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攀登》2014,(1)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写照。"两弹一星"精神对青海有着特别的意义,进入新时期,被赋予了新内涵的青海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本文中笔者将青海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坚韧、自信、实干、创新"。  相似文献   

2.
"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大公无私,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社会主义精神,是团结协作,锐意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就"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及其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启示做一简略探析。  相似文献   

3.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在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考中对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存在价值与世俗欲求的肯定和尊重。因社会背景之异,中西“人文”精神存在较大的岐异。在儒学典籍中,“人文”一词深寓着道德教化的内涵。而在西方,人文主义则缘起“人文学科”,而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邓稼先的家乡,近年来以“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为抓手,以“资政育人”功能发挥为使命,探索出了一条赓续红色血脉、建设精神家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综合各家学说、考据典、辨析要义,在深入剖析中国“书画”所寓含的深刻人内涵基础上,提出了“乐舞精神”作为其主脉这一独具特色的看法,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困惑与长期徘徊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六十多年前,中华民族被迫进行了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太行山军民把古已有之的抗击外御、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韧”的精神重新得以唤醒、发扬光大,并被赋予新的内涵。本文以太行山人民开展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为背景,以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为主体,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从太行人民“韧”的抗战精神的唤醒、展示和升华、伟大胜利三大部分,一步步揭示太行山军民通过抗日战争显示出来的“屈之愈弓,势之愈劲”的伟大太行精神。  相似文献   

7.
全国都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地方志怎么办 ?从我们河南的实际出发 ,我在学习中初步体会到 ,今后地方志工作必须长期坚持以下五点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地方志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 ,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新形势下客观世界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方志界贯彻十六大精神 ,必须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思想。当前 ,尤其要组织方志工作者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  相似文献   

8.
李文华 《攀登》2006,25(6):156-158
江河源文化有着其博大而精深的文化艺术内涵。在这一沃土上孕育凝聚成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海各族人民为建设和保卫自己美好的家园而前仆后继,不惜牺牲生命。在今天,弘扬和培育新的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实现青海经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黎爱萍 《神州》2012,(32):234-234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是地质人精神的精髓,是我国地质工作者经过半个世纪艰苦创业、开拓实践孕育形成的精神财富,是鼓舞和影响几代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攀登》2016,(6)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期间经过青海班玛地区,是红军经过整个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中,班玛和青海的各族人民,以长征精神为沃土,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不断丰富和发展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打造青海的精神高地,谱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青海篇章不断奋进的动人乐章。  相似文献   

11.
贾伟  李臣玲 《攀登》2016,(4):77-82
青海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三一"总体要求,其中,打造"一个高地"就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铸就青海精神高地。基于此,本文从历史上青海省最为著名的小高陵村及其小高陵精神为田野调查的切入点,梳理了小高陵精神形成的历史,讨论了小高陵精神时代价值,挖掘其所蕴含的青海精神,认为小高陵精神诠释了"铸就青海精神高地"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段西蓉 《神州》2011,(11):16-17
在中国古代,“三”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行礼要三让、三揖,服丧要三年为期,礼乐要一倡而三叹……“三”字的突出显示了一种文化心态,这种心态一直作用于中国的哲学与宗教,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哲学精神,“和合”、“圆融”,调和、完整、包容而生生不息。而中国植根于农业的人文情蕴和“天人合一”贯穿始终的观念深深影响了这一哲学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胡斯博 《神州》2014,(14):7-7
《老子》中“婴儿”(涵括“孩”和“赤子”)被提及五次之多,可见“婴儿”被老子赋予了较为重要的意义,对表现其思想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婴儿”作为老子寄托思想的一个重要意象,表达出了其返璞归真、复归本位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核,对于老子思想的传播和后世精神的影响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闯关东"精神孕育于长达三百年之久的"闯关东"运动中,是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携手并进的民族精神构成了"闯关东"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欲声 《攀登》2000,3(3):56-59
章论述了“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即爱国主义精神及民主科学精神,以及在今天仍具有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青海精神是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在青海大地的具体展现,是激励青海各族人民夺取"双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青海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支撑。探究新青海精神的生成逻辑、鲜明特征及时代价值,既是着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确保青海同全国人民一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构筑新时代青海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激发建设新青海精神动力的应然之举。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强调,青海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建设新青海,要有新精神。省委对新青海精神的概括,体现了中华文明传统,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青海人民独特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新时代奋力开创青海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本文从文化视域探讨了新青海精神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建构,阐释了新青海精神在文化内涵和核心要素上突出的文化特征及其在锻造新时代青海各族人民积极向上的文化心态和精神人格上产生的相应的时代价值,以期更加全面深入理解和把握新青海精神的历史渊源、事实建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全面实施"一优两高"战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陈四益 《炎黄春秋》2003,(12):76-76
什么都要量化,似乎不量化就不够科学,一量化就万分科学。于是各行各业都有了“量化”的考核标准,物质生产如是,精神生产也如是。然而,物质的量化好办——多少、轻重、大小、精粗、功能、硬度……各项指标都可以通过工具、仪表测得。精神生产就不同。虽然文字可有多寡,书籍可有厚薄,但精神创造的分量却是不能论斤约的。若是以著作多寡或字数多少论英雄,那么,善于抄袭或粗制滥造者一定是顶尖学者。孔子、老子,留下的著作都不多。老子只五千言,孔子多一些,可靠的也不过一部《论语》,还是弟子们编订的讲堂录。作《春秋》、释《周易》、定诗经》,…  相似文献   

19.
“七七”事变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同时,加大了思想文化上的侵略力度:战争期流行的“东亚协同体论”,就是为从思想文化上进行殖民扩张而制造的侵略理论。与伪满“建国精神”相比,这一文化渗透方式更加暧昧、更加隐蔽。从思想的内部关联看,可以发现它们具有同质性。  相似文献   

20.
黄建新 《世界》2006,(3):62-62
姚明、刘翔、郎朗,他们向世人说明了中国人也有世界级的“高度”、“速度”和“精度”,在世界舞台上展现龙精神、狮形象的大幕已经拉开,要把中国的开放形象生动地向世界说明,仅靠这三个中国男人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