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清末著名学者、爱国主义者、金石学家、书法家、甲骨学鼻祖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孺,号廉生,山东福山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南书房,授国子监祭酒,官至侍读,卒谥文敏。《清史稿》谓王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和、潘祖荫并称其学。”王汉章于其纂辑之《王文敏公年谱》五十三岁条记云“公性嗜古,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钩稽年代,补证 相似文献
5.
信札八:纵23.8、横12.4厘米,纸本。炎之五兄大人史席:去腊奉到手书,因鹿鹿未及作覆,惶悚之至。比惟书中秘,誉闻日隆,至以为颂。《集韵校本》定已录出,望即惠寄。郑伯更云及,亦尝从黄子寿编修录得一本,不知与此本同异如何?拟并附本书之后,与海内共之也。伯更昨已移榻,敝斋正在校订《说文考异段注匡谬》,已付梓人,须夏间方能竣事。《石鱼题字》上年为刘四所误,竟未拓全。祀灶后闻双鱼纹见,已遣人前往,尚未摹归,容检齐即照录寄上。原文仍依前说寄呈姻丈,不致误也。《类篇》等三种已成,兹上一分(份),祈察阅。又一分(份)并《系 相似文献
6.
7.
姚鼐部分手稿流传于亲友弟子间,因手稿的书法与学术价值而被珍藏。陈用光颇为留意姚鼐信札的收藏,装潢成十册,并邀法式善、英和、王芑孙、鲍桂星等人题识;姚鼐次子姚师古将姚鼐家书汇编为二册,乞管同题识,邓廷桢等二十七人观览记名,倪道杰作跋述其购此手稿且拟付诸景印;此外,另有零散姚鼐手稿为马其昶、沈曾植、姚豫等收藏,吴汝纶、范当世、姚永概等人为之赋诗题跋。如上题识虽多为附骥之作,但因载有姚鼐古文及书法等方面的评论,为姚鼐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亦为探究桐城派传衍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姚觐元(生卒年未详),字彦侍、彦士,晚号复丁老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官至四川川东道、广东布政使。家学渊源深厚,其祖父姚文田(1758-1827年),字秋农,号海漪,为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进士,以一甲一名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居官清正,博览群书,精于考据之学。 相似文献
9.
信札十四日前送上书画扇,亮尘高鉴。嗣音阙然,深用皇迫。拙鉗遗在斋头,有良朋久失之慨。前闻香田述及,极为低回(故人云壶遗迹可念),兹再瑽一舆走索,即乞检还,以慰神鬃。幸甚幸甚,此承 相似文献
10.
秋瑾,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籍贯浙江绍兴,出生于福建厦门(当时属同安府)。(郑云山:《秋瑾生年辨》,《杭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1907年7月15日,秋瑾被当局杀害,成为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妇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第一人。《明夷女史》中的《敬告女界同胞——为浙江明道女 相似文献
11.
12.
故宫所藏俞樾“门下士”.“群经”二札.被定为是俞樾写给曾国藩的.通过考证.笔者认为是写给祁隽藻的。其内容涉及了《群经评议》的刊刻。《群经评议》为俞樾经学的代表作。“门下士”,“群经”二札反映刊刻过程的艰辛。 相似文献
13.
14.
15.
彭国忠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2):14-17
《凤墅残帖释文》中有朱熹书信二通,为各种朱子著作所未收,乃其佚文。它们分别作于淳熙六年(1179) 八月和冬天,均系致其弟子刘清之之书。此二通书信,对研究朱子的生平事迹,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由巅峰走向破裂的转折点。在此次会议上 ,国民党内部各派系就政协宪草原则和东北问题发生激烈争论 ,蒋介石亦表现出政治动摇。各种矛盾冲突最终形成巨大的政治破坏力 ,使蒋介石、国民党从政协会议全面倒退 ,由此构成国共两军四平决战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朋僚信函反映了清末这一世纪变革时期的社会状况,特别是1909年初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去一切职务,回籍养疴的三年期间的通信往来展示了袁世凯及其同僚在这一时期的蛰伏状况。这组信函为研究清末历史、袁世凯及其朋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