区域的全球竞争力。与此同时,国家也通过尺度重组来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领域政治问题,通过新的空间规划把边界问题纳入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体系之下,保证政治稳定。中央政府把国家建设的尺度下移到粤港澳地区,促进了粤港澳的城市发生多元尺度重组策略,包括城市内部的尺度上推和尺度下移,城市外部的合作联盟和尺度政治。最后,文章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影响,讨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实践对尺度重组理论的补充和对认识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管治:城市化压力的政策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乏制衡的城市化行为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不断增大,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城市生态管治是将"管治"和"生态城市"的理念引入到城市研究中,运用P-S-R概念模型研究城市生态系统,通过分析城市化的生态压力,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系统的非健康状态,进而采取城市生态管治的政策响应,以形成反馈机制,缓解压力,使得城市生态系统产生新的输出,即良好健康状态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管治政策响应体系包括政策一体化(核心),支撑能力建设和协调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5.
下水道排水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一部分,是城市公共空间在地下的延伸,具有自然和人文双重生态空间意义。民国中后期,近代西安下水道排水系统的修建,引发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转变。本文通过对民国西安下水道排水系统建设与发展的分析,力求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与下水道相关的人文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因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城市近代转型,从而实现探讨西安下水道排水系统与城市社会生态之间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王发曾 《人文地理》2005,20(2):1-8,113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是强化生态城市建设,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讨论了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重大意义,指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烈呼唤生态城市建设,而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为支撑。解析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形态结构和要素组成结构,阐明了开放空间系统的实用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景观功能和调控功能等,提出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理论基础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基本对策和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圈层一体化优化、系统要素优化等主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7.
编制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的相关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永洁 《人文地理》2003,18(4):84-88
本文从生态功能区划的意义出发,对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编制的工作方法及可应用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并从(1)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正确认识(2)注意建立可能的生态资源资料库(3)注意寻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想化模型(4)进行科学的生态功能区划(5)制定城市生态功能区建设导则等五方面提出如下观点: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建立生态环境要素资料库及建立生态因素单因子图层库,是客观、科学编制生态区划的基础;以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前提,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理想化平台模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化模型的最佳结合,才能构筑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想化模型;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环境安全为原则,以环境合理功能为目标,才能制定科学的生态功能区划;为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设要求,保障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有效性,制定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城市生态功能区建设导则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百度在线地图和统计面板数据构建物流热度数据和物流热度关联指数,以此探究河南省物流业不同尺度上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地级市尺度上,经测算2005-2015年间物流业重心及其移动距离,发现河南省物流业经历了豫东平稳发展、豫西快速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以郑州为核心区带状集聚分布。②县级尺度上,河南省物流业呈现以郑州为发展核心以陇海铁路沿线为发展主轴的"点-轴"空间格局,"点-轴"区域之间存在较弱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即区域内部空间关联程度偏弱。最后,结合区位交通条件、社会经济环境、政策制度导向分析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并从优化制度、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为物流业的顶层设计和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森林湿地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 它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场地 , 更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以及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森林湿地公园具有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双重功能 , 它有其自身特殊的建设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国家级新区的空间生产与治理尺度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洁  罗小龙  肖菲 《人文地理》2018,33(3):89-96
国家级新区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新国家空间类型。首先,论文从新国家空间的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国家级新区是我国新时期国家空间选择偏好从城市内部空间转变为城市群体空间的产物,是国家为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和承接全球产业转移而在城市-区域尺度上构建的新地域组织。其次,论文研究了国家级新区的空间生产,发现其在微观尺度上具有多尺度行政区跨界联合的特征,并且表现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机制。然后,基于空间生产与尺度重组的密切联系,论文同时研究了国家级新区治理建构的情况。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级新区空间治理结构,发现影响国家级新区尺度重组进程的关键因素,是新尺度与原有行政区划的耦合程度。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国家级新区未来治理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体育休闲区是一种新的城市功能区,其形成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景观形象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并影响到城市的空间布局。本文对已初步成形的天津城市体育休闲区进行实证研究,界定功能区空间界限,阐述其形成过程,最后分析总结其形成机制和主要驱动力,以期为城市生境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并为我国其他城市体育休闲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回顾了火车客运站地区规划研究的发展。提出火车客运站具有增长极的性质,各种经济流通空间集聚在火车客运站周边,形成了综合流通空间。分析了综合流通空间的内涵与特点。指出综合流通空间由核心功能区、衍生功能区、外围功能区三个层次构成,分析了各个层次的功能构成、服务设施与布局模型。对综合流通空间与其他城市功能空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广州铁路新客站地区规划为例,从集聚作用、功能结构与布局、与其他城市功能区的联系三方面对综合流通空间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龙韬  柴彦威  忻俊  马玫 《人文地理》2008,23(4):17-22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大城市空间的扩张,出现了一种与传统的外延型城市化完全不同的新型城市化地区。这些新型城市化地区的出现显著改变了大城市的地域空间结构,并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空间扩张的重要方式。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居民社区发展问卷调查为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居民对这一新型城市化地区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状况、利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此类型地区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为调查样本,通过实地调研,科学划分出宁夏回族社区的四种基本地域类型:川地型、坡地型、半川半坡型和河谷型。总结了各类社区的外部形态、内部格局等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变化的规律性。分析了回族聚居区人文环境对回族社区空间结构的影响。指出了宁南山区回族社区空间结构未来发展演化趋向是:扩张川地型社区,向大村落、城镇化推进;搬迁改造坡地型、半川半坡型社区,向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演绎;抑制河谷型社区发展,向高宽阶地集聚。  相似文献   

15.
对住房建设市场化以来城市住区区位衍化特征的了解和认识,将有助于有关部门科学地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利用上海市1980年代中期以来开发的住区项目的空间区位数据,分析了其住区区位衍化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市1980年代中期以来住区区位衍化特征大致可总结为7个特征,即集聚与扩散趋势并存,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并存,热点开发区位的变化和延续同时存在,中心城区住区再开发和郊区住区新开发同时繁荣,住区区位"沿边"聚集,住区沿交通指向发展,从"地段"到"板块"的跃升和优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我国经历了从农业区域基质到工业区域基质的五次城市规划空间结构演化更替的过程,且每次规划空间结构更替都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我国带着不同社会经济体制所遗留的各种痕迹和烙印,迈入了以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宏观背景的信息化社会,且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面对新世纪的发展环境,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生态区域基质的以生态经济区为单位来组织现代城市规划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思想,并构建了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申玉铭  张云 《人文地理》2006,21(3):19-23,103
基于城市化与生态化两大子系统,从人口与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生态压力、生态抗逆能力六个层面,构建生态城市建设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991-2002年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能力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以大连市旅顺太阳沟为例,采用新文化地理学的观点,借鉴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考察了殖民地时期、原苏联红军接管时期和现代社会三个时期下文化景观的表征变化,得出三个结论:①话语和权力是景观表征的主要决定因素,日俄殖民者、原苏联红军、军队和政府及开发商是三个时期景观表征的权力主体;②利益相关者在景观和空间的塑造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③殖民城市有屈辱历史,但不代表有屈辱文化。保护太阳沟文化景观刻不容缓,首要任务就是进行体制创新;太阳沟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文献研究,梳理文化和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谱系,指出该领域学术界:①没有将文化和创意产业本体论知识整合到集群分析框架;②对艺术家和创意阶层及其项目生产方式、知识流的空间过程关注十分薄弱;③忽视文化消费和中介因素对创意集群和文化生产的反身性;④比较偏向生产型创意集群的研究、忽视空间型创意集群和消费型文化产业园区和城市空间的研究;⑤在研究方法上相对单一。作者提出通过运用文化生态系统隐喻,进一步展开综合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在分析当代国际性城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深圳市的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深圳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地位和作用,以及空间布局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