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闵绪国  龙钰 《攀登》2010,29(2):76-79,85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仁爱万物为核心价值,主张以时禁发,强调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生态伦理体现了人际道德与生态道德的和谐,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朱力  黄威 《神州》2013,(3):218-219
环境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之间的协调与制衡,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决不只是技术与艺术的问题。针对中国当代城市环境所面临的权利审美、社会正义与公共空间的缺失、对弱势群体的忽视、"伪生态"等社会和环境设计问题的伦理批评,分析环境设计的伦理维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须重视对现实环境问题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3.
张莉莉 《攀登》2013,(4):40-43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恰逢其时。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核心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建设等协调发展,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高到了战略发展的高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也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展现了我党在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并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等问题时敢于直面、勇于解决的坚定决心。本文立足于此,试从生态文明概念及其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问题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价值等四个问题对其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党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又顺应当今时代的潮流。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生态文明也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6.
王珂 《区域治理》2022,(4):41-44
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趋势的理念下,我国农村环境整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地域广阔,污染物多,整治难度大.当前,农村环境整治还存在资金配置不足、法规制度供给不足、整治主体单一的困境,是盲目跟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困境.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对现阶段农村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解...  相似文献   

7.
张雪梅 《攀登》2014,(6):74-77
生态城市的理念是对原有的城市建设模式和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西安生态城市建设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需从培育广大市民的生态文明观、生态规划先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出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马斌毅 《攀登》2011,30(2):94-97
海北州作为青海省环青海湖牧业示范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区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地区资源环境态势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平衡。从法律视野看,加强法治建设,形成良好的法治秩序,是海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但是,海北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其中法制不健全是其主要因素。因此,应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措施,优化法治环境,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9.
任瑞姣 《黑龙江史志》2013,(21):337-33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永恒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在本质内涵上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我们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帮助群众树立生态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终将会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陈义军 《沧桑》2009,(3):126-126,131
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当代高职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高职生的肩上,高职生理应成为护绿的卫士、环保的先锋。高职生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既要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又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11.
吕志祥  刘嘉尧 《攀登》2010,29(3):96-99
我国藏族聚居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其生态法治不仅需要先进的立法技术支持,更需要发掘藏族传统生态文明的"本土资源",尤其是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中所蕴含的生态规律等理性因素,这对解决当代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中的"高原反应"与内在伦理支持的缺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形成藏族聚居区传统生态文明与生态法治建设的深层脉动,才能真正解决其生态法治问题的"病源",构建具有藏族聚居区特色的生态法治,进而维护藏族聚居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新砦遗址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砦遗址在文明探源的课题中举足轻重.本文对新砦遗址的聚落形态、农业、手工业以及新砦文化遗存中的其他文化因素等方面所反映的古代文明起源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基于崇明岛案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宇明  吴文佳  钱磊  蔡萌 《旅游科学》2010,24(4):1-11,2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端形态。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实质是旅游科学发展方式的实践建构和理论探索。传统旅游发展方式注重景观资源、资本要素的投入,忽视人本关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更加满意的服务业"的"国计民生"高端定位,为旅游发展方式转型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新旅游发展方式,是一种呵护自然生态、彰显人本关怀、坚守公平正义、凸显科学与伦理的文明发展方式。为此,本文基于长江口的崇明岛案例,探讨了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低碳化模式,提出了生态旅游质量提升的一般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从地下考古资料阐述了新石器时代东夷文化的有序性和承继性、先进性、影响性和辐射性等三大优势和特点,从而论证了东夷文化才是华夏文明孕育的真正母体、中华文明的主源头.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作用。在政治文明的有机整体中,制度文明是标志和形式。而人的文明则是根本,在政治文明中居于灵魂地位。因此,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行为的共同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民族政治成熟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政治文明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尹宏兵 《华夏考古》2007,(2):135-141
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应从中国历史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论模式。不能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历史。必须区分文明的起源与文明的正式形成,并从中国历史中提炼出中国文明起源的诸要素。  相似文献   

17.
论西方环境史的政治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军 《史学月刊》2006,(3):15-21
国内外环境史学者基本认为,环境史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因此他们对环境史中人与人的关系普遍重视不够。但通过对环境史发展过程及环境史理论的分析,尤其对环保运动与反环保势力的政治特点的概述,人们会意识到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不同的利益冲突,是社会危机、人与人关系的危机。因此,在肯定环境史独特的生态视角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它与一般史学分支尤其是政治史内容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明持续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是极为少见的。究其原因为,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基础作用,独特地理位置、封闭而又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其然;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历史和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相对封闭、完整且一脉相承的文化是其内在动因;人口、土地开发和技术水平三者关系的协调是其前提;先进的农耕制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其基础;文明中心随环境而变迁,保证了古代文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辛让平 《攀登》2011,30(2):59-61
人类必须文明地对待自然,应坚持平等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两个原则。平等对待的原则是为了保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和谐相处的原则是为了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坚持这两条原则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吴城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兴旺,手工业高度发展,商业贸易活跃,与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往来。繁荣的社会经济,促使社会各阶层分化和早期城邑的兴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文明形态,成为长江中游地区一个辉煌的文明中心。吴城古城便是这一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