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小桓 《区域治理》2022,(5):105-109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产生与传播的谣言具有社会常态下谣言所不同的特点,因而虚假信息犯罪的认定与处理面临与其他时期不同的特殊性,如何妥当考量"谣言"的范围,厘清"虚假信息"边界,是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公共卫生事件中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机制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在采取合理确信原则下的主观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2.
正谣言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神秘,历史最为悠久的口传文化现象。说起来人人痛恨谣言,可现实中人人都喜欢打听谣言,无人能够幸免于信谣传谣。"谣言的历史就像是一片神秘又没有任何道路的处女地。有很多奇特神秘的印迹穿过‘听传王国’,循着这些痕迹前行的人就好比在摸着石头过河,他对所探询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做出透彻的研究。"(《谣言女神》)那么什么是民间文学呢?按照钟敬文、刘魁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界定,即"民间创作、  相似文献   

3.
"空间"一直是地理学的核心论题,并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化。行动者网络理论用"行动者"(actor)来消除人(human)与非人(non-human)的鸿沟,用"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来解除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并以转译(translation)来联接行动者网络,从而把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无缝之网",由此提供了一个新颖独特、耳目一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在行动者网络视域下,传统的"地方空间"(space of places)和全球化所促成的"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可以被统一理解为由实践所形成的"行动者网络空间"(space of actor-networks),并日益走向融合,同时也大大拓展了人们对人文地理学"空间"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李一聪  李静 《神州》2013,(34):262-262
近期,警方对涉及在网络上造谣、非法炒作、非法网络公关进行了严肃查处、处理。一系列举措使人们又将目光投到网络谣言上。网络的迅猛发展,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给谣言的制造、传播插上“翅膀”。文章以网络谣言典型事件“抢盐风潮”为切入点,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对网络谣言的形成、危害进行一定分析,分析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的机理,并提出抑制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魏泉 《民俗研究》2016,(3):92-100
无论古今中外,谣言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谣言之所以易于形成并被普遍传播,是因其根植于人性,善于迎合大众的心理、情感和利益诉求,因此谣言研究是涉及现代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市场学的重要课题。从文体角度出发,聚焦分析网络时代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体",对具有典型表征的"求转发体""拟名人体""微信体"等常见的网络谣言文章用语作细致深入的考察,可以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辨识谣言,避免其造成危害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并对当下的谣言研究有所深化。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也最先受网络谣言之害。1991年,一家网络服务机构因在网上散布谣言,受到法律制裁。2006年,一名在网上诽谤他人的女性被判赔偿1130万美元(约合6900万元人民币),创下网络造谣案赔付额最高纪录。为了扫描不良信息,美国执法部门投巨资研发或购买过滤软件,比如,有一款"谣言机器人"软件,能通过数据分析,实  相似文献   

7.
《攀登》2021,40(2)
网络谣言轻松摆脱了现实的社会身份与地理空间的限制,游走于网络空间的各个场景,促使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发生了重要的断裂和转变。网络谣言呈现出组织性、隐匿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的成效。网络谣言的发生有着深刻的逻辑性与动态性,一般来说,网络谣言的发生机理并非线性递延,而是沿着生成、传播、终结的机理相互交织,相互缠绕。同时,网络谣言始终围绕着关注度、共鸣度、话语度而形成延展动力。因此,网络谣言的治理必须立足于现有的制度结构和制度框架,回归制度的本位,形成价值规制、技术规制与法律规制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网络谣言的泛滥需要被规制,但是在规制之前我们有必要明晰网络谣言的涵义,这有助于我们厘清个罪,更清晰的划分与完善罪名体系。在信息网络时代,网络谣言包含了虚假的信息,但并不能等同于虚假信息犯罪,谣言的传播能作为诽谤的手段,但并不能等同于诽谤罪本身。  相似文献   

9.
刘滔滔 《神州》2012,(28):219-219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网络谣言已经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挑战。作为回应,我国应吾建立起一套网络谣言法律审查标准,在保障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权利、促进互联网发展的同时,使社会免受网络谣言的侵害。  相似文献   

10.
面孔     
逝者英音乐巨头安东尼·威尔逊去世英国音乐巨头安东尼·威尔逊8月10日逝世。作为英国一家著名唱片公司的创立人之一,威尔逊曾成功地推出过"快乐分裂"(Joy Division)、"新秩序"(New Order)和"快乐星期一"(Happy Mondays)等在乐坛具有开创性的乐队。20世纪80年代在英格兰北部的曼彻斯特兴起了一种名  相似文献   

11.
在新媒体时代下,谣言有了新的特征与传播途径,针对此也就催生了谣言管控的新思路,且Web2.0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发展即社会化媒体的兴起,社会化媒体也成为谣言滋生与扩散的"新营地"。为了验证此结论,本文将SARS时期的谣言事件与此次"谣盐"事件进行了简单对比,发现了社会化媒体中谣言传播的新特征。并着重对"谣盐"事件进行全面分析,针对其发生的原因及传播途径,得出了社会化媒体时代中谣言管控的新思路,从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两方面简要概述。面对新媒体时代谣言发展的新特征,对于社会化媒体中谣言管控的研究将有助于补充谣言管控机制方面研究的欠缺。  相似文献   

12.
说谎的作文     
一位年轻的作家在博客里说出一种残酷: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此后,一篇名为"咱们小学时期的作文必杀结尾句"的网络民调在网络走红。"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了。"(用于描写大扫除之后)"小朋友,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答:"我叫红领巾。"(用于扶老人过马路等好人好事之后)  相似文献   

13.
严昊 《攀登》2020,39(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谣言的界定与规制则是社会治理制度的细化。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谣言会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网络谣言,在探究其内涵的同时,把网络谣言的治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推进社会治理制度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们使用定量与数据挖掘的手段研究谣言,已经成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通过建立"小世界"的网络信息交流模式,他们精确追索和呈现出了谣言的源头及其传播形态。然而这种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着诸如过分追求因果关系等方面的不足,未来的大数据研究则会通过对总体性、相关关系的关注,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大数据的方法也将给谣言的定性研究,以及在口头性与书写性、语境、信仰等关键问题的思考方面带来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张静 《民俗研究》2016,(3):75-84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网络谣言的泛滥,中国学界对谣言传播和谣言治理展开了多学科的学术探究,其中既有社会学、传播学的视角,也有民俗学的视角。民俗学视角的最大特色,是将谣言的传播和变异视作一种人类固有的文化现象。西方民俗学界早在1970年代就开始关注谣言,将之视作传说,在搜集、整理和研究上取得了众多成果,运用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谣言的类型、语境、传播和变异展开研究,不仅推动了谣言的研究,也促进了传说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八、朝鲜族的节庆娱乐节庆朝鲜族的民间节日有"岁首"(元日)、"上元"(元宵节)、"上巳"(农历三月初三)、"寒食"(清明)、"燃灯节"(农历四月初八)、"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洗头日"(农历六月十五日)、"秋夕"(中秋)、"重九"(农历九月初九)和"八关"、"冬至"等。其中,元日、上元、寒食、端午、秋夕为朝鲜族人  相似文献   

17.
"国际历史理论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Theory of History,INTH)已于2012年在比利时根特大学成立。该网络旨在加强全球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施爱东 《民俗研究》2012,(2):105-125
由上访村长钱云会之死引发的谣言流播,是2011年最重要的社会事件。随着钱案信息的不断披露,本该愈益清晰的真相却因意见领袖的鸡蛋情绪,以及各种政治诉求或经济诉求的推动,反而愈益扑朔迷离。谣言家在生产和传播谣言的同时,借助历史话语对谣言进行了“正义化”包装,将政治谣言提升到“为民请愿”的道德高度,赋予负面的谣言以正面价值,由此生产出一套“正义谣言”的反权力话语。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大众平台,意见领袖的立场和话语是受到民意制约的,而民意的向背,归根结底是由政府的公信力决定的。谣言可以理解,也可以宽容,但必须受到理性的制约。保持对谣言的警惕,用理性制约谣言,恰恰是对谣言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严正声明     
正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名为"《民国档案》杂志社官网"(www.mgdazz.cn)的伪网站,其页面内容大都为盗用本馆网站资讯,并设置"邮箱投稿"与"在线投稿"栏目,以收取审稿费名义诈骗投稿者钱财。  相似文献   

20.
刘寻 《文史精华》2013,(1):64-64
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相继在上海洋泾浜两岸设立租界,当地随之商业繁荣,外贸发达。由于中外商人语言交流不便,"洋泾浜英语"便因时因事而诞生。时有"宁坡帮"中人用方言注音编印了一本《洋泾浜英语实用手册》,颇为流行: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是叫"也司"(yes)勿叫"诺"(no)),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andso);真崭实货"佛立谷"(fullygood),靴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