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山的奇峰、奇石、奇云、奇松,已风传天下,可黄山还有一奇,却鲜为人知,你听说过手撕“书法”吗?就是用两只手撕字。那撕出来的字挺漂亮,可以跟毛笔书法比美。  相似文献   

2.
关于敦煌遗书的书法化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敦煌遗书书法作为敦煌艺术的一个类型 ,研究者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及少量专著 ,大部分问题已形成了共识 ,对少数问题的论断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比如 ,有的学者颇费心思地把敦煌书法界定为“民间书法” ,认为不应该用“文人书法”的审美标准去品评它们。这一看法显然出于这样的担心 :如果以“文人书法”的审美要求来作为衡量标准 ,敦煌卷子中的大部分显然够不上称做为“书法” ,它们也将不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整个敦煌文化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岂非也要大打折扣 !本文即想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  相似文献   

3.
陈坚 《钱币博览》2007,(3):39-41
“书法”,“书”即文字、书写;“法”则为方法、手法。所以“书法”不仅仅是表达某种含义的符号,而是能体现境界、神韵、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辞海》对“书法”两字的解释是“用毛笔字书写的方法,它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之一”。的确。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冉升 《东方收藏》2022,(4):60-62
康有为作为我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的先驱人物,在书法领域也有着极高的眼光和境界。他在完善“碑”学理论的基础上,以传统“帖”学作为主导书法研究理论的前提,并通过碑帖统一的融合方式,实现了“碑帖并用”。本文以康有为“碑帖并用”书法理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内涵的研究与剖析,探讨我国传统书法中碑帖之间的关系,从而阐述“碑帖并用”思想对我国书法实践的影响价值。可以说,“碑帖并用”理论的实践化应用,为我国近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明晰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5.
1998年10月,南京艺术学院书法教授曹志桂经过多年筹划、建设,将自己历年书法精品镌刻成碑,建林成园、供人参观、欣赏,在南京传为佳话。如今“曹志桂书法碑林园”已被誉为南京第49景,园主曹志桂先生在古稀之年的独创之举,也被收录进“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 (一) 不久前,笔者应曹先生之邀,有幸参观了“碑林园”。时值隆冬,天气酷寒,冷风吹过,如冰刺肌肤。但一到了“碑林园”,似乎在一瞬间到了另一个天地,寒冷的感觉消失了,眼之所触,心之所想,完全沉浸在精妙的书法艺术氛围中。 “碑林园”座落在南京南郊江宁县“…  相似文献   

6.
仁和 《收藏家》2000,(7):8-15
“满洲入关,典章制度,多仍明旧。而于华夏文艺,尤存情宏奖”。这是马宗霍在《书林藻鉴》清代诸家书法评传中的一段导言。典章制度如此,清代初期的宫廷书法同样如此。清代宫廷书法与宫廷绘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即宫廷书法与绘画都按照宫廷内部自身的发展规律,形成宫廷内特有的风格,与宫廷外书法差别很大。不同之处,即绘画在接受前代绘画遗风的同时,又融进西洋绘画技法,而书法则“多仍明旧”。顺治“以武功定天下”,营造大清帝国。到康熙时开始完善朝纲,同时开拓文化领域,尤其对书法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南书房的建立。《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  相似文献   

7.
年过七旬、头发斑白的古稀老人马之俊, 十年来四处奔波,踏雪寻梅,千图吟梅,万里摄梅。已拍摄出2000余幅梅花作品,并配上自己创作的咏梅诗词,用甲骨文、篆文等书法撰写制作出《千梅图》长卷,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梅痴”。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书法观要求取法其上 ,比如说王蘧常先生便很以“不落唐以后人一笔”为自毫 ,欧阳中石先生也非常注重书法的“正统”等等。此所谓“上” ,至少大概要上到秦汉。赵之谦云 :“学篆始能隶 ,学隶始能为正书。”而他的篆书实际上已“上”至先秦了。正碑学兴盛之前 ,一般人学书至少要上溯到二王或颜真卿 ,唐代以后则已经称为“取法乎下”。这种要求本没有丝毫错误 ,但与僵化腐朽的封建制度相结合 ,则往往出现书法艺术的萧条局面。这样 ,在唐以后便出现了米芾、徐渭、傅山、倪元路等等反传统的浪漫派书家 ,他们的书法与正统的二王流派书法比较…  相似文献   

9.
拍后综述     
《收藏家》2006,(12):88-92
11月24日,中国嘉德2006秋季拍卖会圆满结束,总成交4.47亿元,继续高居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业榜首。“食斋珍藏中国书法”、“静观居藏近现代九家珍品”、“存仁堂藏瓷器工艺品”和“李安深收藏、纸币”等私人收藏最受瞩目,成绩喜人。中国书画嘉德首次推出的中国古代书法专场—“食斋珍藏中国书法”,以100%成交的喜人结果,传达出书法收藏市场趋热的信号。一幅郑餯的隶书七言诗更以44万元成交。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抽象的画面结构,一直被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所关注和喜爱,但古代书法的市场价位却长期与绘画作品的价格差距很大。专…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法异乎寻常为世人称为艺术,是它始于“依类像形,形声相益”的创造和历代书法家们“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追求。书法是苦禅。做书法家是一种献身。一苇孤航,面壁百年,无不印有书法家的艰辛。年逾6旬、身居塞外山城张家口的书法家王慕乙先生在这条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艰难跋涉,执著追求了几十年,他不拘前规,学自己走路和走自己的路,虔诚地追逐艺术与创造,用清新的现代书法语言解释传统,展示了一位艺术家“非大胜即大败”壮士情怀。慕乙先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累龄之年就开始临池习字,初学颜柳,后及欧黄,对二王、张旭、…  相似文献   

11.
书法上章——此番要讲的是秦代书法了。书法本是一种两栖文化现象,它脚踏两只船,一只“船”曰“实用”,一只“船”曰“艺术”。从古今扯不清的皮,盖缘于此。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担当的书法成就,分析了其书法特点,并与清初四僧的书法风格做了比较。邢文先生认为担当足可与清初四僧并列,遂提出“五僧”之说。文章将担当的书法地位放在佛门书史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自新媒体“传播书法文化”现象爆红以来,瘦金体被成功推上“顶流”,占据着“热搜榜”前列的位置。许多初学者认为瘦金体隽美娟秀、清新俊逸,十分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文化认知,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专业书法从业者的批评。专业人士大都认为瘦金体书法“拿不上台面”,其中部分观点干脆认为瘦金体就是古代书法中的“江湖体”。  相似文献   

14.
光绪廿四年(1898年)之前,吉林铸有无纪年银币大小数种,称吉林省造光绪元宝无干支银币。它有二大版别,其区别在于币面“吉”与“宝”二字之书法差异。一种版式为“士吉尔宝”,另一种版式则是“土吉缶宝”。详细言之即币面“吉林省造”中之“吉”字有二种书法。一是“口”上书“士”而另一为“口’’上书“土”。币面“光绪元宝”之“宝”字也有二种书法,一种从“尔”而另一种从“缶”。但其书法搭配却有规律,士吉配尔宝,土吉配缶宝,二套银币各大小五枚皆按此律。。  相似文献   

15.
王志庆 《神州》2012,(3):342-342
书法教育有较强的育人功能。讲授书法筒史,探求中华文明的机迹;激发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的效果;阐明“字如其人”的道理,启发学生“人品”与“书品”并重,实现德艺双馨的理怨目标。  相似文献   

16.
明代书法是继宋、元帖学书法的又一发展阶段。明代的书法,仿古之风很盛。明代历朝皇帝和外藩诸王,大都爱好书法,以书法自娱,导致全国帖学大盛。以沈度、沈粲为代表的、规整一律的“台阁体”书法,由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和推崇,沈度竟被明成祖朱棣夸称为“我朝的王羲之”,一时竞相行效,学书者甚多,逐渐形成俗的风气,使书法日益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台阁体”的泛滥,  相似文献   

17.
名片是一种小型的自我介绍信,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很有用处。现在,名片的设计、表现手法逐渐多样化,有漫画名片、幽默文字名片、书法名片、名言格言名片、风景名片、鸳鸯名片等等品类,不少已经超越其本身所具备的基本功能,成了值得人们收藏的艺术品。名片有着久长的发展历史。最早它是用木续或竹简制作的,称为“谒”或“名刺”,因上面一般要写明姓名爵里,故又称之“爵里刺”。迄今所见汉代的“刺”在时间上当属最早,而三国东吴时期的“谒”和“刺”发现量最大。1984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东吴朱然墓中出土过3枚谒和14枚刺。其谒是一块刨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法特点很多,而雅俗共赏的是一个“力”字,即书写的力度。古今书家关于力的论述很多,如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艺术家喜爱形象思维,用夸张的语言,描写世界;科学家习惯逻辑思维,热衷于证明世界。本文试图将形象化描写与严谨的证明统一起来,阐述书法中力的描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刘智源 《东方收藏》2022,(12):36-38
写经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相对独立的书体,西夏佛教文化的活跃,带动其写经书法的兴盛。西夏与敦煌同处“河西走廊”,时空的差异与统一为这两种文化带来区别与联系。本文着眼于西夏写经书法,通过比较西夏与敦煌写经在笔法、结构与书法风格中的异同,进而探寻西夏文写经书法中的敦煌遗风。这是根植传统,立足创新的过程,揭示了西夏文写经书法对于多民族文化的汇聚与趋同。  相似文献   

20.
庞鸥 《东南文化》2003,(2):56-58
这应该是一个关乎美术史论的问题——中国书法到唐代时各体皆备且各有代表:《泰峄山》,《石门》、《张迁》,《兰亭》、《祭侄稿》、《寒食帖》,《古诗四首》、《自序帖》,《九成宫》、《麻姑仙坛》、《神策军》……那些伟大的书法家们将书法艺术推至了高峰,百代敬仰、千秋彪炳。在这段时间里,画家还在为若干人物的“形”、“神”,山水布景的表达而苦心经营,他们与书法离的很远,绘画与书法似乎是两个互不相关的问题,联系不多、相互影响也小。自宋代起,绘画与书法的关系逐渐密切了起来,“宋四家”中苏、米均有画迹存世。元代以后,继承与发扬书法传统的重任实际上落在了少数优秀画家的身上,他们的书法水平足以令著名书法家们汗颜。“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书画同源”的提出,诗、书、画的结合……中国画对画家的学养、品行、才情、笔墨功力,甚至是禀赋、出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画家不再“单纯”,官员、诗人、画家、书法家,往往集于一人身上。中国画也在走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