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向来认为,编修地方志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良的化传统。还在1958年10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地方志小组发布的《关于新编地方志的几点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指出:“方志是我国一项独有的化遗产”。应当指出的是,这个地方志小组是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之下设立的,其成员都是名的专家学,组长为曾三,大家比较熟悉的专家有吴晗、齐燕铭、王冶秋、侯仁之、严中平、刘大年等。这个《意见》正是由他们这些人研究制定的。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代表了国家的意见。因为无论从组织还是这些参加成员,都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2.
明季清初,社会动荡.满族政权入主中原,少数民族政权取代汉族政权.部分儒家学者不愿与新政权合作,选择以避世方式著书立说,反思历代兴亡更迭,并对一些传统观念提出批评与否定.其中,关于妇女守节与再嫁的婚姻选择,儒家学者也多有论及,并产生不同看法.以往的研究较少注意到这一时期儒家学者对于妇女婚姻方面的观点看法.其所表达的极具反传统的婚姻选择的主张,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学界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
调查以了解学者对网络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看法,以及学者应用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为诉求。对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省份学者,进行电话、邮件、现场访问等形式的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形成样本,并对调查样本进行分析概括,提出结论。  相似文献   

4.
《南京史志》2013,(11):2-2
继首倡孔诞为教师节之后,传统文化专家李汉秋日前又提议:以重阳兼为中华父亲节。“现代社会分工很细,需要有表达单项人伦感情的节日,于是西方的此类节日便乘虚而入。  相似文献   

5.
庄凌飞 《神州》2014,(15):34-34
我国的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说他具有促进作用,源于其根植于文化中的科学精神:治学严谨的态度、传统的科学方法,以道御术的认识与和谐的观念,这些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了辅助。他是根植于文化中,很少被人们所提及的精华文化,是我们在传承文化过程中需要谨慎对待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生育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情,对于中国女性来说,产后"坐月子"更是一件大事。其实不仅仅是中国,韩国、日本、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女性在分娩之后都有类似"坐月子"的习俗,很多"月子  相似文献   

7.
我随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代表团专程访问了与浙江省建立友好关系的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我与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苏珊教授等进行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传统     
《山茶》2009,(7):2-2
阅读美国作者撰写的考古报道,总让我想起好莱坞电影。不仅仅是印第安纳琼斯,或者古墓丽影,还包括所有的侦探类型片——发现蛛丝马迹,开始抽丝剥茧.逐渐柳暗花明,最终真相大白。本期的《吴哥沉浮之谜》.则让我直接联想到前阵子断续看过的一套美国电视剧《人骨拼图》:美丽而极度理性的女法医人类学家.在每集里遭遇一具无名尸骨.然后凭着医学图书馆般的渊博知识和如同科幻的高科技,还原罪案现场,擒获真凶。  相似文献   

9.
梁廷枏(1796-1861),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人。他平生勤于治学,博学多才,历任广州越华书院和粤秀书院监院、学海堂堂长,潮州澄海县训导,曾积极协助林则徐禁烟、组织广州反英人入城  相似文献   

10.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这本书设计了一个历史流程来解释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哲学、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思想的纠葛的概括来表述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发展的时代特征,将人文主义内涵的演变栩栩如生地再现书中,给人以启发。人文主义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里遇到不一样的挑战,它起源于对人个性的追求,发展于理性的张扬,同时也削弱于理性科学的进步之中,最终其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希望。  相似文献   

11.
日本著名学者梅棹忠夫提出的“文明的生态史观”影响巨大,为认识和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加以检证,“文明的生态史观”存在许多漏洞,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模式不能成立,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日本文化论也具有过分拔高日本文化的倾向,这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  相似文献   

12.
从《寂静的春天》的发表,到两个里程碑意义的报告的提交和三次里程碑意义的大会的召开,再到十六大“科学发展观”的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观经历了从其源头到发展,到成熟,到归属的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3.
张桂萍 《史学月刊》2003,(8):113-119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是当代史学得以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料之一。发掘和继承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作为我们史学创新的起点,这是当前历史条件下史学发展的要求。近50年来国内关于史学传统的研究从整理史学遗产工作开始,对史学传统的研究逐渐从内容的总结上升到对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的挖掘,并就一些史学传统之间的联系和现实意义展开讨论,出现了活跃的局面。从中可以预见中国史学传统研究的趋势和前景,为新时期史学进行新创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日两国在实行地方自治前,都存在着一定的“自治传统。”这种传统在日本日村落共同体,在中国日宗族自治、乡绅自治。但是虽然同为“自治”,实际上有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也可谓是导致两国实行近代地方自治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中日“自治传统”在地方公选议会、地方公共财政的运营和地方公共团体法人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总结出中日“自治传统”具有的不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西京杂记》中的汉代科技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京杂记》是一部杂史类著作,对于汉代的科学技术有许多记述,有些材料曾被科技史研究者引用。本文将《西京杂记》中科技史的全部内容按照科技史的观点进行了分类,并进一步对有关机械、物理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古都学近年来实证性研究蓬勃开展, 成果丰硕, 而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形势, 强调了适时加强理论建设对推进这门新兴学科深入发展之重要作用; 同时对当前加强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从学术层面上提出了三点见解, 指出应充分注意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与任务、深刻把握其学科特性、恰当关注其学科组成的层次性与相应之理论体系之层次性; 论文还对加强学科理论建设之途径提出了三条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科技法制建设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科技法制建设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历经了转型与初创、破坏与调整、恢复与重建、拓展与深化和创新与完善等5个发展阶段,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和科技进步对法律需求程度的提高,其角色、地位和作用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轨迹,科技法制建设也由此踏上了一条充满矛盾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儒家社会主义"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邦和 《史学月刊》2007,1(4):109-115
“儒家社会主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与西欧和俄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相比,诞生时间早、经历时间长,对古今中国的影响恒久深远。儒家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其高端纲领——大同社会论,及其低端纲领——小康社会论。“儒家社会主义”是宝贵的民族精神遗产,既有其理想的光辉,又有其空想的色彩。历史证明,惟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和谐进步的科学发展理论方为当代中国践行必胜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通史传统是指在长期、丰富的通史编纂实践中,中国历史学家逐渐形成的以通古今之变为核心的历史认识理论和通史编纂思想。通史传统是中国历史编纂学重要的理论资产之一。在世界史研究和编纂过程中,应当通过对通史传统的深入挖掘和不断发扬,赋予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学优秀传统和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0.
秦英君 《史学月刊》2007,3(1):49-55
近代以来,中国从传统的科学和技术向近代的科学和技术转变,是在西方科学文化影响下完成的。这一过程亦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科学文化的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中,不同人物对接纳西方科学文化有或深或浅的解读,其中,“道器”与“体用”的文化认知模式是近代中国人解读西方科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