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武志文 《文史精华》2012,(1):38-48,1
端方是百年前中国政坛上的一名闻人,生前名气很大,死后更大。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郑孝胥品论清末四大能臣说:“岑春煊不学无术,张之洞有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端方有学有术。”能与南皮、项城者并肩已属非常,更何况评语第一.  相似文献   

2.
端方与南洋劝业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端方曾任清朝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及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职。近代史论著提及端方,首先是他1905年被清廷任命为出国考察政治的五大臣之一,回国之后鼓吹预备立宪以消弭革命。其次是1911年担任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率清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似乎端方只是一个镇压革命的反动历史人物。近年来作者接触到一些有关端方的史料,发现其晚年思想的演变及某些活动事迹,尚未  相似文献   

3.
王田 《收藏家》2022,(1):107-110
<正>端方是清末的重臣,也是当时为人共知的杰出收藏家。他作为鉴藏家的一生虽然不长,却经历复杂。端方过眼的、经手的、与之相关的藏品浩如烟海,至今在国内外重要的公私机构中都有分布。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端方相关文物就为数不少。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匋斋,满洲正白旗人。出生于直隶浭阳的满清贵族家庭,即今天的河北丰润县。端方虽然是满族,但血统并不纯正,其先祖是陶姓汉人。从祖籍浙江省秀水搬到满洲里后,  相似文献   

4.
端方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方是清末满族权贵中较有才干的封疆大吏,一生历仕南北,在清末政坛显赫一时.迄今研究端方的论著约有论文二十余篇,研究专著一本,主要围绕通论研究、改革实践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关系研究四个方面.虽然,端方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学界对于端方的研究仍较为薄弱,与同时代地方大员的研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领域乏人问津,研究空间仍需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5.
張建斌 《中华文史论丛》2021,(2):285-301+402-403
丁未政潮期間,直隸總督袁世凱致兩江總督端方一封密信,内容涉及政爭的重要隱秘情事,該信後由端方家流出,刊發在《國聞週報》,學界多有引用,被視爲晚清政治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史料。此封密信用了大量的隱語,需要借助檔案予以解讀,當事人的檔案尤其重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端方檔案,保存了政潮期間端方與外界往來的多封電報,其中一些内容與袁、端密信有着密切的關聯,借助這些電文可對密信中相關史事予以重新疏釋,或糾先期解讀之誤,或補前人研究之缺,借以揭示政情内幕以及光緒朝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6.
1909年6月,直隶总督杨士骧病逝,朝廷急调两江总督端方补任。直隶总督为疆吏领袖,为人瞩目。端方上任后不久,朝野喧传端方将被调入军机处,舆论认为他行将大用,但在11月下旬他却突然被革职,政情的诡谲变幻真是出人意料,端方因何缘由被革职?  相似文献   

7.
光绪三十三年,东沙岛被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占据。清朝外务部电令两江总督端方与两广总督张人骏调查。文章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案,考证清廷对东沙岛的调查取证情况,分析交涉期间中央与地方对东沙岛的认识,并介绍端方在交涉中的作用。同时,勘正《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一书的个别错误。  相似文献   

8.
《文献》2016,(5)
端方为清末名宦,官至二品,在金石文物的收藏研究方面卓然大家,本文所揭下四通端方友人书信便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晚清的一些历史:汪大燮函对研究晚清革命党人的活动,中日外交史、教育史颇有价值,同时也可匡正已有研究的疏漏;周树模函既有涉时政,亦对周个人研究不乏意义;孙宝琦函于清廷的衰落,民国的更替,以及端方、袁世凯官场的浮沉提供了重要的佐证;袁励准函则形象地反映出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现状,特别是东北的改制在函中有真确的描述,足可丰腴史乘。  相似文献   

9.
张英 《收藏家》2009,(9):28-34
展阅流传有序且保存完好由楠木镶装三本册页信札,可以想见清朝末年以及民国初年间的历史片段:这其中包括郑孝胥与端方的5封通信,王璀与端方的15封通信,王闿运与端方12封通信以及李葆恂与瑞方的4封通信,合计36封信札及5只原信札封笺,总计83开页。  相似文献   

10.
沈寂 《安徽史学》2012,(3):5-12
章太炎与端方关系的这桩公案,在同盟会时期是件大事,它涉及同盟会与光复会的分裂,对章太炎本人来说,也至关重要。本文试图将该案的始末作全面梳理,以揭示当时革命党人之间的派系纷争和章太炎的固执派性。  相似文献   

11.
身处清末新旧急速变革的时代,端方作为清末官员,其对时代巨变的观察是敏锐的,在其任职的两江地区奏请立停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创建图书馆、积极兴办各类教育文化事业、推行文化慈善事业、厉行禁烟以改造社会风气等,皆是适应时代需求所做的应变之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端方作为清朝体制内的权贵对社会风俗的改良,是在其所固守的封建文化思想基础和背景之下进行的,注定了其期望通过社会改良挽救清王朝努力的失败,但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端方在清末两江地区社会改良的尝试,一定程度上为当今社会文化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端方与《陶斋评权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 《收藏家》2000,(5):40-41
中国文物研究所藏现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陆和九(1884-?)辑《吉金图释权本》,100开。其中第21开是一幅照片,《陶斋评权图》见下面。“陶斋”是清代著名文物收藏家端方的号,“权”则是指秦铜诏版及秦权量器。照片摄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阴历十月六日,是端方与好友一起赏玩、品评秦权的留影。当时端方任湖北巡抚,而照片的背景正是清末典型的官府衙斋,由此推断照片拍摄地点当为端方在武昌的官邸。照片中的端方戴着一副当时尚属罕见的眼镜,身着长袍马褂,头顶瓜皮帽,留两  相似文献   

13.
程义 《史学月刊》2006,(4):26-30
刘文静被杀是初唐政治中的一件大事,由于史官对武德朝历史多有篡改,因此旧史对这一事件的记载非常含混。刘文静作为李世民集团的核心人物,他的被杀是李世民集团与李建成集团斗争即将公开化的标志,以后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玄武门之变等,均和此事有一定的联系。武德朝的党争从刘文静被杀逐渐开始,至贞观三年裴寂罢卒结束。两党的斗争只是为了拥立谁为未来的皇帝,没有阶级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与端方关系补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章太炎与端方的关系,杨天石、王学庄同志的《章太炎与端方关系考析》一文已作过阐述。它首先论证了一九○九年冬到一九一○年初,香港《中国日报》、巴黎《新世纪》等报刊先后公布的章太炎给刘师培、何震的五封信是真实可信的。然后指出:章太炎为了去印度做和尚,一九○七年十二月前后,的确曾通过刘师培、何震向满州贵族端方谋款,这对当时作为革命者的  相似文献   

15.
何立波 《文史天地》2010,(10):51-54
“小学堂不分贫富贵贱.可施共同教育”。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少地方却开办所谓“贵族学校”,比之端方来.这些贵族学校的创办者们是否落后了?  相似文献   

16.
舒尔哈齐之死,是清朝开国前的疑案之一。其实,他是国死还是被杀,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值得研究的倒是他是无辜被害还是罪有应得。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同母弟。生母去世时他才5岁,努尔哈赤也只有10岁。由于继母寡恩,兄弟二人相依为命,感情甚笃。当其父、祖被杀,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报仇时,尽管人单势孤,环境艰险,他二人却同仇敌汽,并肩战斗,同甘共苦,亲密无间。到了万历十四年(1586)杀了仇人尼堪外兰、万历二十一年(1593)统一了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实力大增,拥有1万多兵了,150多名战将,成为建州女真的领袖;舒尔哈…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时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通过实行新政以自救。对于缠足等陋习,端方历来秉持的批判态度,也因新政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加深,出国考察归来后,端方更是将缠足等陋习上升为影响国家富强的重要因素。在两江总督任职期间,端方为此颁布了一些措施,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对妇女解放,提高妇女地位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16,(6)
国家图书馆藏王振声致清末政坛重要人物端方和绍英的信札七通,涉及王振声在徽州知府任上推行"清末新政"的一些历史细节、畏难情绪及其不愿在地方为官的微妙心理。王氏信中多次托请端方和绍英帮助其在"考察政治馆"谋职,不仅可以了解王振声与端方、绍英的交游情况,而且保存了许多地方实施新政的历史信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献》2017,(6)
张之洞致端方的六通未刊信札,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往来,更多关乎湖北省内的人事安排和政务沟通,提供了二人交往的诸多细节,补充了史料记载的不足。从中可以看出,端方任湖北巡抚期间,与张之洞、梁鼎芬的关系密切,相处融洽。  相似文献   

20.
丁莉  潘旭辉 《南方文物》2022,(3):297-301
<正>明遗民作为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其中不乏许多书法大家;其群体之大、地域与范围之广、成分之复杂,成为明末清初书法艺术的重要群体;朱耷、魏禧、牛石慧、罗牧等人都是明遗民书法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明遗民中的书法家群体都有着深刻的故国情怀,从而使他们在书法创作上形成独特风格,且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遂应针对明遗民书法家群体的作品展开深入研究,探究明遗民书法风格特征及其美学价值,探索明遗民独特身份、思想行为与书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