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伴随中国近代社会和史学的变迁,历史编纂学也迎来一场体系性革新,从编纂旨趣到理论体系、从承载内容到表现形式等,都展露出明显异于传统的新特点。近代历史编纂领域形成的新格局,与西学传播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有的学者将这一过程描述为对西方史学的移植和对传统史学的摒弃,似乎在传统和近代历史编纂学之间形成了一个断层。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有违中国史学、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  相似文献   

2.
阎步克先生所著《品位与职位》《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以传统的官僚等级制度——官阶为研究对象,以"品位—职位"和"品位结构"为观察视角,展现了中国古代官阶三千年的阶段性变迁。作者立足于制度史主体的研究立场,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揭示了政治史主体关照下所忽略的制度的结构性变迁,透视了官僚政治的变迁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明连续性史观,因容纳了"变态—回归"、"断裂—升级"的曲折发展而更加丰满,超越了停滞论、分期论和变革论。这两部著作在具体的制度研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历史观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正>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历史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的历史认同观念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  相似文献   

4.
正(《河北学刊》2020年第4期)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发展,孕育了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以其固有的特点即史官、史馆制度的存在,撰写本朝史、前朝史的传统和史学家对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的坚守等,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以丰富的、多种表现形式的历史撰述,雄辩地证明与阐说中国文明不曾中断的历史事实;二是从精神和情感层面揭示出中国历史上  相似文献   

5.
神话、传说与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探讨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为此,文章重新启用和评价了爱德华·泰勒关于神话传说属于"原始文化"的概念,从而在理论上找到了由神话传说到历史的通道,因为在此概念下神话传说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都包含了构建史前史的要素。为了借鉴这些历史因素,作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考察和解释神话传说的模式,即以"信史"或"真实的历史"为出发点,以信实性为衡量标准,将世界各主要文明的神话传说分成若干层次。作者认为,由于各种神话传说所包含的历史真实因素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特点,因此必须综合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才能对形态各异的神话传说进行有利于历史研究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王永生先生毕业于新疆大学历史系,先后在新疆金融研究所和中国钱币博物馆工作;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新疆钱币,《钱币与西域历史研究》(2011年2月)是作者将近20年有关西域钱币的文章汇集成帙,由“钱币考证”、“钱币文化研究”、“清代新疆铸钱局研究”、“钱币彩图”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涉及古代西域以及近代新疆和西藏地区铸造和流通的钱币,在经过史料考证的基础上,借助钱币这种实物资料研究钱币背后的历史。《钱币与西域历史研究》有以下特点。第一,以钱币为线索研究西域历史,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为东西交通孔道,是多种文明荟萃之地,与钱币有关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作者以钱币为切人点来研究新疆的历史文化,既开拓了新领域。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视角,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一些历史难题,揭示被尘封已久的历史史实。如《伊帖、阿尔泰通用银券考》一文,作者结合史实详细论述了伊帖和阿尔泰通用银券的发行过程,理清了伊犁和阿尔泰地区归属新疆管辖的过程,从一个侧面讲清了伊犁和阿尔泰归属新疆省管辖、新疆最终完成全省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第三届历史学前沿论坛"于2009年12月12-13日在天津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天津市历史学学会所承办。论坛以"历史记忆与失忆:价值选择与史学功能"为主题,旨在关注史学研究中具有学科影响的宏观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问题,以此来为历史学的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性的思考与  相似文献   

8.
刘守柔 《东南文化》2013,(1):117-122
美国的历史住宅博物馆主要是由曾作为居所的历史建筑改建而成的一类博物馆,也是历史建筑保护和展示的方式之一。博物馆通过复原室内历史场景,让观众体验和了解历史;以物质文化来解读历史,其展示内容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试图通过对历史的表述来影响人们的观念。关于展示内容"真实性"的讨论,又涉及了博物馆实务与展览理念。同时,美国这些故居旧宅改建的博物馆对我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亦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赫图阿拉到北京的都城运动对于清王朝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时空跨越和历史转折.定都北京,使清势力由关外一隅迅速推向全国,由一个地方政权迅速地变成统一国家的统治者.由满洲之君变成了华夏诸民族的皇帝.定都北京是中国都城发展的向心运动,符合中国古都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历史趋势,同时,对北京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使北京在建立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清都城以京师为根本,以"三山五园"为补充,以避暑山庄为"行在",以盛京为后院,构成了不同于以往的都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原史时代”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新石器时代末史前文明断裂至秦帝国建立被正式纳入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历史体系之前的这一时期,是长江流域历史或文明进程中一个独特的阶段,其特征与西方史学和考古界通行的"原史时代"概念吻合,因而建议将这一时期独立出来作为长江流域史前时代和历史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原史时代",并就长江流域"原史时代"的特征、分期及其对于长江流域自身历史和人类文明进程研究的学术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多年来对相关文献以及数据的统计,从研究内容以及研究阶段的特征性方面对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当前状态进行了评价及分析。分析体现了其内容都集中在了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发展策略评估研究、名城旅行可持续发展研究、名城旅游市场及其发展策略研究、研究内容应以定性发展为主、定量较少;以后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策略的基础上,多重视基本理论的总结,持续创新和研究方法,加强名城旅游的研究,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发展策略机制、游客的反馈与态度及如何持续发展旅游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刘立丽 《收藏家》2014,(5):3-10
<正>自公元10世纪起,契丹族和女真族异军突起,先后建立了辽、金王朝。其文化发展脉络深受中原地区影响,从而加快了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明的进程,彰显着以"契丹"和"女真"为代表的北方民族的彪悍与强大。旅顺博物馆收藏一批辽金文物。这些文物系日本殖民统治大连初期在我国东北地区"调查"所得。数十年来,这些珍贵文物一直尘封在库房中未与观众见面。此次经过整理研究,将其以展览的形式公布出来,在给观众带来历史文物信息的同时,更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整体史观、现代化研究和文明交往研究是我国新时期世界史研究的三大历史视野,也是中国学者为建构世界史研究中国学派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对其学术构建和理论体系进行简明的回顾、梳理和评价的基础上对我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进行探讨,认为建构中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世界史的体系建构理路应该是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西方史学有益的研究成果,以整体化的世界历史为主线,以现代化的世界历史为主要内容,寻求并强调文明交往的历史意义与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淳 《东南文化》2002,(3):6-15
根据对西方和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文章探讨了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在国家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现状。文章认为,中国的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应当超越以编年为目的的研究范例,将这项课题置于社会科学的整体框架中来进行研究,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探索领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探讨未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作用为目的, 根据近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对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若干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内容涉及: ①历代疆域政区研究与历史地图的编制; ②历史气候与自然灾害研究; ③历史时期地表过程研究; 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⑤区域综合与重大历史事件研究; ⑥历史时期人地关系与适应模式研究; ⑦基础资料的积累与新技术应用等 7 个方面。除上述进展外, 中国历史地理学还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继承人和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正本期的"聚焦"是一次考古科普的尝试,我们带领大家直面已经进行了十年的国家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内容是其数十个研究课题、数百人的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而又尽量通俗的呈现,基本上由课题的主要参与科学家们亲自执笔。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追问中华文明五千年——探源工程十年回顾》,介绍了为什么要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源工程是如何开展研究,以及探源工  相似文献   

17.
姚亦锋 《人文地理》2007,22(3):92-97
历史时期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南京古都景观形成有至关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往往是从建筑学角度出发,而缺少对产生历史城市的自然环境变迁分析,以及相应的从地理研究角度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探查地理系统中的历史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山水脉络,这对研究城市持续发展与特色继承有重要作用。现代南京城市发展支离破碎地分解了历史上的连绵山峦整体,河流水系网络已经断断续续。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遗址是本文研究思路。本篇探讨以地理景观分析并规划形成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地理格局网络: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为骨干,保持山体轮廓的连续性,河流水网的完整性;以自然山水地形为纽带贯通各自相对独立的历史遗迹;以明朝城垣、历史街区为网络,以及分散在各地的重点建筑保护范围,构成完整的古都风貌保护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埃里克·沃尔夫的《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为切入点,探讨了世界历史研究中的文化、权力等问题。文章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首先批评了将文化理解为固定的、单一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指出只有将文化视为开放和互动的系统,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历史中复杂的联系。同时,文章也分析了世界历史编纂中"欧洲中心主义"背后所体现的知识与权力的纠结,以及欧洲是怎样运用它在知识上的这一权力去书写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历史的。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世界历史研究应注意地区性历史与全球性历史的结合,既要看到全球性力量所带来的巨变,也要关注各种地区性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唯如此,才能理解世界历史中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联系,而不会将之看成是"欧洲中心"的力量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华夏"与"文明"两词均出自《尚书》。华夏文明的起源、组成、传承发展是其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华夷之辨"每出现一次,华夏文明的覆盖范围就扩大一圈,因而甘肃也逐步进入华夏文明圈,且秦安大地湾一带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不同时期的时代文化、体系完整的专题文化、数目繁多的"华夏之最",其具有源头性、多样性、过渡性特征。华夏文明的时代价值已发展为"彰显基地"建设,它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世界是其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历程中,甘肃起到了重要的窗口和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书微讯     
正《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内容简介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从全球大历史的视角,以两条主线分别勾勒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路线图:两者长期以来平行发展,也存在各自发展的"峰与谷"及转折点;最终,中国形成大一统国家,欧洲走向了列国并立,直至现代民族国家的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