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曾侯乙之前的曾侯有曾侯[舆辶]和曾侯[戉阝]。二者的年代关系,通过比较曾侯乙、曾侯[舆辶]和曾侯[戉阝]三位曾侯的青铜器铭文格式、铭文字体、青铜簋形制以及青铜戟形制的变化,观察曾侯[舆辶]和曾侯[戉阝]在相关因素中的系列关系,最后推测曾侯[舆辶]的年代早于曾侯[戉阝]。  相似文献   

2.
曾侯乙之前的曾侯有曾侯(與辶)和曾侯(戉阝).二者的年代关系,通过比较曾侯乙、曾侯(與辶)和曾侯(戉阝)三位曾侯的青铜器铭文格式、铭文字体、青铜簠形制以及青铜戟形制的变化,观察曾侯(與辶)和曾侯(戉阝)在相关因素中的系列关系,最后推测曾侯(與辶)的年代早于曾侯(戉阝).  相似文献   

3.
随州文峰塔一号墓出土的编钟主人曾侯(月與文)(與),也就是曾侯乙墓出土铜器铭文中的曾侯(尸月與)(■),是曾侯乙的祖父。一号钟背面右鼓铭文"燮"字之后的第一个字,应释为"(言就)",可能读为"就","就"有归依、俯就之义。铭文"周室之既卑,吾用燮就楚",意思大概是说:周王室已经衰微了,我因此和顺楚国。这说明,曾侯之时,曾国已经与楚国交好。  相似文献   

4.
《文物》2020,(9)
从日本追索回归的曾伯克父青铜器,计有鼎1、甗1、簋1、■2、壶2、■1,共8件。这批青铜器形制、铭文和铸造工艺的年代特征一致,综合来看,与京山苏家垄曾仲斿父铜器群年代相当,应该处于两周之际。多方面的细节特征还表明,这些青铜器都可确认为非近现代模仿产品。从当时周人的铭文称谓结合曾国的情况可知,"曾伯""曾仲"等都是表达行辈的曾国公族的称谓,"曾伯"的称谓居长,其地位较高,并且日后可能成为曾侯。在具体实施的礼制中,曾伯克父青铜礼器拥有簋、■等三套食器,所体现的等级大体与曾伯文、曾伯■相当,略低于曾国国君,在曾国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5.
综合有关考古资料及铜器铭文可知,随州文峰塔墓地M1出土曾侯與编钟与M4出土曾侯钟铭文中的"穆穆曾侯"应系同一人。"穆穆曾侯"不可能是曾穆侯,而应系M4的墓主曾侯昃。曾侯昃与楚惠王年代及在位时间大致相对应。  相似文献   

6.
湖北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墓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叶家山西周墓地共发现墓葬65座和马坑1座。出土铜器、陶器、原始瓷器和玉器等遗物700余件套,其中部分铜器上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谏"等铭文。据器物形制和铜器铭文,该墓地是西周早期曾侯的家族墓地。这对研究汉东西周早期曾鄂、曾楚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义地岗墓群是一处包含至少7位曾侯在内的曾国墓群,已发掘墓葬可分为三期五段,主体年代在春秋时期,年代下限可至战国中晚期,墓向多为东西向,并多以南北并排的夫妻合葬墓形式分布。其空间布局分为两部分,即以政治关系为主体的曾侯墓区和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墓葬聚集区。曾侯墓区位于岗地中轴线上,从北向南年代渐晚,依次为曾公求→曾侯宝→曾侯得→M4曾侯→曾侯與→M2(曾侯■)→曾侯丙;家族墓葬聚集区分布于曾侯墓区外围,并与年代相同的曾侯墓对应。此外,各曾侯墓区及家族墓葬聚集区之间均以车、马坑和部分空白地带作为分界。  相似文献   

8.
<正>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曾国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葬制独特,布局清晰,保存完整,随葬器物种类多、数量大,备受学界关注[1]。其中M28、M65和M111三座墓葬尤为重要,是有确切铭文印证的曾侯墓,而且M28和M65均出土带有“曾侯谏”铭文的铜器[2]。M111所出青铜礼器中,有15件可见“曾侯”铭文,完全可以确定其墓主身份为一位曾侯;其中2件铜簋上发现有“曾侯犺作宝尊彝”铭文,  相似文献   

9.
张天宇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5):72-86+136-137
本文对叶家山墓地出土的“曾侯”铜器按照铭文内容、字体进行了分组研究,指出大部分仅署名“曾侯”而未具私名的铜器,实际上为曾侯犺所作,墓地所出的“曾侯”铭文铜器中根本无法找到所谓的“未具私名的曾侯”,因此墓地仅有曾侯犺、曾侯谏两位曾侯,三座侯级大墓的早晚关系为M111(曾侯犺墓)→M28(曾侯谏墓)→M65(非曾侯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墓葬规模、等级、随葬铜器形制、纹饰及铭文等有关材料的比较分析,可知河南新野小西关与湖北枣阳段营春秋墓皆系春秋早期姬姓曾国墓葬,段营的墓主为曾子仲■,小西关墓葬系其子辈夫妇合葬墓,曾子仲■系曾侯■伯之子。结合近年出土的曾侯與编钟铭文来看,新野一带在周初曾国始封时即为其疆域范围。  相似文献   

11.
2019年,随州枣树林曾国贵族墓地M190出土的曾公(田求)编钟与同墓地出土曾侯與编钟、嬭加编钟铭文可以互相印证,内容非常重要。本文对该编钟铭文进行释读和初步的注释,考订出编钟年代在公元前646年。文章指出曾国的爵称为侯,但是因为曾公(田求)重新得到了周王室的册命,取得了"公"的爵命。文章还利用铭文资料重新探讨了曾国疆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故宫所藏俞樾“门下士”.“群经”二札.被定为是俞樾写给曾国藩的.通过考证.笔者认为是写给祁隽藻的。其内容涉及了《群经评议》的刊刻。《群经评议》为俞樾经学的代表作。“门下士”,“群经”二札反映刊刻过程的艰辛。  相似文献   

13.
山东新泰出土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东周青铜复合剑的制作技术,采用X光探伤、CT、XRF、金相分析等方法,对出土于山东新泰周家庄战国早期齐国墓的2把青铜复合剑进行了内部结构、制作工艺、合金技术、金相组织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2把青铜复合剑均采用低锡合金和高锡合金两种材料复合而成.在检测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新泰出土的2把青铜复合剑与吴越特色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上的差异:在结构上,低锡区设置在剑脊的两侧,其截面结构呈现多种形式,与高锡区铸接,浑然一体;在成分上,低锡区含锡量仅为4%,具有锡青铜最佳的延伸率.结合青铜复合剑剑柄的特色,认为虽然新泰出土复合剑的内部结构与已研究的吴越特色青铜复合剑有明显差异,但制作理念应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4.
论随州羊子山新出噩国青铜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在湖北随州安居镇羊子山墓地出土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本文对羊子山M4出土的20件青铜器进行了讨论。这些青铜器多有噩侯铭文,墓主为一代噩侯,说明西周时期噩国的地望在今随州,与曾国相邻。羊子山M4出土了多件神面纹青铜器,与其他噩国青铜器一样具有若干个性特征,它们应是噩国独立生产的青铜器,这一现象反映了西周诸侯国较为独立的政治、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5.
北赵出土铜器铭文,从考古和训诂两方面考证,对晋侯名与史载各代晋侯的 对应关系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乙二醛脱水加固定型曾侯乙墓和包山楚墓彩漆主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中行  程丽臻  李澜 《文博》2009,(6):463-467
采用湖北省博物馆陈中行研究员发明的乙二醛复合液法脱水加固定型曾侯乙墓和包山楚墓出土的彩绘漆棺,漆棺脱水处理后色泽正常,保持了脱水前的色彩,未发生开裂变形,强度与脱水前相比有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7.
王雯 《收藏家》2012,(2):77-78
1978年,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墓(现位于湖北随州市,墓主是战国时期曾国的君主乙,故此墓称作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富有楚文化意蕴的装饰艺术品、生活用品、礼器。尤其是一批珍贵的青铜器引人注目,其中曾侯乙尊盘造型美观,极尽奢华,是罕见的极品。  相似文献   

18.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随州市博物馆对叶家山西周墓地进行了发掘。目前已发掘墓葬63座、马坑1座,出土铜器、陶器、原始瓷器、漆器、玉石器等共739件(套),其中铜器325件(套),部分铜器铸有铭文,有的铜器上铭曾侯或曾侯谏。此次报道的M1、M2、M27是墓地中的较大型墓,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且3座墓均出土了成组的铜礼器。根据随葬器物和铜器铭文判断,此墓地为西周早期曾侯家族墓地。M1的年代大体在西周成王或康王时期,墓主可能是师;M2的年代大体在康昭之世,墓主可能是曾侯谏的媿姓妻子;M27的年代似应在昭王晚期或昭穆之际,墓主可能是白生或其夫人。此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及曾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Lead isotope ratios of 15 Chinese bronze artifacts from the Yejiashan site (Suizhou City, Hube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copper ores across China.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to discuss the role that Zeng State played among all the vassal states in the early Zhou dynasty (ca. 1046–977 BC). The political presence of the Zhou dynasty in the middle Yangtze Plain is another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The lea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bronze artifacts betwee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re also in the scope of the study. By comparison, the lead isotopic ratios of the tested bronzes and copper deposits in the north Jiangxi Province show numerous overlaps. It indicates that the tested bronzes might have a single ore source, and this source was in the south of the Zhou dynasty. Combined with history and archaeological records, it is highly likely that the middle Yangtze Plain might be a part of the Zhou dynasty since the very beginning. Moreover, Zeng State might have a great influence in the ancient middle Yangtze Plain, and the nobles of Zeng State might even have authority to supervise certain area extending to Jiujiang. As lead isotopes of the bronzes appear to show a clear relation to chronology, the change of lead isotope patterns across times may further serve to distinguish the bronze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from the late Shang 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