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河蚌在南京方言中叫"河歪",或者儿化成"河歪儿",海蚌就说成"海歪",蚌类的壳就叫"歪歪壳"。如旧时冬季防裂防皴搽手搽脸的油脂,因用蚌壳包装,就叫"歪歪蜜"或"歪儿歪儿蜜"。那么,蚌叫"歪歪"或"歪儿歪儿",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国古代至近代一直把动物分为四个大门类,即飞禽、走兽、鳞蚧、虫豸四大类,蚌则属于鳞蚧类中的蚧类。古人观察到河蚌平时(大部份时间)两扇贝壳闭合,贝壳的一扇躺在河床上或容器里,另一扇贝壳则在上,犹如人歪下睡倒一样。人们常见的河蚌就是这种侧躺  相似文献   

2.
《南方人物周刊》2012,(37):107-107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思考,慢慢聚集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国白酒可以归属到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里面。如此。酒鬼酒就是这一宝贵遗产中盛开的一朵世纪奇葩。  相似文献   

3.
我国早期的扇,最先称“箑”,又有称“(羽妾)”,后始称“扇”.“箑”字从竹,“扇”字、“(羽妾)”字从羽,可见起初是由竹子和羽毛制成.这种“羽扇”,就是我国最早的扇子,大约出现在殷代.《古今注》有记载,“羽扇起自殷高宗”.另有一说,周昭王时,外国把雌雄丹鹊各10只,进献给昭王.到了初夏,人们把丹鹊脱掉的翎羽,做成了第一把羽扇,当时叫“条融”或“灰影”(见《拾遗记 》).还有一种说法是: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舜时就出现扇了,但那时是用一种雉羽编织的长柄大扇.因古时的扇子多用鸟羽制成,故而造“扇”字时,便以“户”下从“羽”.扇子最初的作用不是取凉,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之用,以后成为一种仪仗,演变为“华盖”.到了汉朝,扇子才逐渐成为取凉工具,并且在式样上也有改进.传说西汉巧匠于缓,把七尺多长的叶片连成一个环形扇,称“七轮扇”,一人摇动,满屋生风,其作用和现代的电风  相似文献   

4.
公元1744年(乾隆九年),居住在北京的3000户满洲八旗贵族子弟, "奉旨移迁"到位于张广才岭西麓的拉林河北岸,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屯垦戍边活动,这些八旗贵族子弟素称"京旗"。 岁月悠悠,花开花落,那些250多年前从京城迁来的八旗子弟的后裔,依然耕耘在这块属于他们根脉的土地上。他们那京味京腔,传统居住旧习,古老的传说,稚趣的儿歌,朴实的民谣,依然响在耳边枕畔,虽然多少尘封往事已被人们淡忘……  相似文献   

5.
清纯三春味     
<正>三春荠菜饶有味野菜似乎总与童年、家园联结在一起,年老时,慢慢弥漫成一种叫乡愁的情愫。我们把荠菜直接叫做野菜。作为野菜的代表,荠菜当之无愧。"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的这句诗,点出了荠菜的"野性",事实上更渲染了  相似文献   

6.
读《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宗勉 《百年潮》2001,(5):71-74
《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已于今年4月出版,这是令人欣慰的,虽然伴有一丝遗憾。说“遗憾”,是因为到这本有关《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遗稿,不能不使人想到,如果胡绳同志生前能指导课题组写完这本书那有多好!再如果胡绳当年能亲笔写出这本书,那当然更好了!可是,“天命”难违,他的工作特别是身体状况使这些都成为不可能。所幸留下了这本遗稿,并且在他走后不到半年就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多少可以弥补上述遗憾,所以终究是件叫人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7.
<正>1922年列宁在《论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内外形势》的重要演说中指出:"共产党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70年后,这句话一语成谶。使苏共亡党亡国的,不是所谓西方的坦克大炮,而是苏共自身脱离群众,"成了官僚主义者"。这两年我国轰轰烈烈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又一次提出反对官僚主义,周恩来总理在1963年所作的《反对官僚主义》也被专家学者与媒体拿出来学习研究宣传。但是,人们总是囿于文章本身的2300字,而忘记了  相似文献   

8.
<正>李广平艺术简历李广平,1963年3月出生于山东平原,198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留校任教。1990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室,2004年结业于艺术研究院第三届中国画名家班。2008年至2010年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人物画课题班。现为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有《中国人物画名家技法讲座李广平中国人物画艺术》《名家名画·李广平的重彩艺术》《李广平人物画选》《当代中国画名家研究一李广平研究》《中国书画百杰·李广平作品》《当代名家李广平写意人物》《中国画廊推介画家精品李广平》《名家扇画—李广平人物扇画精品》《模特与水墨人物画》《名家书系——李广平卷》《红旗六十家——李广平集》《大匠之门——李广平写意人物精品》等。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画扇     
1963年夏的一天,71岁的郭沫若来到北京琉璃厂荣宝斋画店,进门后,见经理侯恺手中拿的一把扇子十分精致,便拿过来一看说:"这是一把宫廷御扇,制作精美,只可惜少了点什么。"侯经理赶忙接过话说:"就缺您的墨宝了。"郭沫若推辞不过便说:"要我写字可以,但若写坏了,我可没这么好的扇子赔你啊!"说罢,便拿起笔在扇  相似文献   

10.
袁鹰 《炎黄春秋》2002,(4):56-57
1976年,那是终身难以忘怀的一年?从年初的哀痛到年终的欢歌,那一年出了多少大事:国家的政治生活,经历了惊涛骇浪般的大动荡和大搏斗;亿万黎民百姓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大悲哀、大愤怒、大苦闷到大欢欣的巨大波澜。  相似文献   

11.
1975年7月,金坛南宋周瑀墓出土了两把团扇;差不多同时,福州南宋黄昇墓也出土了一把团扇。这几把团扇都是实用物,保存尚好。如此比较完整的宋代团扇出土颇为罕见,是考古工作中一项可喜的收获。三把团扇都是长圆形,以细木杆为扇轴,以竹篾丝为扇骨。扇轴上半部两边有许多微孔,细如鬃毛的竹篾丝即穿插于轴孔中。中部左右装有两牙,似起护扇作用。下部就是扇柄。周瑀墓出土的一把扇上有镂空雕漆  相似文献   

12.
美国和以色列一直是"铁哥儿们"。铁到什么程度?当年以色列刚一宣布建国,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11分钟后便承认以色列。自那以后,管你多少国家谴责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美国一直站在以色列一边;联合国一敲打以色列,美国就敲打联合国。没想到,这对"铁哥儿们"斗气了。斗气的导火索是美国国会共和党人绕过白宫,邀请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到国会讲演。这么大的事都明目张胆地不带白宫玩,  相似文献   

13.
钻石迷情     
《科学家》2015,(8)
<正>说到钻石,人们常常会想到爱情,想到那句经典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也许是因为钻石就是经过雕琢打磨的金刚石,所以它的坚硬无暇可以让人们将其与永恒不变、海誓山盟联系在一起。3000年前。一位古德拉威人在印度中部高原发现了一块经岁月侵蚀而打磨得闪闪发光的小圆石。自此,这个闪亮的宝石便成为了美丽及永恒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1933年9月,我和爱人欧阳恺丽订婚前, 无意地发现她手中所持一把黑扇,上 面所写的一行又一行的泥金楷书,竟出自钱大钧的手笔。我诧异地问她那把扇的来历,她告我是她姊姊欧阳藻丽的扇,不是她的。我问:“钱大钧为什么给你姊姊写字?”她  相似文献   

15.
人们提到汉奸,很自然地会把汪精卫和周佛海联系到一起。他俩从1931年1月在香港会谈后,就十分亲密;不久又一起组织"低调俱乐部",又共同投敌成了大汉奸。这一对"宝贝"曾有一段"对骂",知者甚少,却很精彩,记下可作史海之一斑。 1925年底,周佛海脱离共产党后,即联络了大学里30名  相似文献   

16.
缘起抗战初期,正值我少年求学时代,炽热的求知欲使我在僻远的山乡,有幸读到杜重远撰写的《盛世才与新新疆》一书。自此,我那幼稚的心目中,便有了杜重远、盛世才这一对同乡、同学、好友的影子;并导致其后几十年来,我要探寻这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现代史中一段令人关注的史实,一束值得深究的谜底——正如现代文化名家胡愈之所说:从“新生事件”到“西安事变”,从“西安事变”到“新疆事件”——盛世才的叛变,杜重远的被害,这一段复杂的历史被浓雾掩盖着。社重远身世杜重远生于1899年,老家在吉林怀德县(…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20,(8)
正《艺苑觇标》是《雍贵宝笈》丛书的第一卷,该图集有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掇英揽妙",均为中国近现代和当代名家的书画作品,后半部是"长安墨韵",都是长安画派及黄土画派的丹青佳制。笔者依照内地绝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把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止,称之为"近代";从1919年起到1949年,称之为"现代";1949年起至今,称之为"当代"。从《艺苑觇标》可以看出,自"海派"代表画家任伯年到当代名家徐义生、王西京,近现代及当代书画名家辈出,经典作品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8.
清宫藏成扇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丽 《收藏家》2013,(12):53-58
扇子,古有"箑"、"翣"及"便面"等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漫长的岁月,扇子历经了不断演变、创新与完善,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扇子有不同的分类法,按形制来分,可分为折叠的折扇及不可折叠的平扇;按材质来分,可分为纨扇(团扇)、竹扇、羽扇、蒲扇、麦秆扇、象牙扇等;按地区来分,可分为川扇、杭扇、潮州扇等。故宫博物院现收藏有成扇类文物近万件,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清宫旧藏。清宫成扇品类繁多,囊括了其时成扇的主要品种,这些成扇以折扇和团扇(纨扇)为主,质地有纸、绢、绸、缎、纱、缂丝等,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19.
与大唐对话     
韩欣睿 《南京史志》2022,(22):63-64
<正>身着广袖襦裙,手执一本翻阅了不知多少遍的唐诗集,指间抚过那一阕阕惊艳过时光的千古绝唱,便好似在与千年前那个轰轰烈烈的大唐对话。看过无数名家之言,他们最爱的,往往是那清丽隽永的宋朝,可我偏爱那与众不同的、旖旎绮丽的大唐。去与大唐对话吧。我仿佛看到了那天生风流不羁的侠客,乘舟渡过渝江。他斟了一杯世间最烈的酒,一饮而尽,醉眼看遍繁华落尽人世间,  相似文献   

20.
正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涂鸦中心由费城转移到纽约。纽约数十条贯穿"五区"的地铁线,成了涂鸦艺术家的竞技场所。到了70年代中期,一种生动的涂鸦文化和地下秩序慢慢建立起来。那些涂鸦者,成就了上世纪纽约涂鸦艺术的风起云涌。从曾活跃在纽约街头的涂鸦画家艾尔伯特身上会发现,无论从哪方面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