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0年7月9日通过的《澳大利亚联邦宪法》把土著排斥在澳大利亚的社会生活之外,成为澳大利亚社会歧视土著的明证,不断遭到批评。二战后,澳大利亚社会中要求修改宪法以给予土著平等权利的呼声越来越高,这迫使澳大利亚政府于1967年举行全民公决,进行宪法改革,修改宪法中的相关条款。1967年宪法改革是澳大利亚白人与土著关系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后来澳大利亚政府管理土著事务、改善土著的地位及对澳大利亚的社会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汪诗明 《历史研究》2019,(2):160-176
土地所有权一直是澳大利亚土著与白人关系的一个焦点问题。为反对殖民化并争取自身权益,土著通过包括司法程序在内的各种手段主张对土地的传统所有权,1982年马宝及其同胞以墨累岛民的名义起诉昆士兰州政府及其他就是典型案例。经过十年漫长的诉讼,1992年6月3日,联邦高等法院基于澳大利亚习惯法、土著传统法律与习惯以及大量史实材料,确认了墨累岛民对其传统土地拥有无可否认的所有权。这就是著名的"马宝裁定"。"马宝裁定"在法理上推翻了澳大利亚在殖民时代之前是"无主地"的神话,这一颠覆性的结论在澳大利亚引起广泛反响,促使联邦政府通过土地权立法来回应相关各方的诉求,由此催生了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部全国性《土著土地权法》(1993)。"马宝裁定"和《土著土地权法》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帮助土著从白人手中索回多少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而在于它们对土著历史的认可与尊重,以及为土著作为"第一民族"正名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澳大利亚考古学研究在过去的30年中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新的热点问题以及新的研究领域(仍在形成之中)已经开始从根本上改变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这些问题说起来相当宏观(且有争议)。下面我将阐述和分析这些变化。首先我要指出,现在的史前考古学家和澳大利亚其它学者的研究中存在着两个基本问题。其一,考古学家们与土著人眼中的土著文化是否不同?如果是,那么这两种思维(无论是分别的还是结合的形式)能否被融入澳大利亚社会,成为笼统意义上的澳大利亚文化?或者只有考古学家们(或土著人)的思维流传下去?其二,就融合而言,如果在这个大…  相似文献   

4.
在澳洲政府提倡土著和非土著和谐相处的今天,他们依然面临着融入澳洲社会的诸多问题。然而他们没有放弃,在他们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品成为今天澳洲外交的重要礼物的同时,他们依然在探索,如何在保持自己独特文化的同时,为民族争取更多的权益。迫于社会舆论的谴责,澳洲政府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改变对土著的政策。1967年,修改宪法,将土著纳入人口普查范围,赋予他们公民权。这一年成为澳洲土著人各方面权利开始改善的关键一年。  相似文献   

5.
王宇博 《史学集刊》2000,13(4):67-71,87
澳大利亚共和运动是一场事关国家政治制度变革和转型的社会运动,是当今澳大利亚社会颇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澳大利亚特有的共和主义以及澳大利亚民族的成熟和国家独立性的加强是这场运动的起源,并赋予它特定内涵。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澳大利亚现代化的特色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联邦运动成为澳大利亚的主旋律,各殖民区由竞争走向联合,与此同时,整个澳大利亚的铁路发展的趋势也由孤立走向联合。  相似文献   

7.
1920年代席卷神州大地的国民革命,与以往的革命之最大的不同,乃在于社会各界民众的广泛参与。《中国青年》作为共青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始终心系人民大众,坚信唤起民众是国民革命成功的关键所在,坚持将宣传民众运动作为刊物的中心工作。对于各种民众运动,《中国青年》几乎都有涉及,仅刊登这方面的专题文章就达上百篇。《中国青年》对民众运动的报道和宣传,反映了当时国民革命的真实状况和中共早期领导人的  相似文献   

8.
昆鸟 《南方人物周刊》2012,(23):105-105
2008年是我这几年中最惶惶不安的一年,死亡和命运总是在折磨我的神经。至今我都觉得这一年不同寻常.觉得它充满了预兆,在《27岁》里写了句“大街上测字先生云集”,我变得有点迷信了。进入21世纪以来头几年,我仍是被诗歌和摇滚乐豢养在世界后院的懒散青年,可2008年,这无何有之地的大树突然被连根拔起,被世界上的人拿走做了寿材。  相似文献   

9.
1960年代中后期,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认识到黑人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的权力体制,因而提出"黑人权力"主张。"黑人权力"强调黑人必须掌控自己的事务,重新分配政治和经济权力,但受到权力机构的污蔑,遭到体制化民权领袖的批判,被视为"反向种族主义",煽动了城市骚乱。本文认为,"黑人权力"重视黑人的群体权利,颠覆白人文化对黑人的偏见论述,重塑黑人形象,强调黑人文化和传统的价值,肯定其对美国社会的重要性和与白人文化的平等。它对美国从种族主义社会转变为多元文化主义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联邦自建立以来,一直对亚洲推行以种族歧视为核心的“白澳政策”。二战后,由于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澳大利亚的亚洲移民政策开始了缓慢的调整。惠特拉姆执政、中澳建交之后的1973年,澳大利亚终于废止了“白澳政策”,向亚洲开启了移民之门。  相似文献   

11.
丁见民 《世界历史》2006,18(6):64-73
20世纪30年代的印第安人新政为了维护印第安人的利益、文化和传统,力图实现美国印第安人政策从同化到土著民族自治的转变。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印第安人新政却遭到美国土著民族的诸多强烈反对。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印第安人新政存在三大矛盾(1)印第安人新政的思想基础与被同化印第安人理念之间的矛盾;(2)印第安人新政的政策载体与印第安人传统习俗之间的矛盾;(3)印第安人新政的政策效果与印第安人的期望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熊卫民 《中华遗产》2015,(1):122-131
一提起大跃进运动,人们可能就会想起农业领域的粮食亩产万斤、工业领域的土高炉大炼钢铁,殊不知,在科学技术领域,也有类似的狂热与荒唐,土超声波化运动即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随着国际人口迁移的加剧,对国际移民的研究备受关注。西方一些政治学者就"国家"、"政治"或"政策"在移民现象中的作用提出了"移民政策理论"。本文试图运用以"利益导向"理论为基础的"客户政治"模式对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转向紧缩的移民政策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希望增加移民的利益集团通过参与决策进程,在大选中运用"族裔选票"等手段来影响政府决策;而倾向紧缩移民政策的广大民众却因缺乏组织性无法有效地向政府施压,从而在移民问题上建立了"客户政治"模式。但随着80年代后期移民问题的公开化,这一政治模式趋于瓦解。澳大利亚主要政党为了迎合选民需求在上台执政后开始实行紧缩的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14.
史学界对成都平原史前史有过研究,但至今仍扑朔迷离,原因是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太少。而周边如贵州西北部、云南东北部,陕西等地却非常丰富。于是本文作者作了大胆推论:古蜀人是由南面的濮人北上和北面的羌人南下及东面的巴人西进与川西平原本地的资阳人汇集而成的,时间有前有后,前者受川盐的吸引。后者是农业发明较成熟后到达川西平原这块沃土的。濮人、羌人、氐人、巴人、彝人和资阳人共同构成的四川土著(古蜀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蜀文明。  相似文献   

15.
卡卡度是北领地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土著文化被公认为全球性财富和世界遗产胜地。这里是土著文化的承载地,同时也是冒险者的天堂,栖息着数以千计的野生动物,被誉为"土著的故乡,动物的天堂"。土著人的精神家园卡卡度位于北部地区首府达尔文市以东200公里处,面积20000平方公里。1981年卡卡度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成为为数不多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这里因记载着数万年来居于此地的原住民的技能以及生活方式的岩石艺术和考古遗址而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16.
曹耀文 《南方文物》2012,(3):151-158,129
曹耀文的《湘鄂西的"洞穴人家"及其土著文化传统》则首次详尽披露了湘鄂西地带大分散、小聚居的崖洞聚落这一华南民族志上的一大奇观。无论是土著人文的积淀,还是华南民族史迁入汉人的土著化,湘南永兴诸"坦"、鄂西利川"洞穴人家"、峡江沿岸的崖洞聚落,都清晰地再现了荆蛮故地土著人文"随山洞而居"聚落传统的积淀。  相似文献   

17.
这部"史诗般的电视剧"可以被解读为黑帮浮沉史,人们也可以从中一窥围绕投机与财富的勾心斗角或某个特殊历史节点上,政治权利与商业利益的媾和过程 《大西洋帝周》的第一季片尾,音乐响起,歌手反复吟唱“人生最终只是个可笑的命题”。至此.1920年的大西洋城和观众挥手作别。  相似文献   

18.
1920年代,苏联国家新立,财政经济极其困难.掠夺华侨财产成为苏联地方政府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手段包括以莫须有的罪名诈取华侨财产、发行毫无价值之公债、征收苛捐杂税以及使用各种行政手段直接没收财产.旅俄华侨受虐待的主要原因包括俄国社会传统的“黄祸”思维的影响、苏联政府处理涉侨事务的新思维以及旅苏侨界根深蒂固的矛盾.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旅苏侨界被苏联政府“以华制华”的策略所压制,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政策是其基本国策之一,而技术型移民政策在其移民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不断调整技术型移民政策并对华人新移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为汉族民系的客家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客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从文化地理学理论考察 ,区域文化的成型取决于主体文化要素的分别成熟。据此 ,确定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成型期在明末清初。由于历史的原因 ,梅州客家文化与梅州客家山歌具有客家区域文化代表意义。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整合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文化。这在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中原文化构建了梅州客家山歌的骨架。因此 ,梅州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修辞方法、章法结构都留有“十五国风”以及迁徙途经的江南吴音印迹。客家山歌自明末清初始与吴歌分道扬镳 ,佐证了客家民系及其文化成型于明末清初说。土著文化填充了客家山歌的肉体并使其尽显地域个性。因而 ,梅州客家山歌中还大量存在土著民族的歌词、唱名、旋律及修辞方法。从过程来看 ,文化整合导致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也是客家民系长期的区域环境感应的结果。从模式与效应来看 ,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经历了前期的汉族低势位文化与土著高势位文化的整合、中期汉族与土著等势位文化的整合、后期汉族高势位文化与土著低势位文化的整合的不同模式。属于特殊的高低互位的文化整合模式 ,其效应是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