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地 《风景名胜》2008,(6):15-15
事件投资行家看好旅游业,36亿资金建设"大武当"。湖北媒体报道,在4月份举行的第四届华博会上,由12家上市公司和财团组成的中欧工商管理EMBA投资联盟与湖北省武当山旅游特区管委会签订了合同,投资36亿元开发建设武当山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武当山有关人士透露,由张艺谋执导的两场耗资3亿元的歌舞表演——《印象武当》和《天下太极出武当》将亮  相似文献   

2.
道教文化旅游是中国旅游中较有特色的一个旅游品牌,山丘型的道教名山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以及养生休闲功能越来越受到游客的热捧。对道教名山--武当山与青城山道教旅游开发进行对比,并着重分析青城山道教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快青城山道教旅游胜地的发展步伐。道教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与道教有关的旅游资源数量庞大而且分布广泛。山岳型道教名山的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涵盖宫观、古遗址、古建筑等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也承载着道教音乐、武功、法式、民  相似文献   

3.
“北崇少林,南尊武当”,对于武当的了解最初缘于武当功夫。道教胜地武当山一直是我心中向往的清幽之地,多有拜谒之意。拂晓,天际晨曦微耀,满天星际还在留恋夜色朦胧,我们已到达武当山脚下了。  相似文献   

4.
武当山是我国的道教名山,武当道教的发祥地。武当道教作为道教的重要支派,千百年来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宫观、精美的像器和神秘的内家功夫著称于世。武当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武当道教的渊源自战国迄汉朝,武当山就已是中国宗教隐者云集之地,宗教活动十分频繁。汉代的武当山已有属于早期丹鼎派的道士或隐士隐居深山,师徒间传授道术,有时授徒达数十人,开始形成若干个神仙道教团体。武当道教直接渊源于此。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五斗米道的发展壮大,到武当山修炼、学道、隐居者也明显增多,武当道教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隋唐五代时…  相似文献   

5.
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在丹江口市境内,属大巴山东段。武当山上的武当派也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因此,千  相似文献   

6.
张剑葳 《文物》2015,(2):84-97,1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位于湖北省武当山天柱峰顶,是我国现存等级最高的铜建筑。它仿照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式,以铜合金分别铸造构件,再装配而成,并通体鎏金。本文对金殿建筑整体结构、关键构造以及殿内的神像设置作了介绍。以期在此基础上全面认识金殿的设计理念和象征意义,及其在历史上对其他铜殿、真武图像以及武当真武信仰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康予虎 《大众考古》2023,(3):12-15+98
<正>五龙宫,位于湖北十堰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五龙村,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九宫八观”之一。根据文献记载,五龙宫是武当山最早敕建的道教宫观,唐太宗时敕建“五龙祠”,宋真宗时敕升为“五龙灵应观”,元世祖时赐额“五龙灵应宫”,元仁宗时赐额“大五龙灵应万寿宫”,一度成为武当道教的中心,元末毁于兵火。现存的“兴圣五龙宫”是明成祖朱棣为兴建“家庙”而大兴武当时所营建,鼎盛时期宫内共有800多间建筑。明代以后,五龙宫逐渐衰败,宫内部分区域逐渐废弃成为遗址。1994年,五龙宫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五龙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8.
明代是武当山最为鼎盛的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构成一个完整的山志体系,形成一种奇特的山志文化。考察明代武当山志的异同得失,梳理明代武当山志的发展脉络,总结明代武当山志的编纂成就,以考镜源流,辨章学术,是武当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相传,武当山是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修真得道显化之所,历代都有宫观。然而,很多人认识武当,往往是从一个"武"字开始的。高深莫测的内家拳,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功……尤其是有关武林高手张三丰的传说,更是让武当山充满了神秘色彩。作为武术重镇,"南武当"与"北少林"相颉颃,自成渊薮,独立传承,在武林这个"江湖",武当武术可谓名动天下,成为中华武术一大名宗。至于江湖视野外的武当山,人们多少有些陌生,"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的来历典故,似乎暗藏玄机,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0.
明代武当山的兴盛和苏州人的大规模武当进香旅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术片《武当》和《木棉戒裟》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武当拳发源地,道教名山武当山的雄奇景色和道教宫观的宏伟规模。今天,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武当山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比“五岳”名山更为显著的名号和地位。更不知道,四百余年前的苏州府地区曾经每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武当进香旅行。其庞大  相似文献   

11.
武当山纪略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道教圣地之一。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面临高峡平湖的丹江口水库,背依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东接闻名古城襄樊市,西靠车城十堰市。素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之誉。武当山,古名太和山,相传为上古玄武神(即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地,有“非真武不足当之”之谓,故名武当山。据载,武当山又名参上山、仙室山、谢罗山。自唐代后,历代封建皇帝曾封号武当,使其地位崇高,名声显赫。唐代时属“七十二福地”之一;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封为“武当福地”;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封为“大岳”;明嘉…  相似文献   

12.
寇润平 《神州》2013,(21):20-21
蓬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汉代建城以来,拥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神秘莫测的海市蜃楼自然奇观和美丽动人的八仙过海传说,更让蓬莱成为东方神话的发源地之一,被历代誉为“人间仙境”,蓬莱因此也成为中国“东方神仙文化之都”。而这种积淀深厚的神仙文化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太白山客源市场结构与游客行为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旗  卫旭东 《人文地理》2003,18(5):89-93
太白山森林公园是以秦岭主峰太白山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的集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科学考察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本文通过对太白山客源市场结构及游客行为的抽样调查,重点分析了游客对旅游环境的偏好和游客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壮族乡村文化为基点,突出乡村体验模式为创新点,探讨壮族乡村文化旅游三阶段4E体验模式。提出乡村文化体验旅游可以给游客三阶段4E体验的模式,该模式可以帮助游客深度体验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壮族乡村文化,激发游客更多的旅游兴趣。该模式的实施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接待村镇、接待农户四方配合与积极参与才能够让游客体验得放心,深度体验到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正>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的武当山。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明代时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之上。主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周围环绕着"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被誉为"万山来朝"。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六四九年),此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深入挖掘慢文化内涵为基础,选取高淳国际慢城为案例地,对游客慢文化感知进行调查,构建游客慢文化感知维度分析模型,探讨游客慢文化感知差异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慢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过程中体现回归自然、社会节奏放缓、注重生命意义和生活品质的一种生活状态与文化形态;②游客对慢文化的感知存在四个维度,且呈现出慢文化氛围、慢文化产品、慢旅游经济性和慢旅游便捷度的递减关系,表明游客对慢文化的感知相较于显性文化,更注重隐性文化;③游客个体因素和旅游感知距离对慢文化产品、慢文化氛围和慢旅游经济性有影响,感知刺激因素对慢文化产品有显著影响,但各影响因素对慢旅游便捷度感知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倡导文化旅游的政策之下,苏州市要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就需要进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开发。本文以传统服饰元素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并就苏州市传统服饰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8.
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是我国北方的道教圣地,又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境内,县城东南56华里处。这里群峰叠翠,怪石争奇,庙宇古远,老松如盖。北武当山开发历史较为悠久。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神山复古记碑》记载:北武当山“创建于唐时,山  相似文献   

19.
委员风采     
陈逵出生于湖南省祁阳县白水镇一个武术世家,其父陈景师从师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南门道仙。陈逵5岁开始习武,15岁远离故乡访师寻道,16岁从师于中国武当山老君洞三天门悟性功一代宗师朱诚德道长和神农架武林奇侠涤尘真人,练就了一身武当神功,精通武当内家功绝技。  相似文献   

20.
段战江 《中华遗产》2007,(10):64-73
武当武术是道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武当功夫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内刚、行动走架如浮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功夫的主要流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