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博》2021,(4)
2012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曲江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唐墓,墓主为唐博陵郡夫人崔氏。该墓除出土了一批精美器物外,还在甬道底部及棺床上发现了大量兽骨。本文对出土兽骨进行了分类、测量和鉴定,共鉴别出3头驴和4头牛,且均处于最佳使用年龄,反映出唐代对于殉葬家畜的选择已有一定标准。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唐代采用大型动物殉葬的墓葬级别较高。据文献记载及崔氏墓葬内出土动物骨骼的微观痕迹分析,所殉葬动物应供主人在地下享用。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雁塔区新开门村东南1公里、东曲江池村东北0.9公里处的基建工地内抢救性发掘了一座竖穴墓道单室砖室壁画墓,墓中出土了《唐故博陵郡夫人崔氏墓志铭》~([1])。墓主崔氏为晚唐泾原、镇海节度使周宝之妻,志文记载其葬于唐乾符六年(879年)。周宝,两《唐书》等文献均有记载,且《新唐书》有其传记。墓志记载了崔氏父祖、周宝任官和家族成员等内容,并  相似文献   

3.
2012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曲江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唐墓。墓葬形制为竖穴墓道单室砖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组成,甬道和墓室绘有壁画。出土器物有陶器、瓷器、铁器、铅器、骨器及墓志等。根据墓志可知,墓主为唐博陵郡夫人崔氏,系泾原、镇海节度使周宝之妻,葬于唐乾符六年(879年)。此墓纪年明确,保存基本完整,为西安地区晚唐墓葬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4.
陈晔 《文博》2013,(5):79-83
《唐邠宁节度使张公(献甫)妻崔氏墓志》记述了志主崔氏的家族世系,和已出土的其祖、其父母等其他崔氏人物墓志,构成了一个趋于完整的链条,对研究清河崔氏以经学和儒学为主的家传文化,崔氏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及陇西李氏等士族大姓世代为婚的婚姻集团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郭昕  张小丽  吴晓璇 《文博》2024,(1):8-20+2
2019年7月至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常宁新区郭杜街道任家寨村南发掘古墓葬2座,其中编号为M1的墓葬为长斜坡墓道五天井土圹砖室墓,出土器物50件(组),其中有墓志2合,确定墓主为唐代宰相戴至德和夫人博陵崔氏合葬墓。  相似文献   

6.
余国江 《东南文化》2018,(6):64-64,65-68
双山汉墓即甘泉一号墓、二号墓,是扬州地区发现的两座东汉时期高等级墓葬。关于其墓主身份,学界有不同看法:一号墓墓主,或认为是广陵王刘荆家族中的某个成员,或认为是刘荆的王后;二号墓墓主,或认为是刘荆,或认为是东汉晚期的某一代广陵王。通过对两墓形制、器物的比对,可以确认这是两座东汉早期广陵王侯之墓;再结合文献记载和墓葬形制的细微区别来推测,一号墓、二号墓墓主分别应该是广陵侯刘元寿、广陵王刘荆与王后。  相似文献   

7.
王震 《东南文化》2023,(4):65-75
马王堆一号墓和三号墓共用同一封土,一号墓打破三号墓的墓道是表现夫妇合葬的一种特殊形式;两墓使用相同的丧葬模式,出有形制、大小、纹饰相同的器物以及普通生活用品,说明两墓主曾经长时间共同生活;从年龄鉴定结果上看,两墓主年龄相差可能不足10岁,说明两墓主可能为夫妻关系,而非以往认为的母子关系。马王堆一号墓和三号墓夫妇合葬墓的确认,既有助于理解三号墓的墓主身份,也可为高等级贵族的丧葬制度研究,以及解读其中蕴含历史信息提供了新视角,其意义具有广泛性。  相似文献   

8.
孟强 《东南文化》2003,(7):28-31
东洞山三号墓为横穴式崖洞墓,墓葬未最终完工,仅有墓道、甬道两部分,随葬品亦较少,通过发掘推断一号墓墓主为西汉中后期曾有谋反行为的楚王刘延寿,二、三号墓墓主先后成为其王后。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4月,河北省平山县王母村发现一座晚唐墓葬,保存基本完好,出土有形制特殊的椁室和题材多样的壁画~([1])。本文拟对该墓进行初步解读,以期能对认识该墓及推动相关课题研究有所裨益。一墓葬形制王母村唐代崔氏墓(以下简称王母M1)形制特点主要有三:圆形砖室墓、葬具在墓室内与墓门相对的位置、砖砌仿木构。河北地区(包括京、津)圆形砖室墓始见  相似文献   

10.
2016年5~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平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平山县王母村一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墓为一座圆形单室墓,由阶梯形墓道、门楼、甬道和墓室组成。随葬器物30余件,有瓷器、铁器等。据墓志可知,墓主为唐末世家大族博陵崔氏,卒于903年。墓葬中发现了壁画和房形椁室。壁画内容包括人物、花鸟、山水等,其中的山水画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通屏水墨山水画,填补了唐、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发展序列的缺环,树立了中国早期水墨山水画的标尺,对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房形椁室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按盾武士俑     
按盾武士俑(见封面),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北齐崔昂墓,现藏河北省博物馆。南北朝时期,崔氏家族是今河北境内的“高门大族”之一,特别是自北魏孝文帝确立了门阀制度以后,崔氏家族一度权势日增,如崔昂之祖父挺、父孝伟、伯父孝芬均官高爵显。崔昂生前尽享荣华富贵,死后也以大量精美器物随葬。据发掘报告,崔昂墓出土陶器、瓷器、铜器、料器约100余件,其中不乏艺术珍品,按盾武士俑堪为陶俑制品中的一件佳作。此俑通高67、肩宽20厘米。武士怒目圆睁,直视前方,头戴高盔,身披甲胄,中腰束带,下穿紧裤,足登靴,右手持兵器,左手按虎头盾。盾的上半…  相似文献   

12.
河北临城南孟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孟宾墓"中的M1经发掘后,发现有上墓、下墓两部分,发掘者根据原有认识推测下墓为初唐孟宾墓。但从下墓形制和出土器物看,该论断存在诸多疑点。本文认为下墓的年代为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墓主可能是赵郡李安世;上墓大约建于宋代,其墓主与下墓墓主应没有亲族关系。  相似文献   

13.
周波  刘聪  周黎 《四川文物》2020,(3):60-65
殉人现象在西汉诸侯王墓葬中时有发现,如徐州的狮子山楚王陵墓、广州的南越王墓等。狮子山楚王陵墓墓道内发现陪葬墓1座,墓室内2座。其中位于墓道内陪葬墓未被盗扰,出土印文为"食官监印"的铜印一方。据此,发掘者及相关研究学者多将其称为"食官监"陪葬墓,认为墓主为负责楚王饮食的食官监。该陪葬墓出土铜鼎、铜印、玉枕、玉璧、玉璜、铁剑、无字玉印等随葬品,出土器物数量及组合说明墓主生前具有较高的等级地位,与"食官监"一职不甚相符。因此,墓主生前当有更高的职位。墓葬内出土一方无字玉印,玉印原应朱书或墨书官职名称,此印或能代表墓主生前最高身份。  相似文献   

14.
1973年 4月中旬 ,安徽省博物馆在合肥市东郊大兴集黄泥坎包拯家族墓地发掘二号墓 (M2 )时 ,发现一枚银质厌胜钱 (如图 )。厌胜钱出于棺底北端偏东 ,其旁并有水晶珠 9颗。此墓还出土铜钱 1 2 5枚 ,是家族墓中出土钱币最多的一座。墓地内出土钱币的墓葬有包拯长子包及长媳崔氏合葬墓、次子包绶及次媳文氏合葬墓、长孙包永年墓及永年夫人墓等四座 ,共出土唐宋钱币 2 82枚。包拯于北宋嘉七年 (1 0 6 2 )病逝开封 ,卒年六十四岁 ,次年葬于合肥县公城乡公城里包氏家族墓地。据包永年墓志 ,永年为包拯长孙 ,卒年 51岁 ,葬于徽宗宣和二年 (1 1 …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月~6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于洛南新区发掘唐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和崔氏两墓.墓中出土了陶俑、贝珠、墓志和瓷器等大量随葬器物.两墓墓道以及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墓室内均绘有壁画.从残存壁画看,两墓墓道所绘壁画内容相似,均为青龙、白虎及人物牵马和骆驼图,墓道北端绘门吏,唐氏墓墓道北壁还残存影作木结构阁楼建筑.两墓天井、过洞所绘壁画内容差别较大,唐氏墓东西两壁各绘一挎剑武士,武士身后有侏儒、乐伎等多种人物造型;崔氏墓过洞及天井两壁所绘壁画均为武士形象.  相似文献   

16.
南京市江宁上坊新发现的一座孙吴大墓,墓主身份备受关注。发掘者确认墓主为孙皓时一位宗室之王。综合分析墓葬规模、随葬物品、相关遗迹现象及历史记载,可推定墓主是少帝孙亮时的权臣孙峻。  相似文献   

17.
韩琦论     
韩琦,北宋重要的政治家。他曾“当政十年有余,赞辅三朝”。他与范仲淹等领导庆历新政,后来却反对王安石变法。他积极抗御西夏的入侵,却又对外主守主和。他激进,却常常表现出守常。历史的复杂性及历史人物的多侧面性,使得人们在评价韩琦时,往往出现片面之论。本文企图通过有关韩琦一生的几件大事,对他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7,(7)
1992年,襄阳市博物馆联合老河口市博物馆在发掘安岗一号墓的同时,又在其东侧勘探发现了一座土坑墓(编号M2)。随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二号墓进行了发掘。二号墓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南设墓道。葬具为单椁重棺,椁室分为头箱和棺箱两部分。随葬器物主要放置于头箱内,有铜器、木器、竹器、玉器及竹简等。经鉴定,墓主为女性。根据二号墓的墓葬规模、棺椁重数、随葬器物及其与一号墓的关系判断,二号墓属于战国中期晚段的典型楚墓,年代略早于一号墓,墓主等级应为下大夫一级,与一号墓应为夫妻异穴合葬墓。  相似文献   

19.
一、徐州子房山三座西汉早期墓出土玉器1.墓葬的发现与墓主身份1976年,在江苏省徐州市子房山发现二座汉墓,分别编号为 M1和 M2。1977年又在同地发现一座汉墓,编号为 M3。三座墓都是在子房山西麓的石灰岩上凿成。三墓中除 M2墓主为中年男性外,另两座墓因尸骨已腐而无法辨别性别。经考,三座墓的埋葬年代均在西汉早期,具体时间可定在汉武帝之前的吕后至文景时期(公元前182年至前140年间),墓主均为一家族成员,其身份应是当地楚王国中的官僚士大夫阶层。三座墓中的 M2时代稍晚于 M1和 M3,  相似文献   

20.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青铜乐钟包括9件钮钟和8件镈钟,乐钟的陈设整体上采用了90度的折曲摆放形式,镈钟则采用了“6+2”的分置模式。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乐钟在音乐性能上同于淅川下寺十号墓等楚墓。这种特殊的乐钟组合、陈设形式及音列结构皆表明侯古堆一号墓采用的是典型的楚国乐钟制度,墓主深谙并恪守楚国礼制,所以该墓应为楚墓而非吴墓。同时结合对乐钟铭文的考察,推测其墓主或为楚国番县贵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