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刻艺术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刻艺术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了竹刻工艺品,明中期以后竹刻艺术发展成熟,成为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并在江苏地区形成以朱松邻为代表的嘉定派和以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这两大流派。清代是竹刻艺术的发展繁荣期,人才辈出,流派纷呈,把中国竹刻艺术推向了鼎盛。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0,(5)
正竹刻艺术原是文人素雅品位的产物,於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成为一专门的艺术品类。自正德、嘉靖之後,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大部分竹刻名士皆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於是出现了嘉定派。嘉定派刻制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以"深刀刻法,即奏刀深峻,洼隆浅深,可五六层"为主要特征,作品能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因而在中国  相似文献   

3.
正叶:中国竹刻是从何时开始的?主要流派与类型?张:使用竹刻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具,在秦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出现了,说明竹刻在中国源远流长。直至明代中叶起,由于文人的参与,直接提升了竹刻工艺,从工艺层面升格为艺术层面,逐渐形成了以文人主导、被世人称道的"文人竹刻"。中国的竹刻艺术大致可分为两个流派,一派"嘉定派",是以朱氏三代为鼻祖的;另一派则为"金陵派"。  相似文献   

4.
我国明代中叶的竹刻工艺,要推江苏南京、嘉定两地最盛,尤其是嘉定竹刻,成为全国的竹刻中心。在竹刻艺坛上形成南北两个流派,南京为金陵派,創始于濮仲謙(名澄),作品渾朴淳厚,刀法簡洁,"勾勒数刀,便与凡异",所刻細品也非常精炼。如"八仙过海"笔筒(图2),在一枝树根上刻着不同神态的八仙,迎着汹涌的海潮,向前直駛。人物衣褶簡炼,上端浓厚的云气卷着削壁,与下面的人物和海潮相衬托,显得格外生色。从这一作品里可以看出濮仲谦的竹刻,确有其独創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造詣。嘉定派創始于朱松邻(名鹤,字  相似文献   

5.
竹子在我国古代被文人学士视为坚贞、清廉的象征。明清以来,以竹为原材料的竹刻艺术在汲取前代技艺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嘉定派竹刻。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沈大生竹刻《庭园读书图》笔筒,就是嘉定竹刻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庭园读书图》笔筒,高14.9、最大径  相似文献   

6.
李军 《收藏家》2004,(1):51-54
清乾隆年间,任竹刻艺术发源地嘉定地区,出现了一位擅长“陷地阳文”技法、且以竹刻书法著称的名家一邓渭。《竹人录》载:邓渭,邓孚嘉之子。“字得璜,号云樵,善镌印章、笔筒、秘搁,行草得羊欣法度。”邓渭早年刻竹,深受其父邓孚嘉及嘉定地域竹刻艺术风格的影响。邓孚嘉,字用吉,福建人,流  相似文献   

7.
罗扬 《收藏家》2000,(1):61-64
我国竹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已有文献记载,但鼎盛期则在明代中期以后。在明代竹刻名家“嘉定三朱”——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人之后,吴之瑶被誉为清初嘉定竹刻的第一高手。  相似文献   

8.
施远 《收藏家》2011,(5):31-38
明代以来,江南的竹刻大抵不出嘉定、金陵二家,其盛行的区域未出吴地。及至清代雍乾以降,自新昌人潘西凤一出,浙中竹人始日渐增多。发展到道光朝以后,浙江地区的竹刻在艺术上不仅超越了传统竹刻重镇嘉定,也让新兴的吴中竹人群体相形见绌,成为清代后期文人竹刻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李军 《收藏家》2003,(8):38-41
清康熙中期至乾隆年间,竹刻艺术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竹刻艺术领域涌现出一批技法创新、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竹刻大师,其中周颢颇受推崇,特别是他所开创的“铁笔深刻绘画法”影响很大,他是继朱三松、吴之瑶之后开创嘉定竹刻艺术新法之又一人。周颢(1685-1773),字晋瞻(有时作峻瞻),号雪樵,又号芷岩、尧峰老人等,刻  相似文献   

10.
李军 《收藏家》2006,(10):10-12
清代康、雍、乾年间,竹刻艺术处于鼎盛时期。在竹刻艺术的发源地嘉定地区,众多的竹刻艺人追仿周芷岩所开创的以绘画入竹之“平面深刻”与“浅浮雕”技法。而在其北边的江苏扬州,则出现了一位雕刻风格有别于周芷岩,并专以擅雕“平面浅刻”为主的竹刻名家潘西凤。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板桐、阪桐、天台天姥闲人,天姥山樵、天台天姥山樵等,浙江新昌人,活跃于清雍正、乾隆年间。侨寓广陵(今江苏扬州),以鬻艺为生,与当时风靡画坛的“扬州八怪”郑板桥、黄慎、李觯等画家交往甚笃,并与扬州名士蔡嘉、朱冕、汪宏等亦均有交往。潘西凤精于刻竹,颇…  相似文献   

11.
施远 《收藏家》2008,(2):53-57
雍正、乾隆年间制作竹刻笔筒成就最高的是周颢,他在技法上集嘉定派之大成,又自出机杼,援南宗画法入刻竹,终成合南北宗为一体、以刀代笔无不如意的新风貌,对后世影响很大。吴之墙及其以前包括三朱时期的竹刻笔筒作品,山水只作为人物背景的山石一隅而存在,在景深上为近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竹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已有文献记载,但鼎盛期则在明代中期以后。在明代竹刻名家“嘉定三朱”——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人之后,吴之璠被誉为清初嘉定竹刻的第一高手。一、文献记载清嘉庆时金元钰在《竹人录》中称:“(吴)之瑶,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今流传人物花鸟笔筒及行草秘阁,秀媚遒劲,为识者所珍。天津马令素挹其名,延为上客,后马令去官,有殉知之契,从之偕往,遂不知所终。”民国初年褚德彝在《竹刻脞语》中曾  相似文献   

13.
应宗华 《收藏家》2010,(5):17-22
竹忆江南—宁波博物馆藏明清竹刻艺术展于今年1月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99件作品,涵盖了明清竹刻艺术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不少是历代名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美妙绝伦的艺术品用刀错落犀利、刻画细腻传神,通过不同的竹刻技法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刻竹艺术家们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和精湛高超的雕刻技法。  相似文献   

14.
王玥 《神州》2013,(18):235-235
纵观古筝界,茫茫九大流派,都有比较鲜明的音乐风格特点,分别矗立于我国的不同省份地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一种流派一般流行于一个地区。唯独广东省,容纳了两大流派一潮州筝派与客家筝派。这两派同处一地,却各具风格,自成一派,所以要准确的弹奏出两个流派筝曲的风格韵味,分清两流派之间的异同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并存与广东省的这两派在形成历史、演奏形式、调式特点、记谱法、演奏风格技法方面尝试着作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5.
李军 《收藏家》2003,(6):6-15
中国竹刻艺术发展到清后期,风格已渐趋平浅单一。虽然此期从事竹刻的艺人数量明显多于以往各时期,但能堪称艺术大家的却已为数不多。从传世作品来看,有尚勋、王恒(梅邻)、方洁、韩潮、蔡照五位竹人较为出色。他们在继承前代竹刻大家精湛技艺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力求创新,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尚勋,在继承张希黄留青技法的同时,于题材上另辟蹊径,突出表现以人物为主题;王梅邻,既取资周芷岩以画法入竹于浅浮雕山水人物,又吸收邓渭擅以书法入竹之长而工于小楷;方洁,借鉴了潘西凤浅刻人物肖像的艺术特点与邓渭之“陷地阳文”技法,糅合创造出“陷地浅浮雕”以擅刻人物写真肖像;韩潮,专攻行草书法,尤擅摹刻金石款拓本;蔡照,与著名“海派  相似文献   

16.
1966年4月,在上海宝山县顾村镇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出土了“刘阮入天台”竹刻香熏一件(见图).香熏上有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缨(小松)的款.  相似文献   

17.
李军 《收藏家》2005,(9):17-18
竹刻是我国特有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繁多,在众多的竹刻技法中,留青当属最能体现竹之风韵的刻法。留青又称皮雕,是一种留竹之青筠的雕刻技法,其特点是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层竹筠上进行浅浮雕。目前存世实物最早见于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竹雕仕女花卉。唐之后,留青作品则几乎不见,这或许是因为竹刻作品实难长久保存,抑或是缘于留青技法自唐后已不再流行。直至明末清初,竹刻艺术发展史上出现了名家张希黄,他不仅是当时擅长留青技法的高手,而且也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1966年4月,在上海宝山县顾村镇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出土了"刘阮入天台"竹刻香熏一件(图一、二)。香熏上有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缨(小松)的款。这是迄今为止,上海地区由墓葬出土的唯一的一件明代嘉定  相似文献   

19.
郑宜 《福建史志》2012,(1):38-39
筝,是一种极具中华民族特色、音色优美的乐器。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现今古筝的流派主要有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本文拟对福建筝派的成因、演奏技法、代表曲目、传承人等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0.
许承宁 《神州》2010,(7):58-61
今年的上海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举办的世博会,使得上海成为了万众瞩目的中心。在这里,历史与文化,现代与文明再次得到了交汇,上海又一次见证了人类文明智慧的发展历程。在越来越国际化和都市化的今天,上海不仅仅有着浓厚的现代化都市气息,还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戏曲、手工艺品等等堪称是艺术瑰宝。在这些宝贵的艺术传统中,嘉定竹刻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