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姗 《旅游纵览》2013,(9):327-328
中国作为对东亚最为重要的文化古国,对于韩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文学上也是如此,韩、中两国国境相接,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等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对于韩国的文学有着如何的影响,本文将从多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产生了很多文学大家,在东亚地区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尤其对日韩两国,韩、中两国国境相接,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等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在文化方面,韩民族  相似文献   

2.
赵晶晶 《神州》2013,(24):34-34
儒家用世精神是我国历史经验与文学积累的产物,具有广泛的使用性,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各有千秋,但其中都包含着儒家文化思想。本文以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用世”精神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方面探讨我国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儒家用世精神,从而了解儒家用世精神在推动我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学分会、<文献>编辑部、西北大学文学院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三秦出版社协会的"中国语言文献与文学文献学高层论坛",于2007年11月23日至24日在西安举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存在着一种文学发展逐渐退化的观点,它们成为影响甚大的复古文学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石。退化观是古人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状况的一种解说,它又对文学的走向、文学批评理论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嗜好。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日本文学 ,都不例外。但是 ,文学所反映出的民族嗜好 ,都不是在一瞬间突然形成的 ,而是在一个民族漫长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风土中逐渐形成的。一、中国古代文学的“政治性格”文学研究家们经常指出 ,中国文学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反之 ,文学的“超政治性”却被视为日本文学的传统性格之一。中国文学是政治性很强的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的一种传统 ,一种性格 ,这种传统和性格至今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定…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上找不到与今天之"文学"完全对应的词汇,而我们所称之为文学的作品,实际上包含在古人的文章概念之中。然而与当下将审美性看做文学的本质属性的观点不同,古人文章在根本上强调的是规矩与制度,由此文章与礼制具有逻辑与历史的同源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展现为外部形式规定的同时,也由内而外的展示出文章或文学所应遵守的价值准则与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7.
<正>刘刚教授、赵春秀研究员合著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要论》已于2009年由辽海出版社付梓行世。本书集中归纳了文学史料学的基本方法,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展开论述,既表达了不做"无根  相似文献   

8.
田瑀 《神州》2011,(3):10-10
随着现代技术的兴起,电影用最快的叙事速度取代了以阅读为接受方式的小说成了最大众的文艺形式,文学的发展在叙事节奏上进入了高速时代,快速的叙事节奏也是由很多文学巨匠保留下的文学传统之一。提速造就了文学作品的娱乐精神,打破了接受与思考的二元对立平衡,文学的娱乐功能空前强大也使我们面对一场文化危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徐玉玉 《丝绸之路》2021,(4):155-158
由于古代社会中,文学与医学在个体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上的协同作用,以及二者来源于古朴哲学思想的本质属性,加之历史上一批文医双栖人士的涌现,成就了将古代文学和传统医学交融的涉医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涉医文学展现出自觉、实践、兼容、救世的文学特质,是时代大环境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激发出反映时代...  相似文献   

10.
此文是本刊的特约稿。作者刘扬忠是中国社科学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导师《文学遗产》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等。  相似文献   

11.
在东方古代文学史上,中日文学关系格外密切。中国对日本文学影响很大,特别是中国的魏晋玄学,在思想领域,对日本古代重要的物哀文学思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稿着重从时间层面、社会背景层面、文学思潮本身层面、两种文学观差别层面、对社会影响层面考察两种思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陈根民 《文献》2000,(4):150-159
笔者素爱书法.愚以为,书法固属小道,然亦"必有可观焉",它有助于古代文学之研究.依笔者浅见,文学与书学,分则不足,合则双美.两相参证,既弘扬了国粹,又扩大了文学研究之堂庑,诚一举两得者.  相似文献   

13.
日本诗话作为中国诗话域外繁衍的一大支脉,是在中国诗话的直接影响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对于开拓我国古代文学的域外追踪研究和汉字文化圈内比较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文化价值。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介绍研究日本诗话,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作家从维熙曾这样概括他的老邻居兼文学前辈萧军:"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人像萧军这样特殊,牵涉那么多重要的史实和人物。"萧军在与众多历史人物的"牵涉"中,与胡乔木的交往却极特别。两人凭"文学"里的"政治"神交,因"政治"下的"文学"相识,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激辩,最终超越"政治"以"文学"的名义笑泯恩仇。两人跨越半个世纪的交往,不单是个体生命的偶然交集,更是历久弥新的"文学与政治"话题、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5.
车振华 《民俗研究》2005,(1):255-259
中国古代文学历来有“雅”“俗”之分,这一点虽与西方文学有着相通之处,但二者在各自的文学传统中所占的比重却是大不同的,李福清先生曾准确地指出了它们的区别,他说:“西方俗文学在文学史地位并不高,时间亦不长,大约产生于17世纪,到18世纪末便停止了。中国则不然,从宋代发展到清末,很流行,不断地出版。它的地位介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  相似文献   

16.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2,(1):F0002-F0002
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代表的文化经典"六经"的形成,带动了中国古典时代的哲学与文学繁荣,实现了古典时代的思想和艺术飞跃,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因此,"六经"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本书作者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在现代学术背景下,从"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周代礼乐歌诗与雅颂诗篇的艺术形态、"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礼典仪式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中国文学的四时结构、"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左传》与"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等方面对"六经"进行了全面的文学解读。  相似文献   

17.
早在80年代中期,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言道: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相似文献   

18.
贺麦晓 《世界汉学》1998,(1):214-215
日期1996年1月24至26日地点荷兰莱顿组织单位国际亚洲学研究院(IIAS会议组织人IIAS研究员贺麦晓(MichelHockx)研究文学有两种惯用的方法:内在的和外在的,不是讲文才(text)就是讲语境(context)。中国的文学研究历来也显示出这两种趋向。内在方法常见於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0月17日-19日,"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文学遗产>编辑部、<文献>编辑部、<文史>编辑部和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来自海内外100馀位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城市广场的政治功能在全面抗战时期得以强化,尤其以重庆城市广场表现最为明显。战时重庆城市广场以都邮街"精神堡垒"广场最为著名,它不仅重构了重庆城市空间布局,而且演变成为重庆重要的政治空间。这个政治空间大致由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部分构成,物质要素包括"精神堡垒"纪念碑、旗杆、国旗、标语、政要照片等,精神要素包括政治活动期间的政要讲话、群众检阅、升旗仪式等。以"精神堡垒"广场为核心的战时重庆广场政治空间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振奋民众的抗战精神,培养市民的国家观念,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战时重庆乃至中国城市的抗战形象。从空间维度探讨战时重庆广场政治空间的形成,不仅可以反映战时重庆城市空间布局发生的重要变化,而且也可揭示重庆城市空间对抗战精神动员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