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情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段常著的《续仙传》里曾经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或许也是道情的最初形式。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也是手捧渔鼓.倒骑在驴背上。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希望用自己的歌声度化路人。这显然是道士唱道情的写照。在中唐时期,玄宗皇帝李隆基十分崇信道教,并将它奉为国教。甚至还与老子李耳续上了家谱,称之为“祖上”。他手下的重臣贺知章、韦韬等人都是著名道士.就连他的宠妃杨玉环也被封为“太真”道士。  相似文献   

2.
太康道情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稀有剧种,因此,太康县道情剧团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团”。20世纪70年代初,该团排演了一出现代小戏《前进路上》,始料不及的是,该戏一炮打响,轰动全省乃至全国十几个省区,红红火火演出了八九年。我与《前进路上》的编剧韩锦超同志(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是初中同学,后来都当过教师,又都爱好文艺创作,加上两家相距只有百米,所以我们交往甚密,无话不谈。  相似文献   

3.
闫璘 《丝绸之路》2011,(14):8-10
本文以明兵备副使范瑟的《创建定西门记》为线索,结合文献记载,对其验证史料价值、反映长城修筑工程管理价值进行了系统阐述,简述了定西门长城的构筑形式及长城设施,纠正了《西宁志》中关于乐都县明代长城修筑时间的谬误,补充了长城设施功能的资料,为了解明代长城的修筑时间、修筑管理、暗门功能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永济道情     
永济道情由来已久,汉代已有萌芽,沿至唐代时基本形成雏形。是流行在古蒲坂(今永济市)的小剧种之一。永济道情词句浅显易懂,曲调优雅柔和,古往今来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道情,源于道教。原是道士云游四方,传播道义时又唱又吟的一种劝化形式,故又称之为“道曲”、“悟声”。道教创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逐渐吸收了雅乐、散乐和民间音乐,发展成为“哼哼凋”流行各地,又和各地风土人情、方言土语、习惯爱好结合起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永济道情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昝红宇 《沧桑》2009,(1):244-245
道情是民间说唱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原为道士传经布道和募化时所唱的歌曲,后来与各地的曲种融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形式而盛行于民间。本文对目前仅见的清刻本《韩湘子九度文公全本(道情全传)》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研究了清时期道情唱本的形式和内容,揭示了道情艺术传播和演变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全集》内载"道情十首",文后了附记:"是曲作于雍正七年,屡抹屡更,至乾隆八年乃付诸梓。……"广东省博物馆新近入藏郑燮的一个字卷,经过研究,证实是这篇"屡抹屡更"的《道情》的稿本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黄梅采茶戏入典年代和流播198O年5月23日,我访问了波阳县文化馆赵南元同志。据地介绍:池是1959年开始从事文艺工作的,1960年成立波阳县采茶剧团时他搞音乐,后来稿编导,剧团缺演员,也参加演出。1969年剧团撤销,他随团并入县赣剧团,现在文化馆搞创作。他说采茶戏建国前叫三角班,又名“黄梅调”,相传明代中叶由黄梅县传到波阳。解放前黄梅县经常发大水,不少民间艺人,到翻阳湖两岸逃水荒,用道情、连厢等形式,将黄海采茶戏传到了波阳。一般来说事唱一本正戏,再唱“找”戏。正本戏如《珍珠塔》、《罗帕记》、《乌金记》等,小…  相似文献   

8.
耿明志 《世界》2005,(7):6-7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战略要道和现代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定西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定西文化灿烂,被史学界公认为中华彩陶文化巅峰的马家窑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而得名。定西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称,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花卉之乡、蚕豆之乡、红豆草之乡。定西被国务院定为“三西”建设地区以来,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朱镕基、乔石、宋平、田纪云、邹家华等同志先后多  相似文献   

9.
位于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南郊的玉湖公园内,有“天祥纪念馆”,并有一座汉白玉的天祥全身雕像,天祥是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名诗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为世人所传诵,然而,天祥与定西是什么关系,定西人民为什么会尊崇他为“城隍”呢?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从明代万历年间萌芽起,到解放后的50年代止,在300多年中,它大约有20多个名称。这些名称既体现了它的历史沿革,又反映了它坎坷不平的发展道路,现简介如下:一、以地名或行政区简称命名的有:黄梅采茶戏、黄梅戏、黄梅调、黄梅腔、下河调、北河调、怀腔、皖剧、弥胶等。1.黄梅采茶戏。据1959年出版的《黄梅采茶戏唱腔集》中馨洁的《黄海采茶戏简介》:“黄海采茶戏……是我省优秀地方剧种之一。”之所以叫黄梅采茶戏,是因它起源于黄梅县紫云、城坪等山区的采茶歌,经过与黄梅的道情、连厢、旱龙船、弹词等说唱文学结合而逐步形…  相似文献   

11.
北周依托“周制”创建礼仪制度,历来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宇文泰命卢辩等人所修西魏五礼以“多依古礼,革汉、魏之法”为基本原则,而北周祭祀新制主要依托《周礼》及郑玄注,改定五郊迎气礼以及创建蜡祭,其朝日夕月礼主要援据《礼记·祭义》创设日坛、月坎。北周三种祭祀新制均合乎西魏五礼制作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北周日坛、月坛的设立,与卢辩《大戴礼记注》之义高度契合。可见北周吉礼并非为北周新创,而是多因仍卢辩等人所定西魏旧礼。西魏北周所行五郊迎气礼、蜡祭合祀五方的天地神祇,以及九州的岳镇海渎,反映出其天下观并非局限于关陇一隅,而是以九州为基本范畴,象征西魏北周君主君临天下之意,折射出西魏北周强烈的华夏正统观念。  相似文献   

12.
赵媛 《沧桑》2008,(5):46-47
道情是一种俗文学和戏曲的重要曲种,渊源久远,在山西的祁县、运城、永济、洪洞、浮山、离石、临县、右玉、大同、神池、阳城、陵川等县市都有传承。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洪洞道情则是这些地区道情中颇具特色且最为重要的一种。本文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前提下对洪洞道情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3.
《文物》第三期所载杨荦同志的一篇文章,对郑板桥的《道情》手稿作了详细的考订;但其中有些字可能由于原稿本字迹潦草,辨识上还有不够确当之处,现提出商榷。 "列位晓得这四句诗是那里来的"句中"来"字为原稿本所无,恐是抄录时误衍。  相似文献   

14.
中古音系统的《大广益会玉篇》、《切韵》、《广韵》、《集韵》、《礼部韵》、《韵镜》、《七音略》等述中的“邪”纽应归于几等?明代邵光祖《切韵指掌图》之《检例》中云:“精清两头为真的。”说“邪”纽有一、四等。清际江永《四声切韵表》中《等位图歌》也有:“舌齿之头一四等”,“有禅三等有邪四。”  相似文献   

15.
清朝前期战争史专著。赵翼著,有乾隆五十七年(1718年)刻本。赵翼(1727年~1814年),字云崧,又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武进)人。乾隆进士,为翰林院编修,后于广西、广东任知府。乾隆三十七年被弹劾,辞官还乡,曾主讲安定书院。著有《二十二史扎记》(36卷),还著有《陔余丛考》、《檐曝杂记》、《平定西金川述略》、《平定台湾述略》等,多编入《瓯北全集》。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定西县文化馆藏8页金书西夏文佛经,为解放前宁夏出土。佛经原数量较多,后来散失,定西康平侯先生获得这8页,解放后捐献给定西县文化馆。此经为紫青纸,经折装,泥金西夏文楷书。页面高31、宽11.5厘米;上下双栏框,框高23.7厘米。每页书西夏文6行,每行2句,每句7字。此经缺头尾和经名。经翻译、查证,知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之二》中的部分偈语,从"庄严佛及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不久,福建的一批进步知识青年与党、团中央取得联系,在福州、厦门、龙岩等地积极推销《向导》《中国青年》《独秀演讲录》等书刊;组织“奇山书社”“民社”“工学社”“福建青年社”“协进社”等进步社团;创办《岩声报》《冲决周报》《工学报》《星火周报》《福建青年》等刊物,在福建各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福建建立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做了思想  相似文献   

18.
周七月 《炎黄春秋》2011,(12):67-70
当下,"唱红歌"几乎成为专业词汇。对此,我倒有资格说点往事。我是唱着红歌长大的一代,因为自打我会唱歌,普天之下就没有不红的歌了。我母亲王昆是以唱红歌为职业的歌唱演员,她从唱《秋收》《翻身道情》,歌剧《白毛女》……再到《农友歌》,虽然她当过几乎十年的"黑帮分子",但她这辈子没有唱过任何一首不红的歌。我父亲周巍峙从上世纪30年代就参加革命,先是在上海搞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以何立山的笔名写过《上起刺刀来》等一系列抗日歌曲;后  相似文献   

19.
于天池  李书 《文献》1998,(2):42-47
一 说来也怪,现在在众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论及郑板桥时,大都谈其诗,谈其文,而对于他的《道情》却不置一词.翻检有关郑板桥的学术论文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5):42-44
流行于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带的地方戏曲,后又被命名为“陇剧”。 陇东道情是采用道情唱腔的皮影戏。因其演出排场和活动方式极简便,全部箱具乐器一头毛驴即可驮走,当地群众又称这种皮影戏班子为“一驴驮”。它的形成至早不超过清道光、咸丰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