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靖边鱼头寺石窟始建于北魏末至西魏时期,在北宋/西夏、明、清时期均有兴建和重修活动.鱼头寺石窟保存有北朝、北宋/西夏、明、清等不同时期的造像和壁画,是榆林市境内现存较早且延续时间较长的一处重要石窟.本文在对鱼头寺石窟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石窟年代、重修情况、造像题材等问题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西魏北周时期甘宁地区的石窟群主要有麦积山、须弥山、莫高窟。麦积山所属地秦州在西魏北周境内具有次文化中心地位,麦积山石窟内容反映了这一特点。东魏、北齐邺城响堂山石窟的佛装式样、帐形龛传播到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的帐形龛、题材布局、造像服式等对须弥山石窟和莫高窟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锋钧 《文博》2011,(2):62-68
西魏时期国都长安(今西安)是北方西部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立寺造像活动兴盛。西安地区考古发掘出土此期石刻造像主要有背屏式造像、造像塔、扁体造像碑、塔式造像碑、龛式造像和圆雕造像六种类型。佛龛普遍宽大,多见一铺多身的组合形式。佛和菩萨均呈献出母性与智性,与当时皇家的麦积山石窟造像风格一致。已发现西魏时的长安石刻造像多数形制规整、雕琢精细,这与当时本地为国都且寺院规格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至清代的增修和扩建,现存大小窟龛307个,石雕造像2126尊。现就北朝时期的86个窟龛及造像特点略作浅析。  相似文献   

5.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5公里处的龙门山麓,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400余年的营造。现存窟龛23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30余万字,佛塔70余座。自石窟艺术传人中国后,皇家直接开窟造像,除云冈的昙曜五窟外,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遗产》2006,(5):110-111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始凿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400余年的营造,在伊河两岸的峭壁上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30余万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相似文献   

7.
甘肃合水县发现一通北朝佛教造像碑,通过与关陇地区一些有纪年的北朝造像和石窟造像的比对,以及对碑刻铭文内容的分析,推断其应雕凿于北周初年。该碑为社邑造像碑,其题记反映出两种史实:一是西魏北周时期宇文泰推行赐、复胡姓,一是北朝陇东地区少数民族融合、聚居、结社及佛教信仰状况。该造像碑的发现为研究陇东地区北朝晚期的佛教与佛教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四川石窟、摩崖造像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良 《四川文物》2001,(4):49-55
四川佛教艺术发展的兴盛时期是中晚唐、五代、两宋时代.早期四川石窟、摩崖造像受北方、中原影响很大,密教的传入,密宗的流行为四川石窟造像注入了新的活力.晚唐以后,四川石窟、摩崖造像以民族化、世俗化、地方化的特色,自成一体,弥足了很多密宗造像题材,是中国石窟、摩崖造像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9.
麦积山石窟的分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现存一百九十四窟,分布于东崖的五十四窟。西崖的一百四十窟,保存历代泥塑、石雕造像共七千八百多尊,壁画九百余平方米,是我国规模较大的石窟寺之一。关于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古代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能从一些散见的资料和麦积山石窟的现状,加以推断和分析。麦积山石窟约始创于后秦,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不断地开凿和修缮。  相似文献   

10.
2009年6、7月,考古工作者对陕西宜君县东部的雷塬乡沟门、官地坪、苜蓿沟,西村乡咀头以及城关镇牛家庄、后桥等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可知,沟门、咀头、苜蓿沟及牛家庄4处石窟及摩崖造像为北朝时期,官地坪摩崖造像属于唐代,后桥石窟为宋代石窟.宜君东部的这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为研究北朝至唐宋时期关中北部的民族融合、佛教及道教信仰、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郑霞 《文物世界》2009,(6):36-38
一、龙门石窟概述 中国的石窟尽管时间、地域不同,但它们都以雕凿、彩绘、泥塑等生动自然的造像,留给后人极高的艺术享受和丰富的研究价值。位于洛阳城南5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493年),历经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共计有400余年的雕刻历史。  相似文献   

12.
广元观音岩石窟调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北广元是四川石窟造像比较集中的地区,重要的石窟造像有广元千佛崖、皇泽寺、观音岩。其中千佛崖、皇泽寺摩崖造像已有专文介绍,唯观音岩石窟造像未有详细的调查报告。本文即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观音岩石窟造像的主要龛窟、开凿时代、造像的题材与组合、造像风格及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试论须弥山石窟艺术史上的六个高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固原的须弥山石窟造像是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石窟造像在石窟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从须弥山石窟造像的历史及其艺术发展的六个阶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麟游县是该省佛教石窟造像地点相对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隋唐皇室夏宫九成宫周围.分布着一些唐代的石窟造像。以慈善寺石窟与麟溪桥摩崖造像为代表。是我们分析唐代长安佛教造像样式的重要参考资料。慈善寺石窟包括3所大窟与10个造像龛。麟溪桥则有18个造  相似文献   

15.
山东历城黄石崖摩崖龛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石崖在山东历城西南螺丝顶山主峰西侧,西北与济南市南郊千佛山相邻。黄石崖龛窟造像是山东最早的北朝摩崖造像,现存大窟1个,小龛28个,造像约79躯。龛窟间有北魏正光至东魏兴和年问的造像题记8则。山东省北朝摩崖石窟造像仅有黄石崖和济南以东15公里处的龙洞造像,龙洞造像为东魏至隋所雕。黄石崖石窟与中原北方龙门、巩县等石窟有密切关系,在山东以至中国石窟中也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6.
富县石泓寺石窟现存十个洞窟,残存历代题记四十余条。其中第2窟规模最大,造像和题记保存较完整,金代题记主要集中在该窟。石泓寺石窟历代题记为研究陕北石窟寺的建造和佛教造像等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尤其是第2窟造像可作为研究金代佛教造像的标本。  相似文献   

17.
广元千佛崖石窟位于广元市城北5千米的嘉陵江东岸山崖上,是四川境内最大的石窟寺和摩崖石窟造像群。石窟因长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石刻造像各类风化病害极为严重。其中物理风化引起的岩石风化脱落、鳞片状起翘与剥落、片状剥离与脱落、裂隙等病害对石窟造像长期保存与展示的影响最大。为了科学有效治理造像物理风化引起的各类病害,在造像岩石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石窟保存环境数据分析,研究了广元千佛崖石窟石刻造像物理风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石刻造像物理风化病害的治理,以及抢救性保护修复材料、工艺筛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石窟造像防风化加固材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窟造像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对其保护加固材料的要求非常苛刻,除需具有很好的粘连性、渗透性、透气性、耐候性、疏水性和化学稳定性外,还需具有一定再处理性,且对石窟造像本身无副作用.本文通过对石质文物防风化加固保护材料的梳理,分析了各类保护材料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为我国石窟造像防风化加固保护设计、施工材料选择和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山西乡村佛教石刻造像最初源头已不可考,据《山右石刻丛编》所录石刻造像及其碑记可以看出其形制与石窟造像形制相似,其所制年代集中在南北朝时期,也是石窟造像流行的年代。可以推论,石刻造像是石窟造像在乡村的变体,是民间乡社自发开展的崇佛运动的产物。通过石刻造像的研究,可以探讨佛教思想在中国乡村传播的路径及其组织方式在乡村政权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13年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对陕西延安富县拱桥沟石窟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石窟中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造像题记以及石窟形制、造像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该石窟作为有确切纪年的宋代石窟,在全国尚不多见,它的发现为研究陕北宋代石窟造像风格和佛教艺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