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登》2014,(1)
罗卜藏丹津事件善后事宜的实施,不仅使清廷对于青海地区的治理模式与方略产生了较大转变,也使青海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产生了较大变迁,为其逐渐演化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传统社会奠定了基础,并促成了清后期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的复兴。  相似文献   

2.
石德生 《攀登》2008,27(2):78-81
从明初洪武至嘉靖万历年间,经过卫、所制度建立,军、民屯田及移民,湟水流域汉族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屯田繁盛,居住区域扩大,区域性汉族社会成型;同时由于儒学设立、教育发展,汉族群体中人才辈出、著述颇丰,使得汉文化在湟水流域复兴,为青海传统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增添了新的成分,建构了青海传统社会、经济、文化多元性特征。本文通过对明中期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梳理,阐述了明中期湟水流域汉文化中兴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石德生 《攀登》2007,26(4):105-108
明朝初年,由于蒙古势力盘踞青海海西,南部又有藏族势力,湟水流域安危举足轻重。为此,明朝中央在此设置军民卫所、屯田、驻军等制度。由于这些制度起到了稳定边防之作用,因而一直沿袭到清朝雍正初年,成为明清时期中央朝廷管理青海汉族社会的主要模式。且在此基础上,湟水流域汉族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堡、寨为主要形式的基层社会结构,一直沿袭到现在。本文着重就明初中央朝廷关于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的政治管理体制作一详细梳理。  相似文献   

4.
河湟人文     
彭清深 《丝绸之路》2003,(12):21-22
河湟人是西北汉族主要族群之一,主要分布在甘青黄河上游地区和湟水流域的29个县市,人口约313.6万。河湟人以秦陇语支的河(河州)湟(湟中)方言为基本特征。河湟地区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利用地方志资料,初步复原清代湟水流域生态环境的概貌,并归纳该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清前期湟水流域的生态环境面貌基本良好,但较为脆弱;清代中后期,基于农业垦殖的加剧,当地生态环境逐渐改变;到了清末民初,当地自然灾害发生较前代频繁,部分动植物资源日渐减少,生态恶化日益显露。  相似文献   

6.
蜀翁 《成都文物》2007,(2):38-38
马家窑文化产生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中包括的几种主要类型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它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时期后走向衰落。到公元前的夏、商以后逐渐结束。它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一带,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  相似文献   

7.
湟水,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流淌了很久很久。 湟水,以其母亲般的慈爱,日夜浇灌着两岸的土地,滋润着两岸的生灵,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过去无数个岁月中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湟水谷地,便成为青藏高原上一块肥沃的三角地带,成为养育各族儿女的一块宝地。 我可亲可敬的湟水谷地啊! 我出生在湟水河边。我见证了  相似文献   

8.
为配合新建兰新铁路第二线双线工程基本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对永靖县红城寺坟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两次发掘面积约1215平方米,清理灰坑39座,出土了一批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晚期的陶器、石器和骨器。该遗址的发掘,不仅丰富了湟水流域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晚期遗存的考古资料,也为研究该地域马厂晚期的社会形态、生业模式及环境变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9.
齐家文化的经济形态宋涛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甘肃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广泛,东起渭河上游地区,西到湟水流域,南到白龙江流域,北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附近,横跨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4个省区。齐家文化的年代,根据考古地层和坑...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区域,本文所指的甘青地区,其范围大致东起泾水、南抵西汉水流域,东北接河套地区,西越湟水流域,西北基本包括河西走廊的全部。这里地处黄河中上游,属黄土高原的西端,西南和西北分别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相接,六盘山、秦岭、岷山、日月山、祁连山、  相似文献   

11.
湟水河即湟水,是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包呼图北面的洪呼日呢哈,湟水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至三角城今海晏县麻皮寺河,流至丹噶尔(今湟源县)。进入西宁市称古湟中,境内称为北门大河。向东穿行碾伯县(今乐都县),在民和下川口村出青海省境,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达川汇入黄河。湟水在青海省境内干流长336千米,流域面积16120平方千米,何其旷达,何其洒脱。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开发历史最早的地域,据考古发现至少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已在此繁衍生息。历史积淀雄厚,资源丰富,山河独  相似文献   

12.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是公元前20世纪前后数百年间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遗存,其分布地域十分广泛,大致在东起泾、渭河流域,西至甘肃河西走廊及青海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范围。其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属于铜石并用期到青铜器时代的过渡文化。  相似文献   

13.
杨龙 《史学集刊》2012,(4):23-31
在中国中古门阀政治的背景下,士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对于维护和提升其政治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北魏前期的汉族士人虽然在政治上受到较大的限制,但他们仍然试图在现有政治状况之下,通过社会交往建立社会网络,从而形成相互间的身份认同并获得有效的政治资源。乡里社会是汉族士人展开社会交往的基础,他们也十分重视。随着仕宦于平城的汉族士人逐渐增多,平城就成了北魏前期汉族士人社会交往的中心。以崔浩为中心的社交网络和青齐地区的汉族士人的交往成了这一时期较为明显的两种社会交往形态。当然,汉族士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往往受到政治的牵连。  相似文献   

14.
高生记 《沧桑》2013,(4):229-231
《河湖变迁与健康评价:以汾河中游为例》一书以全新的视角探讨了流域文明变迁的轨迹,以严谨的逻辑,科学的论证,透过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的历史地理过程,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当今流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和产生的根源。揭示了流域文明危机的本质,指明了流域文明发展的根本途径,为解决当今流域社会经济与流域生态系统如何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现实问题,为流域健康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决策思路,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河湟地区,是指青海和甘肃两省交界附近的黄河流域(西起青海兴海,东止甘肃兰州)及其交流湟水流域一带,包括今天青海省海东地区和西宁市的全部,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大部以及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兰州市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时期民族人口的数量与户籍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官方如何认知民族并计算与管理户口,会使民族人口的数量产生较大的差异。本文将以广西为例,从户籍管理的角度,去探讨为何民国时期广西被统计为民族人口的数据如此之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多少民族人口被统计为汉族户籍人口。  相似文献   

17.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的官亭、中川、杏儿、甘沟、前河、满坪等六个乡镇为土族聚居区,地处本县境内黄河与湟水流域的分水岭以南,黄河以北,当地人称之为三川地区.有人认为,"三川"是指这一地区的满坪河(也称前河)、甘沟河(也称大马家河)、杏儿河三条河流.这种说法显然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使多少人魂牵梦绕;这是一个养育人才的秀丽乐园,她使多少人流连忘返……乐都素有文化之乡、瓜果胜地之美称,而被誉为“高原一枝花”的乐都县职业高级中学就坐落在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湟水之滨。乐都县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0年10月,是青海高原上第一枝职业教育之花,她的诞生揭开了青海高原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序幕。改变了传统中等教育结构的单一模式。在人们头脑中开始渗入了教育、经济一体化的崭新思想。她的来临,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当然,她的诞生也为众多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渴…  相似文献   

19.
辽金妇女的社会地位宋德金从10世纪初到13世纪前期的三百多年间,北部中国先后处在辽金政权统治之下。由于辽金统治民族契丹和女真的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同中原汉族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不能不对其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产生影响;表现在妇女社会地位上,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河湟地区,即今天的青海湖以东,兰州以西,祁连山以南,黄河以北的湟水流域广大地区。这里既适宜畜牧业生产,又适宜农牧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民族在此生息和繁衍。河湟地区的开发有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明代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明代的移民制度、卫所统治制度以及官营茶马制度都对河湟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明代河湟地区移民、卫所统治及茶马互市制度的分析,研究三者对当地经济和民族融合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历史潮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