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2004,(1)
冬天,北京的太阳起的晚,7点半左右才露脸。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也是从这时开始。我只是在20世纪末的时候,也就是1999年的最后一天,清晨3点早起看了一次升旗,当时围观的人排到了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门口,人多得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都容不下了。 当第一缕阳光照到霞公府13号院的时候,大概是8点多了吧,反正我们上班,在办公室坐着,已经能看见窗外的阳光——  相似文献   

2.
在拉萨生活大半辈子的多贡·桑达多吉是西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拉萨知名的礼仪专家。“一位学者说过.城市是文明的起源地。随着文明的发展,当生活质量上到一定的层次,人类的礼仪行为才真正丰富起来。相比而言.我觉得东方人的礼仪文化可能远比西方人复杂的多。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藏》2001,(5):1-1
拉萨的雨水像是比往年多了.淅淅沥沥的雨点到中午才慢慢停下.阳光立刻就撤播出来。亮晶晶的拉萨像脱了胎一样.新新的,净净的。北京路、林廓路、江苏路、金珠路上,旗幡飞舞.大红灯笼透出那么多的喜兴,过节了,真的过节了……  相似文献   

4.
赵旭 《丝绸之路》2012,(23):43-46
我终于又到了拉萨!这是我来到拉萨后的第一句感言.多少个日日夜夜,西藏是我梦牵魂绕的地方,我向往拉萨,向往布达拉宫,因为这里是无数佛教信徒的心灵圣地,是大千世界人们心中爱与善的永久天堂.那天,拉萨湛蓝的天空格外深远,天外有天,我眯着眼睛眺望着九天之外的红晕,望着明明灭灭的宇宙万千.我知道,到了西藏,万物生灵就成了沧海一粟,我寻寻觅觅,想在这碧海蓝天里寻找一丝白云,然而什么都没有,蓝蓝的天宇上只有闪烁的太阳和悠闲的雄鹰.  相似文献   

5.
从2009年至2014年,算起来,我曾在拉萨生活、工作也有近五年的时间。一直租住在老城区,紧靠大昭寺。每天清晨,在邻居们打酥油茶的声响中醒来,沐浴着朝阳,穿过炊烟袅袅的八廓街及大昭寺广场,去到朵森格路的报社上班。拉萨与内地有着两个小时左右的时差,下午下班时内地一般已显暮色,而拉萨依然阳光普照,只是光影变斜长了而已,我便混在转经的人流中,一圈、两圈……默默感知这座城市的脉搏。有时加班或值夜班到深夜,八廓街又是另一番样子。就这样,晨昏更替,日复一日,八廓街是我曾经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我在吉隆县工作了6年多,之后到日喀则,到拉萨,在藏时间21年。身处吉隆时,我没有感觉到它的分量;而离开之后,才逐渐认识了它非同寻常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廖东凡老师走了,在北京的初春。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惋惜和悲伤一道涌来。窗外是北京难得的蓝天,这才感到一丝慰藉,有阳光护送着他。我知道,从1961年他到拉萨起,他就习惯了蓝天,习惯了阳光,灰色和阴霾会让他感到难受。此时,耳边响起:"小廖啦,您来啦!""小廖啦,很久不见!""小廖啦,您胖了!"这是三十年前,从拉萨繁华的八廓街上传来的。那天,应该是1987年夏日的一个早晨,廖  相似文献   

8.
我要回到拉萨如果没有看过中国西藏文化周艺术团在泰国北部城市清迈的演出,霍华德·格里夫斯可能会一直认为自己的西藏之行没有什么缺憾。“为什么我在西藏没看到这样的歌舞表演?”这位73岁的美国教育学博士见到记者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多少令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经过交谈才明白,  相似文献   

9.
崔薇  张永龄 《旅游》2005,(1):52-59
“北方边城”是个让人迷恋的概念,因为远,因为听到的少。那是些怎样的城市呀。一个“边”字足以让人眯着眼睛出神地想上半天后,先组上一堆跟北方沾边的词:积雪、坚冰、寒冷、猫冬……再组上一堆跟“边城”搭界的词:边缘、边地、边境、边贸……然后,然后醉心于揣度由这些词组成的城市面貌:高楼多还是平房多,轿车多还是马车多,中国人多还是外国人多?边城人喜欢他们的异国邻居吗?边城人出境是不是基本跟回家那么方便?更有一位搞旅游的朋友在我到达边城的那一刻短信我,问的问题是:那里的晚上有夜生活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北方边城有魅力,但魅力不在于风光和景观,在于小城市既“边”又“城”的骨子里某种特殊的气质,在于那些生动的、扑面而来的边城人文感觉,那感觉像极了一位边城出租车司机在听说了我们的来意时喊出的第一句话:“哎呀妈呀,你算是到祖国的神经末梢来了”。  相似文献   

10.
正我的故乡在吉林四平,地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冬天漫长而寒冷,经常是大雪封门,火炕往往成了家里最温暖的地方。家乡人习惯把过冬称为猫冬,至于猫冬如何解释,不用搜百度,也不用找民俗专家,看看东北火炕上趴着的懒猫就知道猫冬的含义。猫冬的日子,不适合出门,好在大家早早就为猫冬做了充足的准备,柴火垛的柴火  相似文献   

11.
为配合全区冬季旅游优价促销活动,在2008年10月20日至2009年4月20日期间,拉萨的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三座市属旅游景点门票下调50%,加入到冬季旅游促销行列中。据拉萨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拉萨市旅游部门已与林芝地区、日喀则地区旅游部门共同推出了西藏冬季旅游经典线路,并协调相关部门推出部分景区(点)、宾馆饭店冬季优惠  相似文献   

12.
拉萨“搭的”真方便! 我站在喜玛拉雅饭店的大门口,用不了一分钟的时间就坐上了一辆“的士”真方便!这是我多年后重返拉萨的第一个感觉。 拉萨出租车的出现还是近几年的事儿。80年代初,拉萨交通还很闭塞,道路多是土路而且狭窄,市民出门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直到80年代中期,拉萨才有了两条公交线路。进入90年代,拉萨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道路交通状况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但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而且变宽变长了。 拉萨城区面积只有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随着西藏自治区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3.
不论你是否到过拉萨,你一定听说过许多关于她的传奇。“日光城”就是她的美誉之一。我对拉萨的阳光情有独钟。 这是圣城特有的阳光,灿烂、明亮、洁静,绝不似许多现代化的大城市中的太阳那样,在严重的工业污染和雾霭中,竭力散射着无力的光芒,那太阳是昏黄的,你甚至可以直视它,令人难以相信那就是普照大地的  相似文献   

14.
马颖  陆军 《中国国家旅游》2012,(1):96,I0001,I0002,97-99
从成都到西昌,我们像是一下子从冬季走到了春天。凉山是阳光与风情的交汇之处,湖边几日,旅行者在此采拾了五六分阳光,二三点风情。  相似文献   

15.
转经八廓街     
拉萨,藏语中圣地之意。冬天的拉萨少了旅游者的喧哗,却多了一份朝圣者的安祥与虔诚。在冬季,农区的农民卖了青稞,牧区的牧人宰了牛羊,大家都有钱有闲,于是到拉萨朝圣变为一个普遍性的行为。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云集在拉萨,这让它更充满了圣地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迁移     
“我叫索娜央吉.今年74岁了.我老家是工布(林芝地区)那边的.10岁的时候到拉萨。刚到拉萨的时候,在我眼里.拉萨很繁华.拉萨也很凄凉,我看到琉璃桥下到处是污水和大便.脏得不行。乞丐和流浪汉晚上睡在桥底下,我看到过有冻死饿死的人挺在那里,好心的人在尸体上挂上一条哈达.  相似文献   

17.
《西藏人文地理》2010,(2):156-157
日前.中国气象局根据近30年(1971-2000年)气候资料.发布了我国冬季常见天气平均天数城市排行榜.拉萨在冬季干燥平均出现天数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一。  相似文献   

18.
佛像拍摄记     
《华夏人文地理》2014,(4):200-200
大昭寺的释伽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拉萨城的原点,也是这座城市的核心与灵魂。为了拍摄好这张照片,我做了许多准备,先是搜索关于这张佛像的图片,大都是正面的——穿戴整齐,法相庄严。我想找一个别人没有拍过的角度,运气不错,在我拍摄的这段时间里,正好赶上班德拉姆节和燃灯节。加上冬季是藏族的农闲时节,朝拜的人特别多,其中有些信徒会供奉纯黄金粉末。给佛像刷金粉塑身。一个画面在我脑海里形成了。我想拍一张为佛像刷金粉的图片.为此我们费尽周折。  相似文献   

19.
八月的拉萨,骄阳似火。天空总是那么湛蓝,云彩也总是那样白得发亮。一场场的夜雨,消减了阳光穿透空气带给大地的炎热,一缕缕爽爽的清凉拂面,使人真切地体会到这座高原古城夏季的舒适。拉萨城里的大街小巷,满是来自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地的游人,他们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抱着什么样的向往到拉萨,无例外地,  相似文献   

20.
索穷 《中国西藏》2004,(1):18-20
家住拉萨市翁堆兴喀路某大院的曲珍阿妈今年60岁了,老人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多年来仍然保持着藏族传统的饮食习惯,每隔七八天她都要到大院门口的糌粑店里买上几斤优质的“古荣糌粑”拿回家享用。她说:“我年纪大了,不爱吃别的,就好这个!现在买糌粑可比过去方便多了。”目前拉萨城区约有20多家糌粑食品专卖店,经营青稞、豌豆等多种原料加工的糌粑食品,年销售量在120万斤左右,基本能满足拉萨市场的需求。在这20多家店面中,除拉萨市城关区粮食局门市部和白朗县嘎东糌粑专卖店等少数几家店铺,其余85%以上的店面是由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农民自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