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初期,胡乔木在思想文化战线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总结,以利于文艺界的正本清源和文艺政策的调整与贯彻;他对文化领域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他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运用文艺批评引导文艺的健康发展,关心爱护文化工作者,增进了文化界对党的思想文化政策的认同感。这些均有助于历史转折时期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巩固。  相似文献   

2.
<正>沙可夫(1903—1961),浙江海宁人,原名陈维敏,曾用笔名微明、克夫等,是中国革命文艺事业的重要开拓者。沙可夫少年时期就酷爱文艺,渴望通过文艺改造旧社会,青年时期赴法国、苏联游学,进行了系统的艺术和革命理论学习。回国后,沙可夫辗转来到中央苏区,进行文艺教育宣传、创作及文艺理论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这些都成为他之后在延安时期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文艺工作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1931年9月,上海《文艺新闻》刊登了左联发起人之一的钱杏邨谈蒋光慈的一段文字:“他虽然开拓了中国文艺运动,而又努力地使这一运动不断地展开;可是,他也就死在这发展的浪潮之中,因为自1928年以后,他自己却是逐渐地停滞了。他的顽固的个性,使他不能更深入地理解一切。因此,他对于文艺运动的认识,与其他的文艺运动者,在自我批评的斗争中,不断的冲突、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一 周游,江西萍乡人,他有着不胖不瘦的身材,白皙的面孔,书生的风度。初中起就在长沙明德中学就读。他从小爱好文艺,与同学高叔平、李缄三等志同道合,常在《明德旬刊》上发表文章。高三时期还与李缄三等同学合办了一个文艺刊物《我们》。1935年,他高中毕业后,考入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成  相似文献   

5.
李佳俊身上重合了很多身份:编辑、记者、作家、文艺评论家,以及6年的从政生涯。李佳俊说其中他最看重的,一是记者,另一个是文艺评论家。 1960年,李佳俊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工作去向“一切听从党安排”,在全校600多名毕业生的集会上,校长李广田先生——也是他最尊崇的诗人亲自宣读了每个人分配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政府总理,日理万机,但他非常关心文艺。他虽然不是戏剧家,却和戏剧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周恩来爱好文艺,兴趣广泛,博学多才,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对于多种文艺戏剧都能提出中肯的建设性意见。他把欣赏戏剧当作繁忙工作之余的一种消遣和休息方式,同时也是为了调剂生活,接近群众,了解戏剧界的情况,好有发言权。周恩来说过,他老了,退休后,想当一个业余导演……邓颖超曾经说过,周恩来和  相似文献   

7.
张颖 《百年潮》2008,(3):27-29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总是日理万机,工作极为繁忙,但他对文艺界的朋友始终关怀备至,对文艺工作也极为关心。其中,他对北京人艺的关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家父巴南冈     
在武汉文艺界,上了年岁的人提起家父巴南冈的名字,差不多是人人知晓。他之所以著名,我想不外乎几个原因:一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他长期从事武汉的文化艺术领导工作,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发展新文化,促进戏曲艺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尤其在招贤引凤,团结文化艺术界人士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因为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  相似文献   

9.
<正>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赵本山不在其中。他连夜开会学习座谈会精神,却因此陷入更大的舆论漩涡。"没去开会"舆论线路图10月16日,一篇题为《莫言参加了座谈会,赵本山去哪儿?》的博客文章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微信平台上该文标题被换成了《习总文艺座谈会上赵本山缺席预示啥》,有将近9000  相似文献   

10.
孙焕英 《炎黄春秋》2005,(11):56-57
塞克(1906——1988),原名陈秉钧,河北霸县人。中国抗战文艺的领军人物。他是剧作家,其剧作《流民三千万》,是抗战文艺的开山之作;他是表演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表演艺术“体验派”的代表人物;他是诗人,和冼星海、王洛宾、贺绿汀等著名作曲家合作的《救国军歌》等歌曲,在抗战中产生  相似文献   

11.
60多年前在延安,王大化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是抗日军民心目中的明星:他认真实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率先擂响延安文艺运动的锣鼓,为新歌剧创作开拓了道路。正当他在文艺的舞台上再创一番新天地时,不幸的是,1946年12月21日.年仅27岁的他就离开了喜爱他的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12.
正冯雪峰是著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和亲密战友,也是1930年代初期、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抗战后期,他经组织营救,从国民党上饶集中营保外就医,奉周恩来之召来到陪都重庆工作,在重庆生活了约两年零八个月。到重庆后,他遵照中共党组织的指示,低调为人,勤奋做事,无畏面对国民党特务挑衅,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然而,他在重庆撰文所坚持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和耿直个性,  相似文献   

13.
提起农民诗人李希文的名字,现在人们一定感到非常陌生。可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却是个名气较大的人。在出版物上,人们经常看到署他名字的快板和诗歌作品;在广大农村、田间地头,他的快板和诗歌作品成了农民休闲娱乐的"开心果"和鼓舞斗志的"营养大餐";在各级文艺汇演舞台上,他创作的作品往往大受欢迎而屡屡获奖。他曾经与中央领导合影,与郭沫若吟诗唱和,作品与事迹频频在报刊杂志和图书中披露。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李希文声名却直线跌落。  相似文献   

14.
才让是青海省文化艺术学校高级讲师。他出生在青海省尖扎县一个藏族农民家里。1956年夏,组织上把他从放羊的山坡上选送到了西北民族学院文艺班舞蹈专业学习。他勤学苦练、巧练,很快便熟练地掌握了藏族民间舞的表演技能和技巧。由于成绩优异,毕业时甘肃省民族歌舞团选他留团工作,但他婉拒了,毅然回到了青海省民族歌舞团工作。不久,组织上又选送他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和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进修深造。学习期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第3期《炎黄春秋》刊有《"异化"问题的讲座和周扬的遭遇》一文,追叙了周扬同志晚年的一些遭遇,读了令人感慨万千。文中插了一张照片,文字说明是"1983年4月8日周扬与人民日报同志交谈"。我初看时有点诧异。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在报社文艺部工作,除十年动乱时期外,同周扬同志常有接触。多次听到他在大会小会上的报告和讲话,报纸文艺宣传计划和重要的文艺评论请他审阅,在他晚年也有不少  相似文献   

16.
张道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民国时期,他是贵州籍在国民政府中膺任最高职务的人之一。政务上他曾任交通部次长、内政部次长、教育部次长,去台湾又当选立法院院长;在党务上担任过组部部副部长、海外部部长、社会部部长和中央宣传部长。除此外又担任过多种国民党内外的文艺要职。以至他在台去世后,报纸上多称其为反共的“文艺斗士”。然而,他的一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一些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上,他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总之,对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增加了我们今天对之进行评价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正郑立柱著,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23. 6万字,68元该书以晋察冀边区党的文艺政策与实践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了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政策与具体实践。作者首先考察了抗战时期中共对文艺的认识与定位,探究了中共文艺理论及其对晋察冀边区文艺工作的影响。在文艺队伍建设层面,考察了文艺队伍自身建设的具体举措;在领导和繁荣文艺创作层面,论述了坚持现实主义创  相似文献   

18.
提起著名文艺理论家侯金镜同志来,我就极不平静。他担任《文艺报幅住编,我们办公在文联大楼,又在同一食堂用餐,日久天长,便相识了。他朴实无华,乎易近人,既有长者的风范,又有朋友般的亲切,虽然我们无工作的往来,却好像天天在一个办公室工作那样亲密无间。到了十年动乱年代,文联和各协会竟然成了“重灾区”,我们的大队人马都像犯了罪,通通被赶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脱胎换骨”,从此我接触地的机会就多了。我和侯金镜不在一个连队,但距住地很近,上下工能见面,在医务室看病也常见。他那时被污蔑为“走资派”和“反…  相似文献   

19.
林默涵1946年──1949年在香港王晓吟林默涵是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散文家和杂文家。解放前,他主要从事革命文化的出版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党和政府宣传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是革命的老前辈。1946年—1949年,他在香港主编党的政治刊物《群...  相似文献   

20.
钦鸿 《钟山风雨》2013,(1):32-35
师范这个名字,不但在江苏读者中间鲜为人知,就是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界,知之者也少而又少——在一些文学辞典里,虽然也可以看到他的名字,但大多语焉不详;而几乎所有的大陆学者编写的台湾文学史著,对他都是略而不论。然而,他却对台湾文坛曾经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在上世纪50年代之初,他和同伴们合编的文艺半月刊《野风》,为当时"反共文艺"甚嚣尘上的台湾文坛,吹来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