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代史研究》2000,(4):255
王建朗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2万字,19元。相对于对不平等条约的起源和发展的丰富研究而言,有关不平等条约修废过程的研究则比较薄弱,此前尚无专著面世。作者以修废不平等条约为主线,将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的全过程展示在读者面前。作者认为,修订不平等条约是一个前赴后继的连续过程,从民国时期的北京政府,到南京政府,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都为此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北京政府的修约运动、南京政府的革命外交、抗战时期实现废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清除不平等条约,形成了中国废约史上的一波波高潮。对此,作者给予了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2.
七七事变后,主要激于爱国义愤,欧美留学生的近半,关内留学生的几乎全部,毅然回国,投入抗战洪流之中,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另有2500名左右滞留海外。战时,鉴于外;12的紧缺和战后的需要,国民政府留学政策经历了前严后松的变化,约有1500名学子被派赴海外,主要前往美英。与此同时,沦陷区各伪政权积极推行留日奴化教育,连同台湾,约有1.8万人前往敌国。整个抗战时期,这两万余名在海外的学子,情况各异,总体上说较为艰难。然而多能刻苦攻读,故成绩斐然,对抗战的胜利和世界科技的进步、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家胜  王磊 《文史春秋》2008,(10):38-42
03号秘密油库遭轰炸 抗战时期曾任美国援华空军第十四航空队司令官的陈纳德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曾提及日谍在广西桂林的破坏活动,但较为简略。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军情档案解密及台湾国民党军统档案部分解密,  相似文献   

4.
《百年潮》1999,(6)
1943年11月下旬在埃及首都开罗,美英两大国首脑和中国领导人蒋介石,举行了著名的“开罗会议”。中国与美英同起同坐在会议桌旁共商世界大计,这尚属首次。一时间,中国报刊广布所谓中国进入世界四强的舆论。但是,正在一些中国人春风得意之时,美英苏三国首脑很快又在伊朗首都举行的“德黑兰会议”餐桌旁,开始商讨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的“交换条件”了。这次会议的前夕,英国首相邱吉尔曾密电斯大林,建议中国领导人参加该会。第二天就收到了斯大林的回电,称“德黑兰会议”除美英苏三强之外,“吸收其他任何国家的代表参加的考虑都应取消”。斯大林并把此意电告罗斯福。邱、罗对此均表赞同。此后,美英苏之间,就“交换  相似文献   

5.
书讯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唐启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60.6万字,69元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恢复中国主权完整及国际地位平等,是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迄今,海峡两岸均以废约历程为主轴诠释外交史,而修约长期被废约遮蔽。本书依据中、英、日外交档案,翔实重建北洋政府时期修  相似文献   

6.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英学者对二战期间美英东亚政策与战略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美英东亚政策、东亚军事战略以及中国抗战对美英两国东亚战略的影响等方面。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在冷战大背景下,美英学者的研究明显烙上了意识形态的色彩;7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缓和以及档案材料的解密,美英学者的研究开始走出传统观点的束缚,出现了与以往认识不同的观点,研究内容也更为细化;90年代以后,英美学者的研究与之前又有所不同,尤其在中国抗战与美英东亚战略关系上,出现了肯定中国抗战的声音。由于英美学者研究偏好的问题,关于美英东亚政策与战略,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战后,国际法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发展的过渡阶段。北京政府敏锐注意到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尝试运用国际法中关于条约有效性的诸学说,探索废除《民四条约》的可行性。巴黎和会期间,顾维钧等外交官首次利用情势变迁原则,以中国被迫缔约、该约不利于世界和平等理由,主张《民四条约》应该失效。巴黎和会后,北京政府利用国际法的意识更加明显,如王正廷利用霍尔的学说,主张《民四条约》无效。和约研究会主张《民四条约》违反《国际联盟盟约》,强调取消《民四条约》是中国的权利,更是中国的义务。华盛顿会议后,外交部根据法籍法律顾问宝道阐述的国际法主流观点,未直接以国会决议宣告《民四条约》无效,而是从国际法情势变迁原则与条约目的须合法两点立论,宣告废约,以谋求与日本进行废约交涉。这是北京政府在和平状态下,利用国际法宣布废约的第一例,为后续中国向列强提出修约、废约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废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梵建交一波三折。九一八事变后,包括宗教界在内的各界人士出于对中国抗战大局的考虑,曾多次向国民政府建议中梵建交。相较于晚清以来的两次建交尝试,此时呼吁中梵建交固然与国民政府全力争取外援的抗日战略一致,但大背景已经改变,废约运动的兴起成为影响国民政府考虑与梵蒂冈建交的重要因素。外交部在分析利弊得失后,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没有把中梵建交事宜提上日程。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国民政府虽然仍存顾虑,但总体上倾向尽快与梵蒂冈建交,并实质性启动了建交通使的准备。不过,这一次由于梵蒂冈态度消极,建交问题再次搁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为抵消日梵建交的影响,在美英等国的压力下,中梵建交一事终获解决。  相似文献   

9.
北京政府的修约与废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政府的外交努力,是中国反对不平等条约斗争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正式启动了修约外交,试图依靠强国进行集体交涉。两会的结局,表明集体交涉难以奏效,它开始变换策略,采取国别交涉的方针,并在举国一致的激昂民气的推动下,由修约走向废约。但是,北京政府不敢对强国采取废约方针,而是实行差别政策。其本身的种种局限,以及中国内部难以克服的各种弱点,制约着废约斗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徐友珍 《世界历史》2006,9(1):14-22
文章认为,美英在是否承认新中国的问题上存在广泛的分歧,这不仅是因为全球冷战背景下美英对华政策追求的首要目标差异所致,而且也源于其相关外交传统、决策思路以及国内外决策背景的迥异。美英最终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各行其是,其实是美英政策发展的逻辑结果,而并非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或中国共产党的对美政策导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不承认。  相似文献   

11.
项锷 《史学集刊》2001,(1):53-58
国民政府在废除不平等条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废约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虽然是中国人民长期抗争的结果,但政府的外交行为是实现不平等条约废除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在评价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时,不应从其政权性质出发,而应从史实出发;也不应只着眼于废约中所遗留的问题,而应明白外交上全瓿的可能是极少的。对国民政府在废约上的作用只能从它是出卖了中国的权益,还是收回了权益这一角度来评价。  相似文献   

12.
徐友珍 《世界历史》2004,9(2):29-38
旧金山会议前后 ,美英围绕究竟“哪一个中国”将参与对日媾和的问题 ,立场一度严重对立 :美国支持台湾国民党政权而英国支持新中国。双方为此持续争议 ,直到美国以非常手段迫英国就范。文章认为 ,围绕中国签约权问题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美英两国在远东存在的重大利害冲突、不同的现实处境以及两国外交的不同理念 ,也揭示出即使在冷战高峰时期 ,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在一国外交中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亚洲战场的地位与日俱增。中美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中国战场关系着美国欧洲、太平洋战场的胜败。在当时国内外政治、军事、外交、舆论等因素促使下,美国鼓动英国,经过与中国的协商促成新约的订立,随后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宣布放弃在华特权,与华签订平等新约。废约的胜利使得中国收回了一系列主权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呼和支持。国共两党纷纷发言或举办活动等以表庆贺。同时,两党对废约胜利也抱有警惕并反思中国何以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及卷入不平等条约体系中。随着局势的发展,在对待新约上,国共两党逐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变化,出现分歧并逐渐分道扬镳。1943废约后国共两党的反应深刻影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的关系和中国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法国对于废除中法不平等条约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法国与中国关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交涉经历了维希政府、自由法国和法国临时政府三个阶段。1940年6月巴黎沦陷后成立的法国维希政府在废约问题上基本上追随日本,一步步倒向汪伪政府一边,以致重庆国民政府于1943年8月1日单方面宣布废止中法不平等条约,并与维希政府断交。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和法国临时政府主要受英美等国对中国废约态度的影响,一方面表示愿意与中国签订平等新约,同时也不愿轻易放弃在华特权,将废约问题与争取重庆国民政府对它的承认以及法国重返印度支那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在远东的利益。但在西方主要国家与中国政府签订平等新约之后,以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法国在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上实际上并不占主动地位,已没有太多的与中国政府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在1946年签订的中法新约中,法国政府试图保留其在华特权的要求均被中国政府所拒绝,在越南问题上中法两国政府分别达到了各自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1937年8月21日,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定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及中国由苏联购入武器的借款协定之后,国民党政府参谋本部次长杨杰率“实业考察团”赴苏,与苏联方面先后商谈四次,以解决中国购买苏联械弹及聘用苏联军事技术人员的各项具体事宜。苏联政府据此与国民党政府进而签定的中苏换货契约,曾以大批械弹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纪念“7.7”抗战50周年之际,特将该记录稿编选公布,供研究抗日战史和中苏关系史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为推动与美英的军事合作,采取积极的战略导向。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与美英代表针对派军进入缅甸援助英国抗日、建立联合军事会议、制定全盘战略计划等等进行了大量交涉。美英两方无论是出于其本国的战略构想,还是针对中国军事力量得出的判断,都不支持中国的积极战略。因而,从珍珠港事变爆发后短短十几天的交涉,并没有获得多少实质性成果,也没有实现蒋介石等预想的合作局面。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苏联忙于应付对德战争无暇东顾,停止了对华援助,国民党遂冷却了抗战爆发以来与苏联的密切关系,将其寻求外援的对象转向美英两国,美英为加强中国抗战也对国民党进行了巨额援助,国民党与美英关系迅速升温,借此国民党积极开展了谋求大国地位和修约外交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从1937年7月7日全面爆发,到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付出了前所未有的牺牲,才换来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也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抗御外侮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地域不分南北,战线不分前后,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为这场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主要简略介绍抗战时期地学界老前辈们的部分贡献。地学界老前辈抗战时期忠贞为国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迁都重庆之中央研究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研究院致重庆市政府电 (1947年2月27日) 重庆市政府张市长勋鉴:子篠市秘编代电奉悉。本院随同国民政府西迁,在渝市约历八年又十月之久,抗战时期仰承贵府及渝市公私机关团体之协助与指导,还都之后,追念往事,弥增感纫。承属撰本院留渝史实,俾刊人市志,当应遵办。兹依规定格式,撰拟抗战时期迁都重庆之中央研究院一稿,随电附奉,即希查照汇编为荷。国立中央研究院。[卅六]院总丑()。印。 附件如文 抗战时期迁都重庆之中央研究院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头一年,在这一年里,西藏各族人民怀着喜悦的心情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1951年5月21日,在首都北京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签定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十七条协议”的签定标志着世界殖民强国肆意干涉西藏内政,企图把西藏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的阴谋彻底破灭。从此,西藏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与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一道建设新中国。“十七条协议”签定到今天已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