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遗忘的危机:1944年中美两国在谈判贷款和在华美军开支问题上的争吵任东来1942─1943年无疑是抗战时期中美关系的"蜜月"。继1942年4月美国对华贷款5亿美元之后,1943年1月中美双方达成废除美国在华治外法权的《中美平等新约》;10月11日罗...  相似文献   

2.
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对南海的政策立场逐步发生变化,去"中立化"倾向日益明显,甚至走向直接介入。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南海政策的变化与南海局势发展变化直接相关,更与美国的亚太战略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相关。美国插手南海问题对亚太区域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也必将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构成直接威胁。防止中国所处国际环境因中美可能在南海问题上发生的冲突而恶化,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龚娜 《黑龙江史志》2013,(9):118-118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不仅是中国的朋友,也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推动者。1936年,斯诺前往苏区采访,开启了中共对美交流的大门。1960年,斯诺来华带回来了中国希望恢复与美国谈判的信号。1970年,斯诺再次访华,直接促进了中美的建交。斯诺的三次来华经历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中美关系,其本人也成为中美交流的使者,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对大国关系,军事关系是中美关系中最为敏感和不确定的环节。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尚处于在野党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就和美国当局进行了早期接触。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意识形态之争使美国采取对华敌视态度,实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对华遏制战略。20世纪70年代,抵御苏联扩张、稳定亚太安全的共同战略利益,促使中美两国关系缓和。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中美军事关系比以  相似文献   

5.
影像站     
<正>美国总统访华从尼克松到奥巴马,美国7位总统在任内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的不断发展,也标志着中国的逐渐强大和自信。中美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6.
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一方面把中美大使级会谈作为应对批评美国对华政策缺乏灵活性的挡箭牌,把中美僵硬对峙的责任推给中国;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开始把中美大使级会谈作为与中国联系的潜在的、有用的渠道,避免两国发生直接武装冲突。约翰逊政府与尼克松政府对会谈的不同立场,说明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是由美国对华政策决定的,美国在中美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全球性石油危机让西方国家陷入了恐慌,美国公开宣布要使用一切办法来应对能源危机,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把目光转向此时开始出口石油的中国。而中国同时也需要美国的石油技术和设备。由于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国内政治势力的掣肘和既有双边关系的限制,中美双方石油贸易与技术合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尽管如此,这种合作还是起到了改善和提升中美关系的作用。1978年,中美围绕石油展开的贸易和技术合作走上快车道,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8.
奥巴马按计划会见达赖之后,中美关系再度紧张。一年多前,我在评论奥巴马当选时说,他当选对中国未必就是一片玫瑰色。如今中美关系出现奥巴马访华之后的形势逆转,从,奋歌风波,到对台军售、会见达赖,当初支持奥巴马的民意,在中国出现了逆转。奥巴马是否彻底改变了他的对华政策,在美国刚刚走出金融海啸后,就翻脸不认人?  相似文献   

9.
台湾问题与我国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问题与我国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汪青松一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败退台湾,形成大陆与台湾对峙分离的局面,这就产生了台湾问题即中国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美国有一种议论说,对台湾问题,美国采取"不介入"的态度。邓小平驳斥...  相似文献   

10.
李捷 《百年潮》2005,(3):12-19
1975年邓小平全面主持中央工作之际,不但国内面临巨大的问题和压力,而且国际上也面临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徘徊不前的困境.1972年<上海公报>发表以后,中美两国曾经一度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美建交的时间表,锁定在尼克松总统竞选连任以后.然而,随着1974年"水门事件"的发生,这一设想成为泡影.启动不久的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明显受到了中美两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制约,陷入徘徊不前的境地.打破中美正常化僵局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邓小平和美国新领导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11.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关之间的焦点问题。美国的所谓“人权外交”,实质是“霸权外交”。中美国际人权较量已不仅仅是人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美国霸权主义和中国反霸权主义的较量。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会“涉藏立法”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十年来,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活动提出并通过了一系列干涉中国西藏事务的"涉藏议案"。其主要内容包括:要求美国政府将对华政策与"西藏问题"挂钩;以"西藏人权"为借口干涉西藏事务;为"藏独"势力提供援助,等等。作为美国对华人权外交的组成部分,这些"涉藏议案"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不仅使美国对中国所谓侵犯"西藏人权"问题的干涉长期存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西藏分裂势力在国外的分裂活动。  相似文献   

13.
1975年12月福特对中国的访问,是在中美关系停滞不前、两国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及双边问题上分歧与摩擦增多等复杂背景下进行的。改善停滞不前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对福特访华的共同期待。但由于国家利益的不同,中美两国对福特的中国之行也有不同的预期。美国希望向国际社会表明美中关系仍在继续发展,以进一步增强美国对苏谈判的地位。对中国来说,为了抗衡苏联的威胁,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在为期五天的访问中,福特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四次会谈,会谈内容涉及广泛的国际问题及双边问题。虽然访问期间双方既没有在两国关系正常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没有发表可以体现会谈成果的联合公报,但此次访问仍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增进了双方理解,而且也稳定了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美平等新约谈判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美平等新约谈判述评吴景平1943年1月11日,中国和美国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①(以下采用沿袭多年的简称中美平等新约)。这是近代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文件。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中美平等新约的背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已有...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后半期的中美外交史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外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出版过不少著作,也发表过一定数量的文章。但是近年来的著述中,在内容方面新进展不大,体例方面变化亦不多。美国印第安那中心大学历史系教授安德森所著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和抗战时期中国的平准基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美国和抗战时期中国的平准基金吴景平1941年4月,中美之间曾达成平准基金协定,相应设立过中美平准基金,用于维持法币的官方汇率,直到1944年基金结束。研究美国在战时中国平准基金问题上的态度,分析美国方面维持法币汇率上所起的作用,对于深入了解抗战时期中...  相似文献   

17.
读乔明顺的《中美关系第一页》熊志勇中美两国建立条约关系至今整整150年了,不少有关中外关系史的书都或多或少地谈到《望厦条约》,然而专门研究第一个中美条约的著作似乎也就有两本,即美国人比格斯的《美中外交的起源:1844年顾盛的出使和(望厦条约))}和中...  相似文献   

18.
仇华飞 《史学月刊》2001,175(1):106-112
领事裁判权问题是近代以来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症结。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将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定。1927年1月,美国出于远东战略利益的需要,决定通过谈判途径“尽快”解除美在华享有的治外法权,但因当时美国对华政策无确定对象,加之中国政局动荡,致使美国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立场有所动摇。1928年中美签订新关税条约后,在中方的坚持下,中美开始就撤消美在华领事裁判权问题进行谈判。其间,美国采取拖延、推委战术,致使谈判久拖不决。‘‘九一八”事变后远东局势发生突变,中美长达三年之久的谈判因之被迫中断,撤消美在华领事裁判权问题被搁置一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互不了解的情况下,“文革”前的中美会谈是相互直接接触、相互了解和表明各自立场观点的惟一渠道。中美会谈持续15年,谈判136次,时间之长,次数之多,交锋之激烈,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是罕见的。王国权于1964年出任中美华沙会谈的中方首席代表,与美国大使周旋,维护中国的利益,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有收获也有遗憾。  相似文献   

20.
1946年11月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这是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大事。条约内容广泛,远远超出通商航海的范围。在1943年取消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其他旧有特权之后,正是这个条约,为中美关系提供了新的法律基础。关于条约在1946年的谈判过程,近年一些专著和论文已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但实际上,从1943年1月中美新约签订之后,中美双方就都立即开始为战后签订商约进行准备。美国实业界和国务院密切配合,力图为战后美国在华的经济扩张创造尽可能优惠的条件。揭示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美国战后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