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妙趣横生的《祭法币文》在一次闲谈中,一位老人念了一篇奇文——《祭法币文》。只听开头几句,便觉妙趣横生;继而,更为这篇奇文的幽默、辛辣拍案叫绝。虽然年长月久,加之老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免有所减退,难以  相似文献   

2.
《沧桑》1994,(3)
晋献公是晋文公的父亲。提起晋文公,人们莫不知他是声势显赫的“春秋五霸”之一,文公创立的霸业,曾经威震华夏大地,延续了近百年之久,文公之英名,也由此而永垂史册,受到万世称颂;然一提晋献公,人们则会说他是位“爱美人不要江山”的君主,他晚年发生的“骊姬之乱”,连自己亲生的儿子都被杀害或被驱逐,曾经使晋国遭受了巨大挫折,几至于把国家推向破亡的境地。应当说,人们这样评说晋献公是有道理的,并且这也是事实。不过这只是晋献公其人的一个方面,即在这一方面,也还并非事情的全部。  相似文献   

3.
西汉骊县,或作丽、犁、犁、黎、,皆同音异字。由于中外不少学者称骊县故址(今甘肃永昌市附近)是一个安置罗马战俘的地方(详见《人民日报》1989年12月15日第三版:郗永年、孙雷钧《永昌有座西汉安置罗马战俘城》),所以近年来,有关“骊”之...  相似文献   

4.
骊戎考     
骊戎是西周春秋时期居住在今陕西骊山下的一支戎狄族 ,近世学者将它混同于晋东南的“丽土之狄”是错误的。这种说法是建立在后世领土国家观念基础之上的 ,且未明了骊戎之“骊”作为族名 (或地名 )与丽土之“丽”作为动词使用是根本不能混为一谈的。骊戎属所谓姬姓之戎 ,它实际就是著名的犬戎或犬戎的一支 ,亦与春秋时的白狄相同族属。称犬戎者 ,以其崇尚犬图腾 ;称白狄者 ,以其尚白之习俗 ;称骊戎者 ,则以其世居骊山之缘故。  相似文献   

5.
黄河二题     
冯国瑞 《丝绸之路》2013,(21):79-79
秋日黄河又见黄河水势豪,激涛拂柳湮打草。芦塘飞露成滴流,沙滩乱石取次消。  相似文献   

6.
散文二题     
捅蜂窝 我家乡所在的湟水谷地东部农村,随时可见到上下翻飞、自由鸣唱的蜜蜂和马蜂。相对来说,在人居处蜜蜂较多,在山野里马蜂较多。蜜蜂、马蜂大多由一个个蜂群组成,每个蜂群都有一个蜂王、  相似文献   

7.
土塬二题     
叶梓 《丝绸之路》2004,(3):46-48
夜幕刚刚拉下,一句高亢的“河东城困住了赵王太祖”就吼了起来。悠远里带着一种突兀,这种突兀让静寂的土塬增加了一丝苍凉。接下来,“把一个真天子昼夜巡营”又传来了,再往后的句子听起来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这是漆大叔在吼,在离我家不远的那间低矮的小屋里,他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人生二题     
斯雨 《古今谈》2007,(4):64-65
谁和自己说话?牙牙学语的小朋友,他们把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载体,统统视为自己活动的对象,有非常强烈的说话愿望。特别是独生子女,父母全上班了,或是无暇顾及孩子,于是小朋友就采取自娱,或者称进入想象的世界,和鸟和猫狗和玩具对话。另一个端点是蹒跚的老妪老头,或者是生活中失去了另一半,只剩下形影相吊的自己,  相似文献   

9.
黎庶昌二题     
一、传薪者和窃火者我不是研究历史的,我到这里来,是因为在前贤黎庶昌先生身上,我看到许多使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感到亲切,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历史是严峻的,它将淘汰一切虚假的卑微的东西,而还一切真实的、崇高的可贵事物以本来面目。黎庶昌可以说是中国土大夫最后一代的杰出代表。他具有中国主体文化传统的本色风格,又带着他那个时代的特点。黎庶昌积极人世,爱国代民,这是儒家人溺己溺,以天为己任的一面的传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上书言事,痛陈时弊,在万马齐暗的年代里,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一点上,他也可以说是鲁迅所…  相似文献   

10.
散文二题     
校园钟韵 人生总有些美好的记忆,那悠悠的校园钟声,便是我人生美好的记忆之一。 家乡小镇的小学,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校园北面教师办公室门前的一棵槐树上,悬着一截铁轨。它虽然不是一口严格意义或真正意义上的钟,但用一根小铁棒敲击时会发出浑厚、响亮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朱英 《史学月刊》2006,(12):38-45
1906年成立的苏商体育会是苏州商团的前身,也是近代中国较早由商人创办的新型准军事团体,1912年初发展成为苏州商团公会,直至1936年2月才宣告结束。与上海和武汉等地的商团相比较,苏州商团的特点是与商会的关系十分密切,组织比较细密,规章也比较完备,是统一的一元化组织,而且发展的历史较长,虽在政治上没有突出影响,但在维护地方治安和保护商人利益等方面却发挥了重要作用。180余万字的《苏州商团档案汇编》是国内外即将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商团档案文献资料,内容丰富,对研究近代苏州商团乃至整个近代中国商团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血脉及其文化从古至今连绵延续、未曾有过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有着良好的修史史学传统。通鉴体 (编年体 )是修史传统中重要的一种体例。在现代社会 ,这种编年体体例仍是必要的。《清通鉴》就是颇可称道的这种体例的史学巨著  相似文献   

13.
区系类型理论的构筑和完善,考古学化的命名和作用,考古学类型和化的区别及其地位,化和族属的关系等等,凸现出20世纪中国考古学实践的主要特色,深入思考其中的成败得失,拓展考古学的理论思维,是中国考古学走向新世纪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后汉杨修的文章散佚严重,笔者辑得其佚文《五湖赋》;根据当时的唱酬习惯和创作环节,他的佚文还当有《柳赋》一篇。另外,杨修本应写作《鹖赋》,但是终于未作,这反映出他夹在曹植和曹丕中间尴尬的文学创作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德国史学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20世纪20-30年代,主要针对《凡尔赛和约》的相关宣判,一部分德国史学家编辑出版了大量外交档案,极力为德国开脱责任,从而在国际上引起激烈争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汉堡史学家弗里茨.菲舍尔以其论述德国战争目标的论文,对德法两国一度达成的一致意见提出质问,再次引发激烈争论。这些争论既与国际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密切联系,也与参与者的政治态度和民族情感息息相关。时至今日,不同观点依然存在,只是研究重点发生了明显转移,研究方法也出现了较大更新。  相似文献   

16.
苏奎 《华夏考古》2011,(1):99-103
本文通过对邛崃三段式神仙镜上铭文"九子"、"西母东王"和"妻元女"的用典研究,来揭示该镜铭文所反映的思想及背景.  相似文献   

17.
李俊方 《史学月刊》2005,(2):21-27,80
汉代最高统治者有“皇帝”、“天子”两个正式称号 ,而正式称号的获得是通过即位礼仪来实现的。因此 ,汉代最高统治者即位就存在“皇帝即位”与“天子即位”的区分。“皇帝即位”是通过读策与授玺来完成 ,而“天子即位”外禅是通过祭天 ,内禅则是通过在柩前即位来完成  相似文献   

18.
沈刚 《东南文化》2008,(2):39-42
东宫的基本架构是以皇储为核心建立的一套职官制度。作为储君的僚属,他们的人选来源也极一时之选。此外,为太子选择有才干的人作为宾友;给东宫配备相当数量的军队;重视东宫教育;在对东宫实行经济保障也是加强储君地位的重要方面。两晋还存在着皇太弟现象,但两晋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两晋东宫的设置是为了加强皇储地位,而在两晋皇权不甚强大的政治历史背景下,这种制度与设立的初衷相悖,这也是当时政治环境变化的真实反应。  相似文献   

19.
In 1915, the Spanish journalist Juan Pujol visited the Italian front. His reports appeared in ABC, and were later incorporated in his book In Galitzia and the Isonzo (1916). A few months later, the Spanish writer Ramón Pérez de Ayala visited the same territories. His reports appeared in El Imparcial (Madrid) and La Prensa (Buenos Aires), and were later published in his book Herman in Chains (1917). The poetics evident in the reports of both writers were clearly different, not only for ideological reasons (Juan Pujol supported the Central Empires; Pérez de Ayala favored the Allies), but also for discursive reasons: the reflexive and digressive culturalism of Pérez de Ayala, for example, contrasted vividly with the direct narrative of Juan Pujol. However, since both writers shared some stereotypes about war and used a common repertoire of rhetorical and stylistic strategi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ir texts.  相似文献   

20.
虽然,与明代时调研究较为热闹的场面相比,清末民初时调几乎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但难能可贵的是,顾颉刚、郑振铎、阿英、赵景深等对当时地摊上时调唱本的搜集,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顾颉刚、阿英、李家瑞、赵景深等还写有一些研究文字,更具草创之功.当今学界的车锡伦、黄霖等先生也有一些研究清末民初时调唱本的文章面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