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货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影响广及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日本是受我国货币文化影响的国家之一。“和同开珎”是日本奈良朝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铸造的早期方孔元钱,其形制文字均仿照我国唐初开元钱所铸。“同为铜之省,为珎宝之省,“开珎”是摘自“开元通宝”钱首尾二字作文,光背,有银铜二种。据文献记载:和铜元年二月甲戍,始置催铸钱司,五月壬寅始行  相似文献   

2.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自古交往甚密。日本铸钱行钞,无不仿效中国。从隋朝开始,日本不断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广泛引进中国文化,同时,也向中国学习货币制造方法。庆云五年(708年、唐景尤二年)武藏国秩父郡山中发现铜矿并献给了朝廷,日本才开始以唐开元通宝钱为样品,铸造和同开珎钱。这也是日本最古老的法定货币。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的铸币史上,和铜开(氵尔)乃开年号钱之先河。飞鸟时代的无文银钱和奈良时代的开基胜宝金币,堪称货泉之精品。宽永通宝尽管在其形制和铸造工艺等方面无特殊之处,但随着这种货币在我国的陆续出土,尤其是宽永通宝在北京展出后,更有专家学者撰文立论,进行深入地研究。笔者在此以浅陋之见,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4.
<正>清代的货币制度一般认为是一种银钱并用的平行本位制,白银和铜钱同时流通~([2]),即所谓"我朝银、钱兼权,实为上下通行之货币"~([3])。实际上"一般人民所使用的只有制钱,纹银不过是国家财政上和大宗交易上的计算出纳单位以及富厚人家的一种储藏手段而已。"~([4])即市场上老百姓日常生活流通使用的主要是铜钱。这种铜钱因主要用铜铸造故名,名目极  相似文献   

5.
正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后,飞鸟、奈良时代的律令政府积极吸收唐朝的文化制度,其中包括仿效唐代开元通宝铸造钱币。传统认为,铸造于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年,唐景龙二年)的和同开珎为最早。其后百余年间,奈良朝廷又发行了神功开宝等著名的"皇朝十二钱"。由于日本早期钱币铸额较少,见于我国者更为凤毛麟角,故对于其版式及铸造方法,一直以来鲜有关注。仅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陕西金融》发表了1979年奈良邮电局工地  相似文献   

6.
说钱     
“钱”原来是铲形农具名.因货币产生以前物物交换时常以农具为交换对象.故农具逐渐演进为货币之一。后来铸造模仿农具“钱”的铸币.“钱”也成了货币的通称。以后货币的形式有了改变,但称货币为“钱”的习惯则长期保留。现在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里的“钱”已不是指铜钱、银钱,而是指当今的货币——纸币了。  相似文献   

7.
浅谈清代铸钱体系中的“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强 《中国钱币》2007,(3):46-48
在清代银钱货币体系中,清政府将制钱作为主要的货币调控手段,独揽铸造权力。在具体的铸造过程中,清政府“分卯鼓铸”,山将“卯”作为铸钱过程中的铸造数量与成本控制工具。呵见,“卯”在清代货币铸造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货币始于商代。最早的货币是玉和海贝。玉的价值较高,逐渐成为贵族之间朝聘燕享的礼品。贝较普遍,用于一般的货物交换。所谓“古者货贝而宝龟”,贝就成了比较通行的货币。这时铜也被用作交换手段,铜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同时负担着货币的职能。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仿海贝形状的青铜铸币,因无文字,古钱学家称为无文铜贝。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墓出土三枚无文铜贝。1971年,山西保德林遮峪村商墓又出土一百零九枚。由此可知,中国金属铸造铜币贯穿于整个古代社会。  相似文献   

9.
雍正皇帝为稳定商品市场的银钱比价,对铜钱制度深刻反思后进行了全面改革,至乾隆时期,改革后的铸钱成本长期保持在铜钱千文含银一两以下, 成本较低。而同一时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铜钱对纹银的兑换却低于一两,钱价高昂,钱价与钱值相悖。形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对铜斤实行垄断经营、压低价格。基于清政府对鼓铸用锎垄断价格而形成的铸钱成本,并不能真正体现钱文的价值含量。铸钱成本的高低应取决于商品市场铜铅价格的高低。乾隆时期钱价高昂,正是当时商品市场铜价昂贵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10.
钱币界长期沿用的“铜范铁钱”一词,是指用铸造铜钱的钱范铸造成的铁质钱币。这种铁钱的形制、钱文、书体、读法、大小等,与钱铭相同、版式相同的铜钱一模一样,二者只是一铜一铁,材质不同。  相似文献   

11.
清朝统一新疆以前,流通于新疆地区的主要钱币,是准噶尔政权在叶尔羌(今莎车)铸造的一种铜币。此钱币用红铜打制,重二钱,钱面用托忒蒙古文打压出准噶尔台吉之名,钱幕(背)用波斯文打压出叶尔羌地名及回历纪年。据清人椿园七十一记载,这种铜钱“径五分,厚一分,无孔无文,如桃形。”这就是如今人们俗称的“桃仁钱”。据《西域图  相似文献   

12.
<正>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不同,明清时的白银和铜钱(制钱)两种货币不仅是货币,本身又是两种金属商品。白银和铜钱(制钱)作为货币使用,具有等价交换的性质。在清代,这两种货币有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民间以银兑换为铜钱后,用于零碎小额支付。但是,由于中国银矿藏量很少,政府无法铸造统一的银币,所以白银只能作为称量货币流通(清光绪年间开始出现流通国内外的银铸币,  相似文献   

13.
正2007年9月,甘肃省陇西市建筑工地上发现一破损的陶罐窖藏,内含大量银币和少量金银器件①。窖藏主要有近400枚背面打有戳记的大朝通宝铸造银钱(译注:大朝通宝为蒙古入主中原前铸钱,有铜,银两种,存世稀少),除此尚有:1."宝"字为简化字体的减径"大朝通宝"铸造银钱5-6枚。其中2枚背面有戳记。2.具有蒙哥可汗徽记和回鹘(式)蒙(古)文-阿拉伯文双语币文的伊斯兰型打制银  相似文献   

14.
从《申报》看苏州的私钱与禁私(1827-1877)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敏 《中国钱币》2007,(4):37-40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制钱是民间主要的流通货币,银两只不过是国家财政和大宗贸易的计算出纳单位以及富裕人家的储藏手段。在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就曾铸有“天命”、“天聪”两种铜钱,自顺治进关,到辛亥革命,前后历经十代皇帝,铸有十种年号钱。康熙、乾隆时代的铜钱质量、重量都很规范。  相似文献   

15.
黄敏 《中国钱币》2007,(4):37-40,18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制钱是民间主要的流通货币,银两只不过是国家财政和大宗贸易的计算出纳单位以及富裕人家的储藏手段。在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就曾铸有“天命”、“天聪”两种铜钱,自顺治进关,到辛亥革命,前后历经十代皇帝,铸有十种年号钱。康熙、乾隆时代的铜钱质量、重量都很规范。  相似文献   

16.
浅论乾隆五年(1740)铸“青钱”政策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朝铜钱和白银并用,政府规定一两白银兑换1000文铜钱.乾隆初年,市场上一两白银仅能兑换700~800文,政府认为钱价(以白银为标准的铜钱的价格)过高,并认为是私销所致.为了防止私销从而平减钱价,乾隆五年清政府实行铸造"青钱"[1]的政策.本文拟从钱价和私销问题等方面讨论铸青钱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一引言众所周知,中国的货币制度很早就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宋代以降这种影响尤为深刻。中国钱的兴与废,始终影响着东南亚海域的货币演变。由于宋代铜钱的大量铸造和外流,东南亚海域诸多国家相继开始行用中国铜钱,小额铜钱在日本、爪哇等国深入民间日常交易,东南亚海域开始进入"铜钱时代"(或云"宋钱时代")。宋元交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四川成都铸造西王赏功钱,有金、银、铜三种质地,存世数量极少,近来为泉界所瞩目。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中国古代钱币》专题陈列展出西王赏功银钱、铜钱各一枚,均为罗伯昭先生旧藏。1957年罗氏将其收藏的15427枚钱币,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以下简称“北京历博”),西王...  相似文献   

19.
李勇 《中国钱币》2004,(3):45-45,61
据地货币史》记载 :“鄂豫皖根据地银行无论是分散时期 ,还是在集中统一时期 ,都委托民间匠人铸过银元、铜辅币。黄安县紫元乡黄陂冲银匠曾为根据地银行‘铸造银元36枚’……商城私人铜匠也造过‘伍拾文’、‘壹佰文’两种铜辅币”。① “赤城县苏维埃铸造发行的银币 ,是聘请县城关银匠唐元昌及南门口等 1 2家银炉铸造的。铜辅币是聘请县城关芮铜匠铸造的”。② 书中虽然没有涉及皖西北苏维埃铸造铜元的方式 ,其他资料也无明确记载 ,但笔者认为皖西北苏维埃铸造的二十文铜元 ,应是由手工铸造。有实物为证 :六安发现一枚皖西北苏维埃造二十文…  相似文献   

20.
《福建史志》2014,(1):58-58
福建何时有铸币?据史籍记载和出土实物考证,当始于唐代中期。《福建通志·钱法志》载:“唐会昌五年(845年),令天下铸钱所,(铸币)各加本郡号。”当时全国各地地方铸币共有二十六种,其中有加“福”字的铜钱,货币学家普遍认为系福州铸造,通称。会昌开元福字钱”,这是福建铸造的最早的铜钱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