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藏人文地理》2006,(2):82-93
张藏月:八廓街的“妈妈”在转经的人群中,一位慈祥的老太太提着念珠走在其中,旺堆拉叫了一声:“妈妈”!随即两人热情地用藏话聊起天来。我以为老人是藏族人,当我向她问好时,老人却用地道的河北话回应,我很惊讶!今年七十三岁的张藏月老人,在八廓街已经生活了四十五年,是地道的八廓街老居民,街坊邻居全都脸熟,一口藏话听不出任何破绽。八廓街的藏族人都亲切地叫她“妈妈”。  相似文献   

2.
1985年,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所大学医院里,一位95岁的老人默默地死去了。他叫罗伯特·温士普·伍德鲁福(Robert W·Woodruff)。  相似文献   

3.
她是共和国两代内务部部长曾山的爱人,她是参加长征的27名红军女战士之一,她是100多名革命后代永远爱不够的“妈妈”,她叫邓六金,一位英雄般的女性。 2003年7月16日,革命老人邓六金离别人世,享年91岁。  相似文献   

4.
<正>哈尔滨市宾县三宝乡前徐屯有一位100多岁的老人,叫姜德丽,她曾给赵尚志喂过马……不忘英雄姜德丽老人原籍辽宁海城,13岁随父母逃荒来东北,17岁嫁给宾县三宝乡前徐屯的丁永奎,在前徐屯一住就是84年。84年来,她没离开过这块黑土  相似文献   

5.
周秉德 《炎黄春秋》2001,(12):70-71
我从12岁来到伯父周恩来、伯母邓颖超身边,就知道两位老人家没有儿女,只有一位干女儿——我的维世姐姐。两位老人特别喜欢孩子,不仅对我家姐弟们和维世姐姐亲如己出,疼爱有加,对他们一些战友特别是烈士的子女,也是备加关心、照顾。  相似文献   

6.
一位身形瘦小,身着蓝色中山装,须发斑白的老人,端着一盘熟落的杏子,缓缓走着,邻居招呼他,他看看,继续往前走…… 老人今年76岁了,耳朵聋了,不喜欢和人交往,他叫李长旺.村民们说,"他从塘川来到寺尔,当了两次上门女婿,都没成,幸亏遇上了我们村的李仁英,不然,我们已经吃馒头了(避讳死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关卉 《神州》2014,(7):11-13
<正>据文献记载,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已演变成了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重要娱乐活动。老北京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最早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的一种活动,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现如今北京庙会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六,最长的也不过初  相似文献   

8.
谷峰 《文史月刊》2009,(10):4-7
在太原市城建局宿舍,我随太原电视台的记者再次见到了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他叫高杰,是市城建局的离休干部。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他曾是太原市公安局的治安科长,是亲历过接管阎锡山旧警察局的当事人,还是抓捕战犯戴炳南的组织指挥者。  相似文献   

9.
平山团寻踪     
<正>一离开西柏坡,顺207国道往西走20多公里,来到一个名为"猫石"的小山村,探访一位84岁的老人叫石瀛阔。他是这个村最年长的村民,知道很多平山团的事。石瀛阔老人告诉我们,1937年秋天,猫石村地里的水稻刚刚收割,村民们正忙着种麦子。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张非同寻常的照片。照片上,两位70多岁的老人紧紧握手。两位老人,一位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敬爱的陈云同志,另一位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曾担任过党的最高领导职务的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刘英。照片的非同寻常,不在于留影的是两位非同一般的人物,仔细观看,照片的背景是张闻天追悼会的场景,两位老人站在中共中央敬献的花圈旁,臂缠黑纱,而脸上却是满面笑容。这笑容,发自内心;这笑容,撼人心魄。人之常情,追悼会是最严肃、最令人悲痛的场合。死者的亲友,此时此刻,无不是悲痛欲绝,洒泪如雨。而眼前的这张照片,…  相似文献   

11.
武汉一位叫张剑西的88岁老人照顾已离婚的瘫痪儿媳及残疾孙女的事引起湖北、湖南、江西诸多电视媒体的关注。而这位老人抗战时曾随印缅远征军参加抗日、作为空降兵抢占丹竹机场,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内部争斗中参与驱逐"云南王"龙云,全国解放时见证几大城市解放以及任教新中国航空军校等诸多经历却鲜为人知,本刊编辑为此前去老人的住处进行了采访笔录。  相似文献   

12.
布里亚特蒙古族是蒙古族—支古老的部落,其先民一直游牧在贝加尔湖周围。布里亚特蒙古族头饰作为其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风格,形成了与游牧文化相适应的服饰文化。一、布里亚特蒙古族的由来早在史籍中布里亚特被称为“不里牙惕”、“布茉雅”等。在2003年8月,我们在向导的带领下调查采访了鄂温克旗西苏木公社退休老人敦德格老人(79岁),他听上一辈老人说:在古代贝加尔湖附近住着一位叫巴尔虎巴特尔的人,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布里亚特,所生二子的后裔形成伊黑利德八姓、宝拉嘎德七姓,分布在贝加尔湖的北部和鲁吉、朱勒格河流域,以渔猎为生。次…  相似文献   

13.
文史快车     
影像站胡总书记和温总理年轻时候的合影。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两人都在甘肃工作,胡锦涛在建委,温家宝在地质局。据说,这是两位巨人的最后一次握手!毛主席同周总理在机场等候外宾时对表。两位老人的神态,慈祥又亲切!蒋介石在和宋美龄结婚前,有个女伴叫陈洁如。此照片为1926年  相似文献   

14.
一 1995年盛夏,北京甘家口增光路全国政协宿舍1号楼404号房间里,近90高龄的文强老人,接待了一位台湾来客。他自我介绍叫廖士骏,是廖宗泽之子。他交给文强老人一本日记说:这是近半个世纪前  相似文献   

15.
金王浩 《大江南北》2022,(10):39-39
在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北路的伟业迎春世家小区一间出租房里,住着一位老人,他叫杨自中,今年90岁,是一位离休老战士。杨自中生活俭朴,待人谦和,精神奕奕。他的居室陈设简单,最“贵重”的要数满满两箱子的红色书籍和荣誉证书了。杨自中获得过“中国好人”、“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星星火炬”一级奖章等很多荣誉,在这荣誉背后,展示了他对关心下一代事业的坚持。  相似文献   

16.
"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 义中国!"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日本来到中国的日本少女,历经 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后成了一位年逾古稀的中国老人。她的名字叫伊 藤郁子,今年79岁,家住江苏省如皋市。近日,笔者独家采访了她。  相似文献   

17.
我的故乡巩义市,和登封市相邻。我不知道我父亲是什么时候认识少林寺和尚的。我大约是在15岁左右,有一年的阴历正月十几随父亲去登封少林寺,第一次见到了该寺的和尚。我记得,父亲和三位和尚接触较多:第一位叫贞俊,比我父亲年岁大,我叫他伯;第二位叫体性,比我父亲小,我叫他叔;第三位叫恒林,我同他的接触较前两位少,他是住持(即方丈),人们尊称他为“当家”。当时,少林寺里的出家人很多,主要是前两人接待。  相似文献   

18.
正1929年,是我的生活和命运出现重大转变的一年。从这一年起,我连续系统地受了12年学校教育,而这种教育,基本上是在五四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进行的,对我的思想定型具有重大作用。武汉的黄陂同乡会在汉口拥有一座庙,叫四官殿。有些黄陂同乡会的负责人思想比较开明,觉得用庙产只养和尚不行,就拿出庙产的一部分在庙内办了一个学校,叫与时小学。在与时小学教书的教师中,有个喻代民,他是在中华大学工作的喻善哉的胞弟。  相似文献   

19.
郭建 《炎黄春秋》2013,(7):35-39
一、大国崛起 2008年春夏时节,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家地方报纸刊登了一则佳话:两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在战场上曾是敌人,如今成了好朋友。一位是我所在大学的退休教授,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士兵;另一位是1955年迁居美国的德国农民,曾是纳粹士兵。这两位老人又恰恰与我相识。  相似文献   

20.
妈祖文化的文化源,就是以布遍全潮汕、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全世界的妈祖庙、妈祖宫、天后宫、天妃宫等而产生的。但不管叫什么宫或庙,祀奉的都是同一位女神。祀奉这位女神的所有宫和庙,无不香火极旺。在揭阳,人们称为妈祖宫或妈祖庙,但揭阳林氏却称之为姑母宫或姑母庙。这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啊!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揭阳人也都习惯成自然地随林氏族称为姑母宫或姑母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